本文的標題是《拯救世界的諾亞方舟》來源于:由作者:陳穎杰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歷史觀點:諾亞方舟只是神話故事,是早期先民對地球上大規模洪水泛濫的一種描述,不可能有拯救人類命運的所謂方舟。
疑點重重:諾亞
歷史觀點:諾亞方舟只是神話故事,是早期先民對地球上大規模洪水泛濫的一種描述,不可能有拯救人類命運的所謂方舟。
疑點重重:諾亞方舟的故事準確無誤地記載在《圣經》之中,一些考古發現證實了當時的洪水泛濫事件,而疑似方舟殘骸的遺跡更加使得方舟的傳說很有可能確有其事。
“諾亞方舟”的傳說,是最著名的幾個《圣經》故事之一。《圣經》的《舊約?創世紀》中,對這個故事有詳盡的記載。
傳說由于偷吃禁果,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亞當活了930歲,他和夏娃的子女無數,他們的后代子孫傳宗接代,越來越多,逐漸遍布整個大地。此后,該隱誅弟,揭開了人類互相殘殺的序幕。人們無休止地相互廝殺、爭斗、掠奪,人世間的暴力和罪惡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上帝看到了這一切,他非常后悔造了人,對人類犯下的罪孽心里十分憂傷。上帝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并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消滅。”但是他又舍不得把他的造物全部毀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動物能夠比較聽話,悔過自新,建立一個理想的世界。
諾亞是一個正直的人,他一直信奉上帝,追隨上帝的旨意行事。上帝在發動災難之前,對諾亞說:“人類的缺點我很清楚,他們使這世界充滿了仇殺。我有意要毀滅他們,也毀滅掉同他們一起的這個世界。你要為自己造一艘方舟,用絲柏木做船架,覆蓋上蘆葦,再在里外兩面涂上樹脂。我要使洪水泛濫全世界,消滅天下所有活著的人,地上萬物也要消滅光。但我要與你立約:你到時就帶著你的妻子、兒子、兒媳們一起進入方舟。你還要把各種飛禽、走獸、爬蟲,每樣兩只,雌雄各一帶上,和你一道登舟,在船上喂養好。此外還要帶上各種吃的東西,儲存在船上,作為你們和動物的食糧。”諾亞聽見上帝的話,深信不疑,并且馬上著手準備。
諾亞有三個兒子,他們一起建好了巨大的舟船,帶上了地上的動物、鳥類和爬蟲,按照雌雄一對一對地安排好。第七天,洪水降臨到大地。深淵的所有泉源一齊噴發,天穹洞開,大雨傾盆,不停地下了四十個晝夜,淹沒了所有的高山,一切有氣息的生物,所有生活在陸地上的東西,全都沒有了。上帝清除了世上的生物,人也好,獸也好,爬蟲也好,飛鳥也好,全部從地面上消滅干凈,惟獨諾亞和他在方舟上的所有人和動物活了下來。
不知過了多久,諾亞放出一只鴿子,去看看外面的大水是否消退。傍晚時分,鴿子回來了,嘴里銜著一片剛啄下的橄欖葉,諾亞就知道地面上的水退得差不多了。但
他又等了七天,然后又放那鴿子出去,這回它再也沒有回來了。這樣,在諾亞六百零一歲那年的正月初一,地上的水終于退了,諾亞打開艙口蓋,從方舟上向外探望,地面已經完全干了。諾亞就同他的妻子、兒子兒媳們從方舟上走出來。各種地上生物都是雌雄配對的,也都下了船各自繁衍生息去了。只有諾亞方舟,獨自停留在亞拉臘山山峰上。
這就是“諾亞方舟”故事的由來。
“諾亞方舟”的故事與其他洪水神話不同的是它真實記載在《圣經》中,具有相當的歷史史料價值。《圣經?創世紀》中不僅明確記載了大洪水的起因、過程和結果,還詳細說明了諾亞方舟的制作方法及最終停靠的地點和時間。“經過了一百五十日,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許多人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并且還身體力行去尋找“諾亞方舟”的殘骸。使人感到震驚的是,“諾亞方舟”的殘骸竟然真的有
可能存在。
1883年,一次大地震使亞拉臘山的一個地段裂開了一道大口,突然露出了一條船。當時赴地震災區考察災情的委員會的所有委員都看到了這條大船。它有15米高,巨大的船體清晰可見。1916年,一位俄國飛行員在飛臨
亞拉臘山頂上空時,發現一個巨大的物體。仔細分辨后,他看清那是一艘船,很大的船體一側有門,其中一扇已毀壞,他拍了照片,回去立即報告了**。**將信將疑,但看到照片也覺得詭異,于是組織了兩個連的兵力去尋找。l個月后他們找到了方舟,弄清了方舟有幾個房間,有的還用交叉的木塊做成了大柵欄,房子前面還有一排排的鐵栓。
到了20世紀40年代,土耳其一位飛行員也拍到一張亞拉臘山上諾亞方舟的照片,經過放大處理,測出船長為150米,寬為50米。法國探險家費爾南?納斯曾于1952、1955、1969年三次到亞拉臘山探險,1955年他在一條山縫的底部,找到一塊方形的經過加工的木料,經碳14測定,這塊木料已有5000~6000年的歷史,即與公元前4000年建造諾亞方舟的年代是吻合的。雖然這些被遺棄的船,體積和重量自然不能與諾亞方舟相比,但是,誰又能說哪天不會發現一艘更加巨大的棄船呢?也許諾亞方舟就靜靜躺在某個地方,等待人們去發現。
瓷顏瓷語藝術工作室
微信號公眾號ciyanciyu
頭條網賬戶:瓷顏瓷語藝術工作室
陶藝家和陶藝愛好者的家園
資源:現有微信公眾號和頭條網自媒體賬號,可以為群友推廣作品和藏品。
目的:召集志同道合的陶藝愛好者一起交流,一起玩。
本文原作者為陳穎杰,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穎杰,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20812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