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衛生所(村衛生室設置基本標準)
前沿拓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也越來越美好,農村的醫療條件也越來越好。相信在每個農村的記憶里每個農村都會有一個村衛生室,有的地方也叫衛生所。以前交通不便利的時候村里的人生了病都會去衛生室拿藥**,衛生室看不了的病才會去縣里的醫院進行檢查。
如今農村的交通情況跟原來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很多人家有了私家車。雖然住在農村,但是比原來方便很多。當生了病的時候,這些人都會選擇去大一些的醫院看病。于是在村里的衛生室看病拿藥的人越來越少。
如今鄉村衛生室往往存在一些隱患,我們來總結一下。
一、村衛生室的醫生老齡化現象十分嚴重
村衛生室一般是在七八十年代就成立了,當時的年輕醫生現在也已經50多歲了,這些醫生一直堅持在衛生室為村里人看病,實在是令人敬畏。但是由于農村的經濟發展還是不如城市里,基本沒有年輕的醫學生會選擇來村衛生室工作。
村衛生室面臨的都是村里的村民,治療的都是一些簡單的疾病。對于年輕的醫學生來說,在村衛生室工作首先是報酬比較低,而且因為接觸不到最新的技術和先進的理念,今天通過治療感冒發燒等簡單的疾病他們的醫術很難有發展。
所以村衛生室的醫生基本上都是50多歲以上的老醫生,年輕的醫生一般不會選擇來村衛生室工作。
二、村衛生室的醫療環境相對較差
村衛生室的醫療環境比較簡單,基本上都是一些常用的醫療器械,先進的檢查設備基本上沒有。由于沒有檢查設備,鄉村醫生判斷疾病主要是依靠問診,或者簡單的量個血壓,連血糖檢測這樣簡單的項目都無法實現。
所以醫生判斷疾病的時候主要依靠自己的經驗,容易導致疾病的誤診,一旦誤診就會擔任物病人的治療,有的時候還會病人的病情加重。
村衛生室一般只有一間房子只有一個醫生,無論是看病檢查拿藥還是輸液**都是在這一個屋子里。而醫生忙起來的時候又往往會忽略一些衛生問題,導致村衛生室的醫療環境相對較差,這些都是如今村衛生室面臨的問題。
三、醫生的醫術參差不齊
衛生室的醫生往往是六七十年代醫學院的學生,有些只學過了幾年的基礎的病理知識就開始分配到各個村衛生室當醫生,他們的醫術并不高明。在后期的工作過程中沒有繼續學習,缺乏醫學理論知識,也缺乏相關的醫學培訓,對于醫學知識的理解比較淺顯,只能治療一些特別簡單的疾病,對于一些復雜的疾病,他們不僅治不了,很有可能誤診。
在村衛生室看病經常會耽誤病情,朋友的孩子因為中風去村衛生室治療,衛生室的醫生沒有經過任何檢查就開始按照自己的經驗給孩子治病。孩子先是經歷了針灸埋線輸液等一系列的治療方式,兩周以后才發現沒有好轉,嘴角依然是歪的。
到了這個時候衛生室的醫生還一直說沒事很快就好了。好在朋友趕緊把孩子送到了縣醫院看病。結果孩子直接被收進了康復科,經過兩個月的康復,孩子的病情才有所好轉。
原來孩子不僅是普通的中風而是有一些神經發炎。村衛生室的醫生根據他的經驗治療疾病本來沒有錯誤,但因為他醫術不行,沒有發現孩子真正的病因。
四、醫生的醫德有的比較差勁
村衛生室的醫生大部分都是農村出身,家里條件不是很好,有些醫生為了掙錢往往會拖著病,讓他好得太快。比如三天能治好的病,只需要吃5天或者7天的藥,再比如有些病人只需要吃藥便能徹底好轉,但是一些村衛生室的醫生會讓他們去輸液或者做一些治療。
醫生這么做就是為了多買一些藥品,這樣他們就能得到更大的利潤。由于村衛生室缺乏監管,這樣的醫生在農村屢見不鮮。
以上幾個問題也是如今村衛生室面臨的重要的問題,如果不加以改變,村衛生室將會受到很大的打擊。不可否認所以衛生室為了居民的健康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為村民解決小病小痛提供了便利,希望以后村衛生室能夠更加的規范,也有長久的存在。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17480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