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調控浪潮席卷全國,熱錢從樓市撤退?居民財富轉移,央行猛藥見效》來源于:由作者:陳優璇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從7月底至今的樓市調控風暴,正在席卷全國。
據澎湃9月6日報道,安徽蕪湖9部門發通
從7月底至今的樓市調控風暴,正在席卷全國。
據澎湃9月6日報道,安徽蕪湖9部門發通知,居民搖號所購新建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3年后方可轉讓,二手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2年后方可轉讓。
針對學區房炒作,還有鎖定學位的措施:
確保熱點學區嚴格實行同一套住宅房小學6年內、中學3年內只安排一名學生入學。
同一天,據媒體確認,三亞發了加強商品房銷售價格備案管理的通知,提到“商品房備案均價不得超過近期網簽價格,一年內不得上調”。
為什么是蕪湖和三亞?
來看兩組數據。
9月蕪湖的二手房均價為10069元/平方米,同比上漲3.12%。
根據統計局發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4月-7月,三亞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分別環比上漲0.2%、0.3%、0.6%、0.5%,一直在漲。
顯然,哪里上漲,哪里就有“重錘”。
但,這只是調控風暴的一小部分而已。
據時代周報9月6日報道,2021年房地產調控已突破420次!
今年8月,29個重點監測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積同、環比分別下降22%和10%,百強房企整體業績表現不及歷史同期,TOP100房企單月銷售**盤金額同比下降20.7%、環比下降10.7%。
細數這些調控措施,包括住建部約談、整頓中介、限制二手房定價、經營貸、土地供應、鼓勵租賃、打擊炒作學區房、延長增值稅期限、限開發貸、限房貸、社保個稅年限延長、調控區域擴大,無所不包,無所不含。
一波接一波的浪潮,從京滬廣深往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東部城市群、中西部三四線城市不斷擴散,最終席卷所有地區的房地產市場。
更重要的信號是:重壓之下,“熱錢”正在從樓市撤退。
《證券時報》9月5日有一篇報道,叫《罕見萬億成交背后:炒樓資金悄然“轉場”股市》。
其中提到了幾個現象,值得關注。
1,某頭部券商客戶保證金突然猛增近5%,過去四個交易日,增幅接近10%。
2,兩市日成交1.71萬億元,創年內新高。滬市成交額突破8000億元大關,更是創2015年7月24日以來新高。
這么多錢,哪來的?
一般來說,熱錢有三股來源:一級市場、銀行理財、樓市。
這三股來源,樓市的資金最為雄厚,一級市場和銀行理財,短時間根本無法迸發出如此大的資金量。
在持續不斷的政策浪潮下,房地產市場預期已經被徹底改變,尤其是廣深珠三角、滬杭蘇長三角等地,本身民間財富、樓市沉淀資金的規模都很驚人。
根據證券時報記者的采訪,不少囤房客都在騰挪財富,有資深房產投機客稱:“樓市短期無法上行已達成共識,資金沒地方去了,樓市資金向來享受高利潤,對于理財產品等興趣不大,去股市很正常。”
藍白覺得,表面上看,這只是政策高壓下“熱錢”轉移。
實際上,卻是一場將曠日持久的居民財富大“搬家”。
原因有二。
第一,我們的居民資產配置不均衡,太多財富沉淀在樓市。
西南財大之前發過一個報告,早在2017年,**家庭總資產中,房產占比就已經高達77.7%,遠高于美國的34.6%。而我們的金融資產占比11.8%,遠低于美國家庭的42.6%。
根據長江證券經濟學家趙偉的測算,早在2018年,**住宅總值總市值就達到了250-300萬億元,根據**編制的**居民資產負債表,2016年末,**居民的金融資產約為180萬億**幣。
當巨大的財富跟房地產捆綁,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概率就越來越高。
第二,產業結構轉型,融資結構隨之改變,必然會引導居民財富配置。
經濟學家姜超有個研究,在間接融資的支持下,過去十幾年,我國的地產、基建傳統行業得以快速發展。
但未來的趨勢是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是半導體、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的時代。
去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35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6%,連續六年占據我國進口商品第一大品類,占進口總額的17.03%,未來有非常巨大的國產替代的空間。
如何讓人們享受到產業轉型的紅利?
**就是“財富轉移”,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養老金賬戶、權益資產,代替“鋼筋水泥”。
資本市場從科創板、注冊制到再融資、新三板、兩融新規的放松,再到如今成立北交所,金融資產的吸引力日益顯著。
加上固定收益產品的收益率持續下滑,無風險資產已經沒有了吸引力,而我國居民資產中股票及投資基金、養老金和保險的比重僅占8%,而美國、日本分別占到57%和27%,空間廣闊。
明白了這個脈絡,再看如今炒樓資金的“撤退潮”,也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這,其實也是央行“下猛藥”見效的結果。
在資金端,央行實施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給每家銀行都定下了房貸指標上限,壓縮房貸額度,直接造成房貸利率連續走高。
同時,大幅壓降房企融資規模,扣除預收賬款后的資產負債率、凈負債率、現金短債比符合條件才能繼續發債融資。
更關鍵的是,限貸令和三道紅線政策,已經形成“常態化”運轉。
央行9月3日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2021)》稱: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已進入常態化實施階段。
央行將會同銀**,持續做好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日常監測,督促超限銀行按照過渡期調整方案有序實現壓降目標,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說白了:開發商融不到錢,購房者貸不到款,銀行的資金放不出去,這樣的形勢,會一直持續下去,沒有任何放松的可能。
重重壓力之下,任何一個理性地“囤房者”,都不會再對樓市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在一個暗流涌動的市場,能夠長期存活下來的資金,永遠都是“嗅覺靈敏”的那一類人。
就算你再不情愿,也要承認一個冰冷的事實:
屬于房地產的時代風口,早已一去不復返。
本文原作者為陳優璇,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優璇,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22820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