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洞名字的由來(雙龍洞名字的由來簡寫)
前沿拓展:
游金華雙龍洞
劉南山
金華雙龍洞景區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于世。雙龍洞位于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征。
2015年8月1日,外甥張成輝做東,開車請我們一家三人前去游玩。時逢周末,游人特別多,車子在進山公路上走走停停,堵得十分厲害。我們干脆下車步行到景區。一路溪水淙淙,綠樹青草夾岸,臨近景區,看見小孩在水里撈魚嬉戲,興致勃勃。不遠處一個吊木橋,走上去,晃晃地跳幾下,嘿嘿,好玩!然后踏著溪上的石頭走過去,到雙龍洞。洞口好大啊,這里人挨著人,排隊的,拍照的,納涼的,應有盡有。我在拍照時,無意中驚異地發現,洞口兩邊各有一個鐘乳石,酷似兩個龍頭!真佩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許這就是雙龍洞名字的由來吧?洞口的左側有葉圣陶先生《記金華雙龍洞》的大幅石刻,我們在那兒留了影。
外洞很寬敞,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聽導游說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時值炎夏,剛才“上山汗如雨”,馬上“入洞一身涼”了。
再走進去,就要排隊進洞了,導游人員讓我們平躺在小船上,腳對腳,一只小船可并躺4人,小船是由繩索自動控制,一聲“行”,眨眼間就到了里洞。不過,就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我感受到了自然無比的奇妙,船從水面與巖石的縫隙中通過,躺在船上,伸手能夠觸摸到臉上面的石頭,這種感覺太妙了,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可能就是如此感覺了。
猛一到里洞,冷得有些顫抖,看到導游**竟然穿著棉服,戴著護膝。接著我們跟著導游欣賞了一下溶洞里的鐘乳石,像壽星,像壽桃,像龍蝦,像金華火腿……越往里走,光線越暗,漸漸地聽到嘩嘩的流水聲,越來越大,走近一看,才發現是伏流瀑布。瀑布從數十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想拍照,無奈光線太暗,剛好有人在這設立了自愿“免費”照相點。這里就是冰壺洞了。
冰壺洞是雙龍洞的盡頭,洞口朝天,幽深無比。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游人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果然是“冰”壺洞啊,這里太涼了,怪不得導游穿得那么厚呢。幸好從這里再往上走了一段,就出洞口了。出了洞,憑欄而望,山下有一水庫,庫水藍如天,平如鏡,綠如翡翠。山間云霧繚繞,樹木蔥蘢,白墻碧瓦隱約可見,宛如仙境。
之前查了資料,知道雙龍洞有著悠久豐厚的文化積淀,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鐘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孟浩然、蘇軾、王安石、李清照、徐霞客等名人都曾光顧此地,留下佳作。現代**、**、郁達夫、葉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在雙龍洞留下足跡和墨跡。今天我們來這里,也沾染了名人的靈氣,雖苦尤樂。
下午,我們驅車來到仙瀑洞。
洞口開在室內,一進洞,一股涼氣撲面而來。第一關就是一個下行的臺階,幾乎是從直立的兩塊大塊巖石的縫隙中鉆進去,里面處處都有玄機,有的地方是很狹小的縫隙,只能一個人通過,有的地方個子高的要哈著腰,不過一般我是不用的。由于路險,我們還帶著一個小孩子張浩,處處都得小心翼翼。洞里到處都是掛著水滴的石鐘乳,還有“飄”巖,就是從山石中伸出來的一大塊巖石,像飄著一樣。坐下來想想,難道以前的“仙人”就是在這樣的洞里修煉的嗎?之后就通過一條長長的人工修的過道,說話的回聲很大,我忍不住大叫了幾聲。這才到了神秘的洞中最長之瀑,遠遠的,高高的,黑黑的,看不太清,卻也知道挺深的,咦?這水是哪兒來的呢?據介紹,這“洞中瀑布,落差達73米,破了洞中瀑布的吉尼斯記錄”呢!
傳說該洞是古代**暗引鹿田一帶村民到此逃避世役兵災之所在。寬大的洞體足以容納附近所有百姓,且洞口隱蔽,難以發現。因洞內有兩塊鐘乳石極象一龍一虎,民間因此稱該洞為龍虎洞。因為洞內彎曲狹窄,并且非常陡峭,危險,對身體素質非常有挑戰性。
出洞口了,外面就熱了,站在出口,明顯感到身子一面熱一面涼,然而不可久留,我們帶著滿足與不舍慢慢下山。
拓展知識:
雙龍洞名字的由來
金華,指金華城(一個地名)雙龍洞:因洞中有著一條黃龍和一條青龍,因此而得名雙龍洞。
雙龍洞名字的由來
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
雙龍洞名字的由來
雙龍洞位于雙龍洞景區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征,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所以叫做“雙龍洞”。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248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