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4月新能源銷量:比亞迪月銷再破10萬,特斯拉同比暴跌94.1%》來源于:由作者:陳泓文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據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乘用車整體銷量僅104.2萬輛,同比下滑35.5%。吉林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乘用車整體銷量僅104.2萬輛,同比下滑35.5%。吉林、上海兩地**造成的停工停產,對汽車生產及銷售的打擊巨大,例如位于**中心的特斯拉——4月銷量僅1513輛,同比暴跌94.1%。
而對于傳統車企而言,新能源板塊作為目前主要的銷量突破口,無疑是四月“銷量寒冬”中僅存的火種了。
另據乘聯會統計,4月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達28.2萬輛,雖環比下滑36.5%,但同比增長78.5%;1-4月累計銷量達135.2萬輛,同比增長128.4%,穩中向好的整體趨勢沒有改變,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各家的具體情況。
No.1比亞迪:105475輛
作為4月新能源廠商中唯一達到十萬量級銷量的品牌,比亞迪在4月的銷量表現鶴立雞群。
而比亞迪的新能源銷量等同于整體銷量,在4月的廠商整體零售銷量榜中,比亞迪拔得頭籌,這也是新能源廠商的首次單月銷冠。
關于比亞迪的熱銷,小編在上一篇關于4月投訴的文章中簡要分析過:主要還是得益于其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僅有常州工廠位于長三角地區,整車生產受**的影響較小。
而今年以來比亞迪也推出了驅逐艦05、元PLUS、新款漢等車型,年內還將上市目前討論度極高的海豹、新款唐等車型——對于產品序列的鞏固與拓展一直都是比亞迪的強項。
另外就1-4月近40萬輛的累計銷量而言,若能保持住當下的勢頭,比亞迪大概率在今年會成為全球首個年銷百萬的新能源廠商。
點評:前不久,比亞迪的長沙工廠陷入了“排毒羅生門”,目前工廠正處于停工狀態并開始接受相關部門的調查。客觀上,該事件對比亞迪的產能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后續報道EV情報也將持續跟進。
No.2上汽通用五菱:27431輛
從銷量上看,上汽通用五菱的新能源汽車,已經和宏光MINI EV這輛小車深度綁定了。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宏光MINI EV銷量占據上汽通用五菱4月新能源銷量的90.8%;1-4月,宏光MINI EV累計銷量為119686輛,占據上汽通用五菱1-4月新能源銷量的90.2%。失去了宏光MINI EV,上汽通用五菱也就失去了新能源。
另外宏光MINI EV巨大的銷量,在目前的雙積分制度下對上汽集團的燃油車板塊也意義重大。2021年,上汽通用五菱為上汽集團帶來了233萬的油耗正積分與12萬的新能源正積分——不僅能滿足集團內部的積分消耗,多余的積分還可額外創收。
今年以來,新款宏光MINI EV針對核心的續航及安全進行了加強,將進一步鞏固其在電動**車中的市場地位。
點評:4月8日,**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出臺了《**電動汽車專項評價標準》并將于7月1日開始執行。更加細致嚴格的考核下,未來的A00級電動車市場可能將迎來一次地震。這會給宏光MINI EV的銷量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No.3奇瑞汽車:15052輛
奇瑞在新能源領域的主力,是兩款**車:奇瑞冰淇淋與奇瑞eQ(小螞蟻),在4月分別貢獻了7078輛與6086輛的銷量,占據奇瑞4月新能源銷量的87.4%。
雖然數據看上去還不錯,但目前奇瑞在新能源領域存在一個大問題——產品上探乏力。
純電方面,由于**車的低利潤,目前奇瑞以**車為主的局面難以取得長遠的發展,而現有的大螞蟻、艾瑞澤e、捷途X70S EV等車型較差的產品力也無法支持產品價格的上探。
插混方面,奇瑞8 PLUS混插版(15.58-17.18萬)、星途追風TE-i(14.58-15.98萬)的價格雖然來到了中端的位置,但目前插混市場由比亞迪一家獨大,相對比之下奇瑞的產品雖有特色但缺乏市場認可,故在銷售上也難以打開局面。
點評:在技術方面奇瑞本身是不差的,但用技術思維來去做產品的營銷及服務,最后的結局可能就是茶壺煮餃子——倒不出來。在新能源領域,奇瑞需要走出以往的舒適區,做出更多的改變。
No.4吉利汽車:13036輛
用“爆發期”來形容吉利今年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可能更加合適:吉利4月新能源銷量同比暴漲339.5%;1-4月的累計銷量為56958輛,同比增長221.1%。
其中,吉利在純電板塊的三駕馬車——幾何、極氪與睿藍,是吉利在新能源板塊取得爆發式增長的關鍵,吉利4月的港股公告中我們可見一斑:純電車型2022年累計銷量的同比增長率高達687%。
而在混動方面,吉利當下的選擇與長城類似,插電混動(PHEV)與油電混動(HEV)并舉,今年吉利也分別上市了帝豪L插混版與星越L油混版。
作為自主車企的領頭羊,吉利在燃油車市場中已有深厚的基礎,依托于市場熱度較高的“**星”系列,吉利未來在混動市場的表現值得期待。
點評:從浩瀚SEA純電平臺與雷神混動技術的公布開始,吉利才算是真正邁入了電氣化時代。而對于吉利、長城等傳統車企而言,它們轉型的步伐的確沉重,但這些大品牌對于新能源市場的引導作用我們不可忽視。
No.5 廣汽埃安:12813輛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4月份,廣汽埃安銷量增長54.3%;1-4月累計銷量為57687輛,同比增長122.6%。在廣汽集團公布的4月產銷報告中,廣汽埃安也說是為數不多的亮點。
而與其他傳統品牌相比,廣汽埃安的身份比較特殊:產品的設計及營銷服務像是一個“新勢力”,但與廣汽集團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但得益于廣汽集團的資源傾斜,廣汽埃安自建了相對完善的供應鏈,例如埃安自研的GEP2.0純電平臺、彈匣電池技術、NDA輔助駕駛系統等——這是所有“新勢力”可望而不可求的,也是埃安與“新勢力”本質的區別。
供應鏈的優勢,這也使得廣汽埃安的產品在同級別市場具備較強的競爭力,例如Aion Y,其4月份銷量為6159輛,在二線梯隊中算是不錯的成績了。
點評:不論是自建也好,合作也罷,如何強化供應鏈的保障能力——是一個在當下反復不斷的全球**中,各家新能源車企都需要思考的問題。廣汽埃安作為一個歷史不長的品牌,在這個問題上做的還算不錯。
結語:截至發稿當日,上海市衛健委宣布全市16個區均已實現社會面清零。雖然這場“上海保衛戰”尚未完全結束,但對于汽車行業而言這個消息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而在近期不斷試錯中,許多車企已經摸索出了一套安全可靠的生產流程。結合當下物流運輸的恢復,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場“銷量寒冬”即將消失在不遠的未來。
本文原作者為陳泓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泓文,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519336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