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不尊重消費者,保時捷被罵確實不冤》來源于:由作者:陳兵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在很多國內消費者的眼中,保時捷代表著豪華和性能,保時捷車主也因此被認為是“成功人士”的代表。然而在今年4月底,保
在很多國內消費者的眼中,保時捷代表著豪華和性能,保時捷車主也因此被認為是“成功人士”的代表。然而在今年4月底,保時捷在**遭遇了可能是史上最大的危機。
由于**,消費者的購車欲望下降,再加上各大車企和零部件供應商產能的下降,車市環境愈發惡劣。很多車企為了降低芯片短缺的壓力,只能先交出能夠駕駛的“半成品”,并承諾后期加裝,保時捷便是其中的一個。
然而有保時捷車主反饋,自己購買的產品遭到官方減配。原本保時捷官方承諾暫時將車輛的“電動轉向柱”減配為“手動轉向柱”,承諾后續為車主免費升級,但如今僅提供2300元代金券作為補償。
車主并不買賬。要知道,選裝電動轉向柱的價格超萬元,僅用2300元代金券搪塞過去,多少有些不尊重消費者的嫌疑。
對此,保時捷有何解釋?
減配門前后,透露出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4月30日,保時捷終于對此事進行了回應。發布了《保時捷**致車主的一封信》,表示因芯片短缺導致斷貨,所售車輛還不能在后期進行補救性升級更換,同時還指出將會和每一位受影響客戶溝通,以推進該事件的解決,希望征得客戶的理解。
有車主表示已經收到了保時捷給出的新版補償方案,包含交車時的代金券、芯片成本維修基金以及客戶補償,合計17300元代金券。不過,僅用代金券來補償消費者此舉并未獲得所有消費者的理解。5月10日,一名短視頻平臺博主還號召全網“車評人”關注保時捷“減配”電動轉向柱的問題,引發超過3000萬網友的關注。
如果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車主的不買賬是可以理解的。**對各行各業都有影響,相信絕大部分消費者理解供應鏈不穩定所引發的問題,尤其是本身擁有很長供應鏈的汽車行業。這兩年,所有人的生活都因這場**作出改變。
消費者可以接受延期交付,也能接受車輛在交付前被明確告知暫時不安裝“電動轉向柱”,只是不接受車企在沒有告知消費者的前提下自行減配,或者在交付后做出一些自毀契約的行為。
從這一點來看,保時捷確實沒有什么好“洗白”的。哪怕保時捷將電動轉向柱的加裝價格退回,但并不能證明保時捷沒有做錯。既然消費者已經簽訂了購車合同,他就有權利獲得一輛加裝“電動轉向柱”的保時捷。
車主愿意理解企業是情分,不理解是本分。
欺負**消費者?
更讓**消費者不滿的是,保時捷公然玩起了“雙標”。轱轆哥了解到,國內的保時捷產品除了保時捷Taycan標配電動調節轉向柱之外,其他車型均為手動調節轉向柱,且不能選裝,而保時捷美國官網則標注了Panamera的部分車型搭載電動轉向柱,未搭載的車型也提供選裝。
由于**,保時捷從去年開始取消了部分Macan、Panamera等車型的電動轉向柱,其**內市場涉及的車輛共有3萬輛左右。
針對**消費者的補償,僅是只能用于售后的2300元代金券,并表示無法提供電動轉向柱的加裝服務,而對于美國消費者,保時捷提前給車主發送了郵件通知,同時給予了500美元(折合**幣約3100元)的賠償,并無任何限制使用的條件。
消費者不大會因轉向柱是電動還是手動而大動干戈,沒有“主動告知”、“玩雙標”,這才是消費者不滿保時捷的真正理由。
上市后還有機會嗎?
2021年,保時捷在**市場共交付了95671輛新車,占據全球總銷量的32%左右,換而言之每賣出十輛保時捷,當中就有三名車主來自**。據悉,**已經連續七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其中,保時捷911的年銷量同比增長67%;保時捷Panamera的交付量同比增長26%,在**市場交付的Panamera超過全球Panamera總銷量的一半;保時捷Taycan在去年創下了7315輛的年交付量紀錄,并在**市場推出四款衍生車型。
官方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保時捷在2021年全年的利潤達到53億歐元,同比增長27%,縱觀全球范圍內少有車企擁有保時捷這么強的盈利能力。然而保時捷卻不惜得罪消費者,這一點確實費解。
今年2月份,大眾汽車集團表示保時捷將會**上市,預計保時捷的估值將會在600—850歐元之間,保時捷成功**上市后有望成為歐洲最大的IPO(首次公開募股資金公司)之一。
對于保時捷而言,**上市意味著品牌將自負盈虧。失去大眾汽車集團庇護的保時捷,只會更加依賴**市場。2021年,保時捷在**市場交付的電氣化新車占比達到了18%,目前保時捷在**市場推出了高達16款新能源汽車,這個成績是奔馳、寶馬等其他傳統豪華車企難以企及的。
根據官方戰略計劃,保時捷將在2025年前實現每4臺保時捷跑車中就有1臺搭載新能源動力系統,并在電氣化和數字化方面投資約100億歐元,其中90%用于電氣化的研發和與電氣化相關的有形資產的投資,并將出現更多適應**市場的本土化動作,未來將引入更加先進的輔助駕駛等科技配置。
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度和信任度一旦下降,企業只會窮途末路。理應珍惜**市場的保時捷,為什么在處理這一類事件時并沒有給出一個讓**消費者滿意的合理解決方案?
店再大也不能欺客!**確實讓整個汽車行業面臨很大的困難,但這并不是不尊重消費者的理由。要想彌補**保時捷車主的損失,以及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恐怕會花費保時捷更多的精力。
本文原作者為陳兵,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兵,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51933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