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來源于:由作者:陳識霈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賣房子的買房子的,整天開口閉口“樓盤,樓盤”。
你知道“樓盤”倆字從哪來的嗎?1954年,一代愛國商人霍英東先生開發(fā)第一個項目——九龍油麻地公
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整理下關于房產的一些資訊
賣房子的買房子的,整天開口閉口“樓盤,樓盤”。
你知道“樓盤”倆字從哪來的嗎?
1954年,一代愛國商人霍英東先生開發(fā)第一個項目——九龍油麻地公眾四方街新樓,預計建設100多幢樓,超600個單元,但他的啟動資金不夠。于是,“賣樓花”登上歷史舞臺。
為了籌集資金,霍英東首創(chuàng)“分期付款”:交50%的訂金,其它的分5期還清,房子交付時為最后一期。
因為大家買的是施工階段的房子,恰如植物開花未結果,所以**人稱之為“樓花”。
一年時間,100多幢樓銷售一空。用霍英東的話說:“賣樓花方法一公布,整個**為之瘋狂。”
一次**式營銷,把普羅大眾卷進地產這個大池子。買房的、賣房的,所有人如魚得水,再也出不去了。
霍英東由此聲震**地產界,江湖喧騰起來。
在當時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購買樓花者所選購的房子未來什么樣,霍英東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了“微縮模型”這個東西,當時是找人用木料拼接,盡可能的保障比例合理,在外表涂上油漆,呈現(xiàn)在一個大的“托盤”上,供買“樓花”者觀瞻。
人們看到模型更加形象的認知自己所買的房子什么樣,在什么項目的位置,有效的減少很多銷售人員的工作量。
今天,售樓處里擺放“項目沙盤模型”已經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是當時好多**市民是結隊去一睹未來要建成的大廈的“真容”,一時傳為佳話。
粵語里“樓”跟“撈”諧音,人們更愛將“沙盤”叫成“撈盤”,久而久之,去看房子買房子就變成了去看看某某“樓盤”。
而低價買入某個樓盤,趁市場好的時候再高價賣給別人,接手的下家被稱為“接盤”。
漢語博大精深,而粵語更是中華文明里的瑰寶。
謹以此文致敬偉大的愛國商人,慈善家,實業(yè)家霍英東先生。
本文原作者為陳識霈,轉載請注明:外匯密探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lián)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好了 這就是小編今天分享的最新資訊了 如需要更多請到列表查看哦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陳識霈,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1044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