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生是艱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場無休止的戰斗,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
偉人傳記,**100杰出名人傳記好句?
1.人生是艱苦的,再不甘于平庸的人,那是一場無休止的戰斗,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斗爭。
2.我稱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強力稱雄的人,而只是靠心靈而偉大的人 3.沒有偉大的人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所有的只是些空虛的偶像,匹配**的群眾的;時間會把他們一齊摧毀。成敗又有什么相干?主要是成為偉大,而非顯得偉大
名人傳記650字左右?
今天,到圖書館借書,偶然間看到了《名人傳記》,隨手抽出一本《名人傳記——貝多芬》,讓我領略了一位音樂家的風采。貝多芬是偉大的音樂家,被人們尊稱為“樂圣。他出生于200多年前,也就是 1770 年12月,德國萊茵河畔的波恩的一個貧困家庭。身高5英尺4英寸,與當時歐洲另一位顯赫的征服者拿破侖等高。他繼承了祖父和父親兩代的音樂血統,小時候就很有音樂天賦。
貝多芬小時侯是不幸的。生活的道路對他來說就好像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斗爭。父親急于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長大一些的時候,他又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自己的不幸。
逆境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并相互交流。后來又拜海頓為師。后來,當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嘗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著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著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說,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后寫的。這是一個多么堅強的人啊!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歲月的車輪里,性格過于自由暴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精神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著另–種**上的痛苦。
貝多芬的身體也先后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盡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對音樂的追求。要知道面對這么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愛情;他充滿著希望。我們要學習貝多芬,也許現在的你成績是差,同學關系不融洽,但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會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爭取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說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同學們,當我們身處逆境中時,讓我們“借著貝多芬的光芒,再一次擦亮我們的眼睛。”用堅定的信念去面對挫折,用頑強的毅力去實現理想吧。
最著名的傳記和自傳有哪些?
人類的文明史是由許多**串起來的。莎士比亞丶貝多勞、達爾文、梵高、弗洛伊德、甘地、畢加索`海明威,每個如雷貫耳的名字,都代表著一個知識領域的高峰。我喜歡讀他們的傳記和自傳,如《懺悔錄》`《貝多芬傳》`《梵高傳》`《巴爾扎克傳》,也讀過《進化論》`《羅素自傳》`《居里夫人傳》`《甘地自傳》等。
有哪些比較真實的歷史人物傳記?
謝謝悟空邀請。
最真實的人物傳記莫過于正史中的傳記了。
比如《史記》中的本紀、列傳都是屬于個人傳記,也是了解歷史人物最重要最權威的史料,不可不看。
而二十四正史中絕大多數內容都是屬于傳記類型。
其他歷史人物傳記基本都是根據各種史書史料撰寫而成的。
比如《XX會典》、《XX實錄》、各種文人筆記都是屬于史料的一部分,也都是研究歷史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其花時間精力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各式各樣的人物傳記,不如靜下心來讀一讀正史里面關于歷史人物的真實描寫或歷史人物自己的文字或同時代學者對于這些歷史人物的評論,這些才是最真實的歷史人物,也是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人物的第一手資料。
你曾經讀過哪些給你感觸很深的歷史偉人傳記?
大學剛畢業那會兒,特別喜歡讀歷史偉人的傳記,讀了林語堂的《蘇東坡》,梁啟超的《李鴻章》《王安石傳》,后來,又讀了吳晗的《朱元璋》等。再后來,還讀了姚雪垠的歷史**《李自成》和唐浩明的歷史**《曾國藩》《張之洞》等。而對于朱東潤先生的《張居正大傳》,曾讀過多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張居正大傳》被**出版社列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是由著名的學者、固定文學專家朱東潤先生撰寫的,朱先生被認為是“**文學批評史學科奠基者之一”。而且,因為撰寫了《張居正大傳》等,朱東潤先生被稱為 “我國現代傳記文學的拓荒者”。
朱東潤先生
朱先生于民國三年留學英國倫敦西南學院,民國五年初,為參加反袁復辟斗爭而回到祖國,是堅定的愛國者。1917年秋,朱先生至廣西省立第二中學任教;1919年任南通師范學校教師;1929年出任武漢大學特約講師,受聞一多先生委托首次開設**文學批評史課程。
抗戰后,朱先生在**大學、江南大學、齊魯大學、滬江大學等校任過教授,1952年調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57年起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后來,他稱博士生導師并任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作家協會理事。朱先生于1988年于上海逝世,享年92歲。
在傳記方面,朱先生除了《張居正大傳》外,還著有《杜甫敘論》《梅堯臣傳》《陸游傳》等。
據悉,《張居正大傳》構思于1941年,1943年1月開始撰寫,完成于1943年8月。《張居正大傳》總共十四章,即 “荊州張秀才”“政治生活的開始”“休假三年”“再投入政治漩渦”“內閣中的混斗(上)”“內閣中的混斗(下)”“大政變”“初步的建設(上)”“初步的建設(下)”“第一次打擊以后”“從奪情到歸葬”“元老的成功”“鞠躬盡瘁”“尾聲”。
《張居正大傳》
《張居正大傳》被評為“**政治名人傳記經典之作”,還被稱為是 “學術**朱東潤巔峰巨制”。
《張居正大傳》被認為是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新體例,是**傳記文學的不朽經典,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與梁啟超的《李鴻章》《王安石傳》相比,朱東潤先生撰寫的傳記要易讀得多,梁先生用文言文寫傳記,雖寫得十分精彩,但對于現代人來說,讀起來要費力一些;而朱先生用現代白話文撰寫的傳記,讀起來更易懂,更有趣,更親切。此外,與吳晗先生的《朱元璋》相比,朱先生撰寫的傳記所采用的結構更巧妙,文筆也更流暢,而且,評價歷史人物的觀點也更客觀。
其次,朱先生的《張居正大傳》寫于1943年,當時已經有不少傳記可以參考,朱先生可以吸取梁啟超、吳晗等人描寫傳記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他自己撰寫傳記**的新的表現方式,而且,朱先生真的做到了,他的作品,文字非常流暢,而且易讀又有趣,既注重歷史事實,有理有據,觀點鮮明,又覺寫得很生動,有情節感,明顯地吸取了《戰國策》和《資治通鑒》等關于人物的形象化描寫,因而讀起來能讓讀者流連忘返。
再次,朱先生的傳記可以當成歷史書來讀,他對于人物和事件的描寫是有充分的歷史根據的,他是在充分研究歷史的基礎上寫出傳記的,可以說,他所寫的人物經歷都是有歷史事實作根據的。在這一點上,他所撰寫的傳記與現在一些網絡作家寫歷史人物不一樣,現在網絡上的一些所謂的“傳記”,跟很大的憑空想象的成分,作者沒有花大功夫去研究歷史,可是蜻蜓點水式地接觸一些歷史,之后以自己的想象作補充,想當然地寫成了他自己所認為的關于歷史人物的“傳記”,其實,多半是虛擬的“傳”,而完全離開對于歷史事實的“記”,是“傳”(傳播)而不“記”(記錄)。朱先生的傳記甚至可以讓歷史研究者引用來作為論據,比如,黃仁宇先生在他的《萬歷十五年》里就引用了朱先生的《張居正大傳》中的論述。
朱東潤先生
最后,朱東潤先生撰寫《張居正大傳》不是隨意寫的,而是有他自己的系統性“傳記觀”理論作指導的,在該書的前序里,他較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傳記觀”,他引用了安德烈·莫洛亞(法國傳記作家、**家)關于傳記的觀點,并借鑒他的傳記寫作經驗,探索**歷史人物傳記的新寫法。朱先生特別關注莫洛亞,是有原因的,莫洛亞寫過關于拜倫、雪萊、仲馬、雨果、夏多布里昂、巴爾扎克、喬治桑等作家的傳記,是可以很好借鑒的寶庫,莫洛亞與羅曼·羅蘭、斯蒂芬·茨威格并稱為三大傳記作家。而朱先生正是吸取了莫洛亞等人關于傳記的創造經驗,才寫成了《張居正大傳》的。可以說,朱先生是借鑒中外的傳記創作經驗,才形成他自己的關于傳記的創作方式和風格的。所以,稱朱先生被稱為**現代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的名家是有充分根據的。
仔細閱讀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可以看出朱先生對于莫洛亞傳記作品的借鑒和創新。名家之間的創作經驗有相通之處,但是,朱先生之所以成為名家,又有他在傳記創作方面創新和特色。
原創文章,作者: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2951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