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預繳怎么計算(個人所得稅預繳怎么計算的)
前沿拓展:
個人所得稅預繳怎么計算
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公式
根據預扣預繳法,個稅的計算公式如下: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本年度累計應發稅前工資—累計個稅起征點—累計五險一金個人部分—累計專項附加扣除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2019年新個稅稅率表
1、工資范圍在1-5000元之間的,包括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0%;
2、工資范圍在5000-8000元之間的,包括8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
3、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包括17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
4、工資范圍在17000-30000元之間的,包括3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5、工資范圍在30000-40000元之間的,包括4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5%;
6、工資范圍在40000-60000元之間的,包括6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0%;
7、工資范圍在60000-85000元之間的,包括8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5%;
8、工資范圍在85000元以上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
公眾號后臺有讀者發來這樣一張圖片,是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的申報圖片,問為什么這里累計減除費用就是6萬了,不應該是5000嗎?
這個是一個新政策,如果持續關注二哥的朋友應該都清楚這個新政策。
依據:國家**公告2020年第19號 國家**關于進一步簡便優化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
二哥是二哥稅稅念公司的一名小會計,2020年1-12月在A單位取得工資薪金50000元,單位為其辦理了2020年1-12月的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全員全額明細申報。2021年,公司1-6月給其發放6000元工資,7-12月每月發放4000元工資。在不考慮“三險一金”等各項扣除情況下。
在原來的減除費用算法下,也就是按照雇傭的月份算減除費用。
那么二哥前6個月會預繳稅款,全年看沒有稅款,需要次年做匯算清繳進行退稅(綜合所得全年收入額不超過6萬元且已預繳個人所得稅的,稅務機關在網上稅務局提供便捷退稅功能。納稅人可以在2021年3月1日至5月31日期間,通過簡易申報表辦理年度匯算退稅)。
在新的算法下,從第一個月開始直接就扣6萬,那么二哥全年就并不會預扣個稅,這樣也不用次年做匯算清繳了。
當然,新政策是有享受的前提條件的。
條件如下:
所以,這個朋友看到的這種情況肯定就是符合新政策的人員在2021預扣預繳時候減除費用的算法了。
當然,目前預扣預繳環節,除了上述情況,減除費用的計算方法還是有2種計算方法。
第一種,也是最常用的一種,那就是按照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規定的,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
二哥是二哥稅稅念公司的一名小會計,月收入5000,公司不給買社保(注:雖然不合法,但是這就是現實,二哥也沒啥實力,在西部十八線小城市,也沒法找到更好的了),什么專項附加扣除也沒有(說實話,5000的工資,有專項附加扣除其實最終也用不上)。
好了,二哥的工資薪金結構非常簡單了,每個月5000,公司給申報個稅(當然這個事情也是二哥在做),在累計預扣法下,個人所得稅怎么算?
2020年1月應預扣預繳稅額
=(5000-5000)*3%-0=0
2020年2月應預扣預繳稅額
=(5000*2-5000*2)*3%-0=0
2020年3月應預扣預繳稅額
=(5000*3-5000*3)*3%-0=0
……
這里的減除費用就是按照二哥在公司的任職受雇月份來累算的。
第二種、年度內首次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居民個人的個稅預扣預繳。可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月份數計算累計減除費用。
依據:國家**公告2020年第13號 關于完善調整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國家**公告
這個和第一種是不同的,比如二哥是7月入職,按第一種情況7月發放工資只能扣1個月的5000,而第二種可以讓你扣7*5000的減除費用。
二哥稅稅念公司2020年高校畢業季招聘了一個新員工小A,7月1日正式入職,每個月工資8000,社保和公積金扣除由于沒有上年數,按照當年實際收入為基數,扣除情況如下,小A無其他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7月個稅如何算?
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8000-0-35000-1792-0-0
=-28792
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0
申報系統如何實現這個功能呢?關鍵在于選擇入職方式,大家看仔細。
在增加人員信息時候,入職年度就業情況要選擇,這里分了兩種,都代表首次就業的情況,也就是政策規定的,一個納稅年度內首次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居民個人。
我們這選擇新入職學生。
好了,選擇好后,我們再在系統計算個人所得稅。
看到沒有?系統累計減除費用自動變成了35000,這完全就是根據你在維護人員信息時候,選擇了入職年度就業情形的原因,也就是告訴系統,這個員工符合政策的要求。
以上就是新政策的第一條內容的實**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7月1日之前入職的,不適用這個政策,系統入職年度就業情形自動是灰,不可選擇。
還有這個新政策不是只針對新入職大學生,其他首次取得工資、薪金所得的居民個人也可以,包括未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或者未按照累計預扣法預扣預繳過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個人所得稅的居民個人。
更多相關資料,盡在財稅百問百答,點擊查看左下角了解更多~
來源:二哥稅稅念
拓展知識:
個人所得稅預繳怎么計算
預扣預繳個稅的計算公式是,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累計收入-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減除費用: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按八百元計算;每次收入四千元以上的,減除費用按百分之二十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四十的超;額累進預扣率,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適用百分之二十的比例預扣率。
居民個人預扣預繳方法: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按以下方法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并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表》。年度預扣預繳稅額與年度應納稅額不一致的,由居民個人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理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稅款多退少補。
非居民個人扣繳方法:扣繳義務人向非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時,按次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按月換算后的非居民個人月度稅率表計算應納稅額。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2349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