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北京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前沿拓展:
(文/許悠)
24日,北京報告了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據北京市疾控中心負責人在**發布會上介紹,患者劉某某樓下的鄰居李某,3月5日由英國抵京,居家隔離觀察,期間在小區內活動和去永輝超市購物,7日走樓梯到小區辦理出入證,9日發病,12日確診。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劉某某與李某兩人近期均有走樓梯的情況,劉某某可能接觸了李某3月11日之前所污染的樓梯環境致病。
這個案例讓人細思極恐,也難免讓人產生一些疑惑——
李某作為境外抵京的居家隔離觀察人員,為何可以多次外出?為何可以在小區內活動,可以去超市購物,還可以去辦理出入證,那這還可以稱之為“居家隔離”嗎?這和我們這些沒有“居家隔離”的人又有什么區別?所謂“居家隔離”的標準到底是什么?難道不應該是嚴格的“足不出戶”嗎?如果他確實違反了“居家隔離”規定,造成了這么嚴重的后果,是否應該依法懲戒?他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
再進一步說,從這個案例身上,是否存在因不嚴格遵守隔離規定而導致**傳播的問題?此前,澳籍“跑步女”因違反居家隔離規定被曝光,激起公憤,公司辭退,限期離境。對于有關部門處理此事的嚴肅和及時,民眾無不拍手稱快。由此可見民眾對于嚴格執行隔離政策的強烈呼聲,因為這是保障我們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的必要之舉。如今,這個案例中的李某,是否存在隔離規定違反得更加徹底?而且直接導致了**的傳播?有關部門是不是也應該給出及時的解釋呢?
要想保障“居家”也能真正做到徹底“隔離”,嚴格的監督和強制措施必不可少,對于違規行為的懲戒也應更加嚴格。否則,當鄰居們只是“接觸了被污染的樓梯環境”就可能致病的情況下,怎能不引起民眾的恐慌心理?如果保障措施不能跟上,違規行為得不到追究,**防控豈不難上加難,民眾豈不防不勝防?
也許正是認識到了“居家隔離”的弊端,北京決定從25日零時起所有北京入境人員必須全部集中隔離觀察。但是,現在北京仍有很多前期“居家隔離”的人員未出隔離期,而放眼全國,還有很多地方仍在對入境人員采取“居家隔離”的方式。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隱患。**此前就曝出許多居家隔離人員用各種方式逃避**、隨意外出的消息,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我們對此不能不引以為戒。
然而,對于這點很多民眾都會產生的最大的疑問,昨天的發布會上卻并未提及。疾控部門只是再次提醒市民,“戴口罩,少聚集,注意手衛生,家庭中應常通風并及時打掃衛生,必要時進行衛生間、廚房等消毒處置。物業管理單位要在小區內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及時清污,對共用設施要堅持經常消毒”。
可是,對于這樣的境外輸入相關病例,就只是強調讓普通民眾小心一點嗎?在國家積極鼓勵復工復產、恢復正常經濟生活的當下,民眾的自覺是理應做到的,但決不應是防控**的主要手段。從根本上說,還是要從源頭上抓,相關部門要理順整個流程,確定統一、明確、規范的法規和準則,嚴格執行檢疫和隔離政策,最大限度堵塞風險漏洞。這其中,對違反規定的人員一視同仁、公開透明、及時處理、嚴肅追責,既是改進防控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以儆效尤、穩定民心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23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院士在接受采訪時說,“現在我國的形勢還是非常嚴峻,我非常擔心境外輸入導致我國第二次大的**”。危急時刻還遠未過去,還是要嚴防**守、不能有絲毫松懈??!
拓展知識:
北京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如果想要有效防范這種毒株的話,就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護意識,做到勤開窗多通風,而且也要做好手部的消毒工作,盡量避免扎堆聚集,如果必須出門的話,一定要正確佩戴口罩。
北京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一定要做好防護,禁止這種**從國外輸入,大家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識,出門一定要戴好口罩,要勤洗手多通風,不要去**量大的地方,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北京首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
人們需要佩戴好嚴格要求的口罩,在外出時與他人保持較遠的社交距離,平時得多注重個人衛生保持。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1349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