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地圖(寧波地圖全圖高清版)
前沿拓展:
寧波地圖
一、從地圖上看,寧波市、舟山市都屬于祖國的東南方向,如圖所示:
二、舟山市簡介:
舟山市位于浙江省東北部,東臨東海、西靠杭州灣、北面上海市,是長江流域和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的海上門戶和通道,與亞太新興港口城市呈扇形輻射之勢。舟山陸地面積1440.12平方千米,2014年人口114.6萬人,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舟山群島新區也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群島新區。
舟山是**最大的海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基地、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漁場素有“東海魚倉”和“海鮮之都”之稱,舟山港灣眾多、航道縱橫,是**屈指可數的天然深水良港,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位于全球第一。舟山現今已發展成為海洋經濟強市,亦是一座海洋文化名城、海上花園城市、**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衛生城市。舟山是海島丘陵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6~9月份降雨居多。
三、寧波市簡介:
寧波,簡稱甬,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世界第四大港口城市,有制訂地方性法規權限的較大的市,**大陸綜合競爭力前15強城市,長三角五大區域中心之一,長三角南翼經濟中心,浙江省經濟中心,連續四次蟬聯**文明城市,**著名的院士之鄉,2016年東亞文化之都。
寧波地處東南沿海,位于**大陸海岸線中段,長江三角洲南翼,東有舟山群島為天然屏障,北瀕杭州灣,西接紹興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臨三門灣,并與臺州的三門、天臺相連。
樓稼平收藏的部分老地圖。
《寧波府城廂水陸輿圖》(局部)
“我收集的這些中外老地圖里都有寧波,它們本來是世界史、國別史的史料,但現在發現它們還是地方史料,對于研究寧波的港口史、外貿史乃至文化交流史很有意義。”近日,寧波地方文史愛好者樓稼平向記者展示了他的藏品,不僅有老照片,還有百余幅大小不一、印制形式不同的寧波老地圖。樓稼平表示愿意和地方文史愛好者們分享這些地圖資源,一起研究寧波歷史文化。
因研究地方文史而關注老地圖
上個世紀60年代初出生于寧波市區的樓稼平,其網名“水銀”在寧波的地方文史愛好者中頗有知名度。
上個世紀80年代,樓稼平的父親帶回一套寧波市政協整理出版的《寧波文史資料》,這套書不是簡單的史料堆積而是一些親歷者的回憶性文字,既有工商從業者對抗戰時期社會發展情況的追憶,也有親歷者對個人參與建校修志等情況的回憶。樓稼平隨手一翻,竟被這套書吸引了。從此他開始關注地方文化,并有意識地收集一些地方文史資料,包括文字和照片。
有些文史資料里記載的城墻、河流到現在已經大變樣了,有的甚至已經消失了。資料中記載的老城墻位于現在的什么地方?那些老照片中的河流現在是否還存在?如果存在,它們應該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如果消失,它們又是怎么消失的?隨它們一起消失的記憶還能夠重拾起來嗎?如何串起這些滄海桑田的變遷故事?樓稼平開始尋找老地圖,進行今昔對比。
在朋友家邂逅1929年《寧波市全圖》
1997年,樓稼平邂逅了他收藏的第一張老地圖。那時,他在藏友家里看到了一張1929年的《寧波市全圖》。這張約1米×1.2米的地圖是寧波地方史上第一張用現代測繪技術繪制的城區地圖,有明顯的使用過的痕跡,它的四角和邊上有不少圖釘釘過的小孔。這張微微發黃的地圖上還印著:寧波市**制,實價銀壹圓伍角。
彼時已有一定地方文史知識基礎的樓稼平深感奇怪:舊時把城墻包圍的區域叫城廂,民國時的寧波地圖一般都叫城廂圖,為何這張地圖叫“寧波市全圖”?他一直盯著地圖,朋友看他喜歡,就以300元的價格把這張地圖轉讓給了他。
回到家中,樓稼平仔細查閱地方文獻資料,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問:從1927年7月到1931年1月,寧波市是從當時鄞縣區域里劃出來的一個區域,面積相當于如今的寧波老三區,這個存在了43個月的“寧波市”和現在的寧波市不可同日而語。
為集老地圖而購買整套《鄞縣通志》
在樓稼平收藏的老地圖中,有一套1936年的《鄞縣通志:地圖》,共25張,包括了《鄞縣城廂圖》《甬江圖》《著名鄉鎮圖》和當時重要建筑圖等。其中《鄞縣城廂圖》的繪制比《寧波市全圖》晚了數年,除了比例尺比后者大一倍、畫得更細外,還體現了當時的一些城市建設,比如拆了城墻,建了中山公園、公共體育場和圖書館以及后來與寧波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世界菜市場等。
收集這套1936年的《鄞縣通志:地圖》,曾經花費了樓稼平很長的時間。1997年,在收集了《寧波市全圖》后不久,樓稼平在范宅看到了一張《鄞縣城廂圖》,他如獲至寶地花400元買了下來。從《鄞縣城廂圖》可以看出,它是1936年出版的《鄞縣通志》這套書里的一張地圖,1936年的《鄞縣通志》共有六志一匣,其中的一匣就是地圖。之后,樓稼平一直在留意這套地圖,陸陸續續地買到了這套地圖中的大部分。大概在10年前,他得知一位藏友有**的1936年的《鄞縣通志》,便幾次上門去洽談,終于如愿以償購得這套《鄞縣通志》,集齊了這套地圖。
《皇朝沿海圖說》是最珍貴的收藏
這么多老地圖中,最珍貴的是哪張?樓稼平說,是十多年前收藏的《皇朝沿海圖說》。這是**第一次參與實測的海圖,而且主持當時中外合作實測工作的中方負責人是福建船政局官員、**寧波人黃維煊,另一位寧波人貝錦泉也提供過幫助。黃維煊參與**沿海實測,花了足足5年時間,成圖32張。后來這套海圖由黃維煊的兒子黃家鼎委托上海點石齋畫報社縮印成書,樓稼平收藏的就是石印版的《皇朝沿海圖說》。
樓稼平說:“石印技術是晚清引進的印刷術,它能做到印刷出來的圖像與原稿一樣,而且它的長處是可以快捷、低廉、大批量地印刷書籍。本來嘛,石印的東西跟珍貴兩字挨不上邊。但我經過多年關注后發現,研究近代地圖史的各種著述中,竟從未有學者提到過它。這就顯得這套《皇朝沿海圖說》非常珍貴了。”
**到兩份200多年前的外文地圖
互聯網普及后,樓稼平開始通過網絡尋找、購買老地圖。前兩年,他**了兩份重要的外文地圖。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使團來**,要求通商并增加口岸,這是中英兩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接觸。使團回國后,有不少成員撰寫了在**的見聞,向英國讀者介紹**,其中以副使斯當東的著述最為有名,而且版本也最多,其中一個版本附錄了幾張大幅地圖,可惜的是,斯當東的書譯成中文版時,全都省略了地圖。
樓稼平**到的這兩張外文地圖,就是斯當東著述1796年版的附錄,其中一張記錄了當年英國使團在寧波、舟山停留期間的航跡。樓稼平指著這張海圖說:“這是馬戛爾尼使團乘坐的‘獅子號’停泊的錨地,如今屬于象山的牛鼻山。”
除了實物地圖,樓稼平還在電腦里存儲了500多份高清電子版的世界和亞洲老地圖。最近,他把研究地圖的一些思考、心得寫成了文章,發表在自己的博客和微信公眾號上,引來眾多文史愛好者點贊,他說很享受這樣的分享,愿與更多的同好一起研究寧波老地圖。
漫說古地圖
地圖不像書籍,識字的人都可以抄錄,**一份地圖,除了要有專業知識,繪制的人還要有一定的技藝。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還沒有進步到可以印刷地圖時,地圖的**與保存比書籍要困難得多,一旦原圖損毀,往往再也無法恢復。所以,古人更擅長或者樂于用文字來描繪地理環境而不是借助地圖。古地圖留存下來的也很少,流傳至今的紙質、絹質地圖,基本上是元朝以后的,印刷制作的地圖年代更晚。
在古代,地圖一直是權力的象征,普通百姓基本與地圖無緣,使用地圖的,多是皇帝、文武大臣和外交官員。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地圖實物,是出土于天水放馬灘的7幅繪于松木板上的地圖,繪制于戰國秦惠文王后期(公元前4世紀后期),墓主名丹,有廣博的知識,還參加過秦伐趙取義渠的戰役。我國另外兩幅著名的古地圖是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繪制在帛上的地圖,墓主是一位侯爵,兩幅地圖的內容都與他擔任過軍政職務有關。
據說象征九州的九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地圖是給天子看的;蘇秦游說趙王時,曾用地圖證明諸侯國的面積合起來是秦國的五倍;光武帝劉秀起兵不久,曾在城樓上查看地圖,看自己占了多少地方。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31485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