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精品123_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_日韩美女免费线视频_成人av三级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前沿拓展: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今天你去問一個剛畢業的人,如果要從事互聯網行業你會選擇去哪個城市打拼?他一定會首選北京深圳,原因他也許自己也說不上來,可能只是因為他的同學們——其他打工者也會這么選。

今天你去問一個互聯網創業者,你會首選在哪個城市創業?他也不會首選上海,因為風投家們都扎堆在北京組飯局,那里才是**互聯網的第一試驗場。

而BAT這種級別的公司,和上海從來沒關系。

幾年前上海的大領導就讓下面反思,為什么阿里沒有來上海。現在幾年過去了,啥也沒反思出來,倒是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都去杭州工作了——上海人為了工作去別的城市當硬盤,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現在連**的banker們都跑了不少人去了杭州,上海人再不敢說什么“西湖是上海人的后花園”這種陳年大話了。

據說當年支付寶找建行合作,上海幾個支行都不太愿意接手,現在這些支行來自支付寶的存款能占所有存款的一半,跪舔還來不及——這很好詮釋了什么叫當年愛理不理,如今高攀不起。浙江海寧原來是的口號是:接滬融杭,前年改成融杭接滬,一字之差,一葉知秋。影響力是時間和質量的累積,等人家都成型了,你再要爭取,當然不容易了。

曾經上海是妥妥的互聯網第一梯隊:先有全**最高調,最燒錢的億唐,然后是電商先驅的易趣。論內容輸出平臺,誰能比榕樹下要早?論游戲吸金利器,80后男生誰沒買過九城和盛大的點卡?現在十幾年過去了,除了查餐館(大眾點評)和叫外賣(餓了嗎)以外,你還在用幾個上海本土互聯網公司的服務?連攜程我都很少用了,直接上官網買機票更省心。

上海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掉隊的?

要知道上海的位置得天獨厚,本不缺資源和人才,為什么跟過去十年來的歷次互聯網風口好像一直都不對付?

就連風投都普遍不喜歡投上海的公司,認為沒有發展性。曾經火熱的互聯網企業只要是上海的,總是沒幾年活頭,舉而不堅,堅而不久,勢頭消沉得特別快。要知道當年上海的易迅是可以PK 京東的,上海原來的新蛋、丁丁地圖、百姓網,都像被下了降頭一樣,沒一家做大的。

但凡有一點做大苗頭的上海互聯網企業,也總是逃不出被人兼并的命運:本來上海出了個土豆,結果創始人自己鬧離婚作**,最后被優酷收購。大眾點評本該是上海本土最有希望的互聯網公司,結果被美團合并,管理層出局。易迅被京東收購,德佑被鏈家收購,安居客被58收購,一號店被京東收了。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等自己的種子選手全倒下了,上海**意識到不對勁了,終于開始推動互聯網了,然后整個思路居然還是做好服務。這個反應太遲鈍也太晚了。因為上海長期沒有互聯網大公司大平臺的存在,因而難以獲得人才集聚效應,沒有人才聚集就沒有活躍的氛圍,不信你自己去發幾個招聘廣告就知道在上海創業有多難了。

現在互聯網跑馬圈地都差不多了,各種共享經濟就是燒錢打仗,馬太效應。**的城市間競爭不是鬧著玩的,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上海在互聯網方面只會與北京深圳乃至杭州越差越大,已經沒有了趕超的希望。

很多人自我安慰說上海靠的是金融貿易制造業,互聯網只是很小一個Sector,這其實是格局和眼界不夠才會有的看法。互聯網和水、電一樣已經成為全球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因為喪失了先機,所以也就喪失了其后一系列的新事物落地和爆發的可能性。一輪10年的機遇損失,影響可能會持續整整一代人。錯過這波互聯網紅利可以說是上海近年戰略發展上的重大失誤。

這口鍋到底應該誰來背?

簡單的說,這口鍋和上海的金融機構、上海的頭頭腦腦、以及每一個上海老百姓都有關系。三者結合到一起,給外人的印象就是這座城市相當缺乏企業家精神和互聯網基因。

上海金融機構有牌照的1500多家,全國第一多,本外幣存款十幾萬億,上交所,人行雙總部,各大銀行總部或者地區總部扎堆。但是在如此的金融加持之下,新興企業在上海依然很難拿到融資。

現在互聯網創業和十年前那種**文化早就不一樣了,現在就是拼錢的游戲。

idea誰都有,你能想得到的東西別人也都能想到,做法步驟沒有質的區別,所以一開始起跑線誰也不會差對方多少,關鍵就看誰彈藥充足,錢夠燒,看誰先拿到融資,看誰先用低價打名氣搶人頭,看誰先發動兼并大戰。上海的金融機構對新興企業如此保守,年輕企業家們一開局手里彈藥就比別人少,怎么和人家拼?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當年有好多互聯網草根企業都跑去浙江落戶了,當地**提供各種稅費土地等的支持。如果同樣規模的公司跑上海來,上海眼皮估計都不會翻一下。當年的張江和漕河涇都是荒的不能再荒的農田,才會拿來做所謂創新基地。現在真的有點名氣以后,要再吸收新的初創公司又把門檻提的很高。上海這個地方從上到下,只會正眼看待“已經是個人物”的人,對于“尚未證明自己”的人,充滿了無限的警惕。

櫻桃好吃樹難栽。風霜雪雨的風險又不想承擔,怕臟,怕事兒,只想等著摘果子,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情呢。起步階段沒有深圳那么risk taking,發展階段又沒有杭州那種扶持,最后的結果就是留給更有背景和政策的北京資本摘了果子。沒被北京同業競爭者收購的,結局基本都是投靠了騰訊系或者阿里系。

前段時間有篇文章《上海金融業大幅萎縮》,里邊有組數據,截至10月底,上海各項存款余額112100億,較去年底的110511億,只有1.4%的增幅;而全國同等口徑的增幅是8.3%。也就是說,錢不往上海去了,上海吸引資金的能力在大幅萎縮。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是很顯然上海人輕松地玩錢生錢的日子快要過去了。上海是金融之都,沒有錢玩了當然要焦慮。

過去的成功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不可否認上海90年代引入外資總部經濟是一場巨大的成功。

外資在鐵幕外足足等了幾十年,憋足了一股勁快速涌入,這波資金直接引爆了上海經濟的起飛,再加上國家在當時放松了對上海的稅收上繳義務,上海財政終于有錢進行基建升級,這才有了**時代和“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力波啤酒在2000年的時候推出了一個電視廣告歌叫《喜歡上海的理由》,給上海人黃金般的90年代做了個里程碑式的總結,當時幾乎所有上海人都會唱這個歌。

在90年代的時候**本土民營經濟還很弱雞,基本上都以初級加工品為主,蘇南浙江的鄉鎮企業只能做做炒瓜子和塑料臉盆,傳說中的牛仔褲換飛機就是那個年代的真實寫照。而當時進入上海的外資都是通用,大眾這種公司,一來就是一條先進生產線,產值把民營小蝦米爆成渣。上海人骨子里二三十年代留下的買辦血液被瞬間激活,立刻把這波紅利啃了下來。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因為這**發展的記憶實在太過深刻,以至于外資和總部經濟深深的刻入到了這座城市的記憶里,嚴重影響了其后的發展路線。上海人上到**官員,下到街坊大叔,對外資往往充滿了無限的敬仰,而對民營經濟留下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村炮和土鱉的階段。這種偏見造成了整個城市的買辦文化和高級打工仔文化成為主流價值觀。

上海的國際化其實就是買辦文化。過去上海的名校學生以進世界五百強為目標(當時500強基本可以和外資劃等號),在五百強里打工的人都覺得有面子。哪怕是國企個個都覺得土。沒想到現在風水輪流轉,最有成長性的反倒成了**本土企業。

前幾天問了一家荷蘭500強上海辦公室的人,他們居然到現在工資還停留在6,7年前的水平。**本土互聯網公司現在已經開到多少錢?沒概念的上網去搜一下,嚇**你。那些一畢業就進外企的,現在也就過個中產日子,基本都卡在玻璃天花板進退不得,一把年紀了還要天天看大老板的臉色,和那些身家過億的BAT早期員工同齡人的差距早已是幾輩子也追不上了。

更為夸張的是前段時間有篇文章《上海金融業大幅萎縮》,里邊有組數據,截至10月底,上海各項存款余額112100億,較去年底的110511億,只有1.4%的增幅;而全國同等口徑的增幅是8.3%。也就是說,錢不往上海去了,上海吸引資金的能力在大幅萎縮。什么原因我不知道,但是很顯然上海人輕松地玩錢生錢的日子快要過去了。上海是金融之都,沒有錢玩了當然只會更焦慮。

拜錯師傅學**

**說得一口老派上海話,比90%的上海人說的好聽的多。因為**上流社會中的上海籍政商人士和上海的特殊歷史淵源,這群人一直以來是上海市**的座上賓。也因為兩個城市有共同的西方殖民地背景,導致上海的管理層在90年代的時候直接借鑒了**的許多城市發展經驗。

這些經驗在當時看來是先進的,但現在隨著**自身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回頭看這些發展思路,其局限性其實給上海埋下了不少禍根。

**給上海上的最壞一課就是房地產經濟。

**后來自己就掉到這個大坑里到今天也沒爬出來。當然房價這個問題其他城市也不能幸免,但因為其他城市除了房價以外的成本并不高,所以房價造成的營商成本尚可接受。上海則不然,各方面成本高企,房價再翻上幾番,那中小企業基本就沒活路了。

**自己現在就為此所困,如果你很久沒去**的話,你再去會發現很多老字號現在都找不到了,因為房租太貴,所以每天都在不斷的關張。沿街能活下來的都是那些高附加值的金店化妝品店,以及滿街的房產中介。老字號尚且如此,普通年輕人要創業搞點小餐飲什么就更沒戲了。所以才有這么大的怨念,成天搞事。如果能像大陸現在這樣,互聯網提供這么多新的機會和可能,我想**年輕人也不至于戾氣爆棚。

上海學**學錯的第二課是精細化管理,直接后果就是上海開一個企業,合規成本太多。精細化管理其實是好的,能帶來更好的城市管理水平。但錯就錯在時機不對,上海和整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很低,還遠遠沒到能承擔的起精細化管理的時候——要知道精細化管理對一個發展**家是非常非常昂貴的成本。

**的互聯網企業,講究野蠻生長,先污染,再治理,先擦邊,再洗白,太規矩是做不成事的。像馬云這種人,在杭州他可以膽大包天搞出支付寶,如果在上海,大概老早就被經偵抓起來了——幾十個億沉淀在支付寶里是鬧著玩的?趕快給我研究合不合規,趕快給我關掉。廣東那邊就更是了,為了留住大戶什么都可以談,連勞動法可以商量。這在上海不可想象,所以需要容忍踩線的行業,上海都發展不起來。

過度謹慎同樣也讓**錯失阿里,幾年前阿里ipo的時候首選**,結果一群腐儒跳出來說AB股不符合**公司治理傳統,最后馬云去了紐約敲鐘。****后來終于反應過來了我**干嗎要和錢過不去,終于同意雙股權了,但黃花菜都涼了。這種**氣質決定了**是搞不出互聯網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深圳把港科大那幫人吸走,自己的數碼港最后只能淪為一個房地產項目。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上海拒絕外來人

2018年1月4日,上海市**正式發布《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簡稱“上海2035”),提出,到2035年,上海市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規劃同時要求,要嚴格控制常住人口規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左右。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人口越多,其首位城市的人口也會越多。一億多人口的日本,其最大城市東京都市圈有3700 萬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上海是**人口最多的城市,按照正常的經濟規律,應該至少按照5000 萬人口來規劃,才能夠把**人口的規模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由于創新及經濟發展有很強的聚集效應,世界上的科技和文化創新中心都集中在少數幾個都會區。而一個國家或區域的人口規模優勢,往往體現在對本國或本區域最具人口吸附作用的中心城市的經濟活躍度上。年輕人要到大城市,是創新和創業的活力。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6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9.70萬人。如果到2035年把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萬人,這意味著只比2016年末增加不超過81萬人。如果從 2016年到2035年這19年時間里,上海常住人口增加不超過81萬人,這意味著平均每年增加不超過4.3萬人。這樣,上海能吸收多少外來的年輕人口?過去幾年上海的互聯網創業活力不如北京和深圳的重要原因, 是年輕人口流入遠遠不如北京和深圳。

有人擔心,如果上海不控制人口,會導致入學難、就醫難和交通擁堵等大城市病。實際上,大城市病的根源,不是城市人口太多,而是城市規劃不足。如果按照5000萬人口規模來規劃,入學問題、就醫問題和交通問題會比現在好得多。人口密度高的城市,有利于環境和公共交通的高效利用,只要規劃充足,大城市病完全可以解決。東京、紐約的中心地區的人口密度和規模都不亞于上海,但這些城市很好地解決了城市的交通和環境問題。如果未來人口按照2500萬規劃,道路、地鐵、學校和醫院等設施將嚴重供給不足。即使嚴控外來人口,由于大城市擁有比中小城市更優質的教育和醫療等公共資源,不少外地人還是想方設法要到上海來就醫和上學,這將導致更嚴重的入學難、就醫難和交通擁堵。

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城市規劃中的人口目標只是個預測數據,而不是“控制目標”,不會采取“將人口數量控制在XX萬人”這樣的表述。控制大城市人口是犯了限制生育一樣的錯誤。人不僅是城市的負擔,更是城市的貢獻者,而且平均意義上貢獻要大于負擔,否則人口更多的城市不可能更發達。

自2016年底以來,武漢、西安、長沙等二線城市上演“搶人大戰”,對大學畢業生落戶設定零門檻,并在購房、就業和創業等各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正如國家發改委城市與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城市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口的爭奪戰。” 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80后、90后、00后的人口分別是2.19億、1.88億、1.47億,三十年間萎縮了33%。特別是,從2015到2025年十年間,21到25歲的年輕人口將萎縮36%。可預見的是,年輕人口將越來越稀缺,“搶人大戰”有望愈演愈烈。如果上海仍然堅持控制人口的政策,那么,隨著二線城市崛起,上海在未來城市競爭中的優勢將不斷弱化。

**絲完勝體面

到了21世紀,一個城市的未來取決于創新能力。但上海的創新能力,不要說與北京有距離,甚至都不如深圳和杭州。上海提出要建立創新中心,但在我看來,上海搞創新中心的最重要阻力不在于政策,而是文化。因為海派文化只欣賞高大上,而鄙視**絲。但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于**絲階層,十個野心勃勃的**絲,九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就是了不起的創新。

上海自以為高大上,以文明自居,整個城市非常規范、整齊劃一,反而缺乏一種真正的創新能力。北京看起來有點亂,但反而有更多的突破和創新空間。適度的混亂才有創新,過度的規范只能守成。我發現,無論是高大上的海歸,還是國內的**絲,凡是想過太平日子的規矩人都想去上海,而喜歡折騰的不安分人都想來北京,于是上海變得越來越規矩,這又使得海派文化越來越單一,缺乏多元和生命的原創力。

海派文化的特點是什么?沒有特點成為了海派文化的特點。面貌模糊,看上去很美,卻又似曾相識。之前引起**很大轟動的復旦110周年校慶宣傳片**案,其實背后很能看出海派文化的危機所在。今天的海派文化,學習能力、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模仿的都是國外最高大上的。什么時尚的元素都具備了,用了洋人的理念、框架和表現方式,再加上**的素材,唯獨缺乏的,是自己的獨家創意。

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

BAT起家玩的是偏門,恰恰上海人是最不愿意玩偏門的一群人。上海普通老百姓相比北京,其實不是很待見互聯網企業,這其實是個導致出不來互聯網獨角獸非常重要的因素——人都是有社交壓力的,當你的父母,你的同齡人都反對你瞎折騰的時候,很少有人能扛住不受到一點影響。

幾個年輕人合伙搞個皮包公司,中老年人感覺就是吃青春飯,胡鬧。還有一個數據按照****的規定,養老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最多20%,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為22%,這多出來的2%是**特批的,沒辦法,老齡化太嚴重了,上海早在1992年就出現了戶籍人口負增長,至今已經25年,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上海早在197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早20年。

這樣的城市更多的已經是讓老人把持著話語權!

上海人對于高大上的工作環境有極強的偏愛。上海人講究的是大平臺當買辦,就像《圍城》里相親的張**那一家一樣,用著洋貨,過上有腔調的生活,講求的是一個生活的品質。這是一個城市的基因,就跟一個人的性格一樣,很難去改變。我記得最夸張的一個例子是幾年前開心網還活著的時候,那時候上面流行各種話題投票,我記得有一個上海本地的投票是,如果可以在環球金融中心(當時上海最好的寫字樓之一)工作,但是每個月少1000元工資,你愿意嗎?我看了覺得這也太可笑了,這還能有人愿意?點開發現居然有幾千人點了愿意。

丁丁地圖查詢(丁丁電子地圖)

在我畢業的那幾年,一份所謂的好工作,指的有且僅有陸家嘴的高樓大廈里的各大金融機構,或者靜安寺、淮海中路附近的咨詢、律所、奢侈品巨頭、快銷巨頭。再不濟混個四大,方便以后跳槽。連進**做公務員都自覺低人一等,你互聯網是什么鬼?跟一群**絲混一起,想想就丟人。張江那么遠,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就是荒蕪之地,鬼才去的地方。

十年前,復旦出來的人,去商業銀行都是差的。你們別看現在復旦系的基金經理數量全國第二,掌控的金額全國第一,新財富排名什么blabla的,當年去中資的都是二流貨色,經院和管院最好的學生都被GS擄走了,剛畢業起薪就快小一百萬港幣了,下面還有一堆麥肯錫什么的追著要我,我為什么要像去開寶箱一樣的互聯網行業?

所以出不了BAT那種大型互聯網公司上海**根本無所謂,也不捉急,過得開開心心,根本不知道自己錯過了什么。對于互聯網企業和民營企業來說,上海這個城市最一流的人才都被外企和壟斷國企刮的一干二凈,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別人挑剩下的,還招個屁呢?

阿里巴巴創業的時候,十幾個人擠在小區一套房子里,換了上海這么高的機會成本,有幾個人才能夠堅持下去?當年蔡崇信放棄了百萬美金年薪跑到阿里巴巴跟馬云混,年薪只有600美金。上海人是絕對做不出這種事情了,所以活該人家今天發大財。

年輕人進取心嚴重不足

外地人看到這里可以不用看了,該說的都說完了。下面的內容是寫給上海本地男小為的。

我知道看到這里很多上海人都要在評論區罵我了,先別急著反駁我。我自己就是上海人,所以我非常了解上海這代年輕人在想什么。所以我可以非常明確的告訴你一個事實:

有句剛句,我們上海年輕一代確實就是進取心不足,而且我們極其貪圖安逸。

上海人基礎都比較好,年輕人普遍也不愛干大事,最好能找一份輕松,有點面子的活。客觀點說就是想當高端打工仔。

上海人平時交談最多的事,不是外地人怎么怎么不好,而是你家房子什么時候動遷?

前不久我剛回國一次,當時我在機場用叫了一輛車。在車上,這位司機朋友就和我天南地北地聊了起來,當談到國內經濟發展和孩子教育現狀的時候,他告訴我說,家里之前因為**的原因分到了七套房,所以,他并不苛求孩子能有很好的成績。他笑呵呵地說:“我兒子就算考最后一名也沒關系,因為家里的錢夠我們家花一輩子的了。我現在開車拉客也是為了體驗新事物,打發時間。”

所以說,上海現在不是需要外地人來滬,而是離不開了,已經懶惰習慣了。雖然這么說很不禮貌,我身邊的上海人的想法基本是:外地人可以來上海,但是幫我們把累活干了,人才不要來搶我們的工作。

餓了嗎大概是上海少有的現在還算拿得出手的一個互聯網公司,他們CEO也是上海人,交大的。他對上海人的評價如下: “上海人不行的,互聯網行業就沒有上海公司做得好的。上海人,想贏怕輸,喜歡守著自己的自留地,沒有搏性、沒有賭性、沒有狼性!”

除掉狼性這個詞到底好還是不好我們不談,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說實話我覺得這個評價還挺確切的。上海整座城市的氣質就是這樣,精致而又現實,慵懶又膽怯。順便說一句,餓了嗎這個公司一點都不像上海人辦的企業,據說他們里面的上海人背后都當他們老板**。

上海現在的年輕人,對于吃喝玩樂有重的迷戀,而對上進心過重,事業心很重的的人評價非常低。上海話里有一個字是形容吃相難看的奮斗逼的,這個字是“要”。千萬別被這個字掛鉤上,一旦掛上了,那你本地社交圈瞬間就崩壞了。這字在別的地方也許是中性詞,但在我們大上海絕對是個貶義詞。

相反,如果你努力往“要”的反面走,那你就會被贊譽為有腔調,有個性,總之肯定是褒獎你的。比如那個阿大蔥油餅就很反應上海人的觀念:五點下班,不管排隊多少人,人不稀罕你那幾個錢。關鍵是涅節一定要過的瑟瑟一一,這是最重要的。

年輕人缺乏進取精神,安于現狀和他們的上一輩人有很大關系。上海的上一輩老人被體制化的特別厲害,導致上海人大部份普通人遵紀守法的占絕大多數,獨生子女多,不愛來事,小心謹慎,亦步亦趨,講究和家人在一起隨遇而安,平淡過一生。到了我們這一代的觀念就變成只想當標準模范員工,但當不了也不敢想,去做一個腥風血雨殺出來的老板。

有點錢的上海家庭也沒好到哪里去。因為上海歷史遺留人才都來和歐美外企有關系,習慣了那種壓力和氛圍工作,根本無法接受初創互聯網式的雞血工作方式。最向往的工作一定是事少離家近的,錢多不多是次要的。百姓網的創始人是河南理科狀元。據說是娶了上海弄堂女后也開始喜歡小資生活了,后來就沒聲音了。現在進入上海的外地人也學上海的樣子追求小資情調,喝喝咖啡,泡泡女人,這樣自然是不可能有創業氛圍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活的太精細是個很奢侈的事情。現在這個年代想賺大錢都要拿命搏。過度的守成思想和既得利益的穩定 使得上海很難有那種草根拼命自己創出份天的土壤。就算出的苗子也很難長成參天大樹,持久力也不夠,這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局面。

我們父輩這代就快要要推出歷史舞臺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接班沒有呢?

————————

轉自:互聯網最前沿

歡迎關注“元浦說文”號

金元浦 教授****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

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文化部動漫類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博導

“元浦說文”由****大學金元浦教授創辦。目標在于速遞文化信息、傳播深度思考、匯集文化創意產業的業界和學術精英,搭建產學研的合作橋梁。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2482377.html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进贤县| 璧山县| 原阳县| 苏州市| 德庆县| 金溪县| 若尔盖县| 徐闻县| 兴隆县| 平遥县| 兴山县| 卢氏县| 河北省| 工布江达县| 乐至县| 龙游县| 阿克苏市| 客服| 中山市| 东乡| 金堂县| 葫芦岛市| 镇赉县| 靖边县| 拉孜县| 武山县| 陇川县| 电白县| 邯郸县| 永嘉县| 双城市| 前郭尔| 青神县| 巫山县| 金坛市| 河西区| 长宁县| 泽普县| 启东市| 黄大仙区|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