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退休金將大幅上漲(退休金明年還會上漲嗎)
前沿拓展:
明年起退休金將大幅上漲
福建2022養老金上漲細則公布如下:
1、2022退休人員養老金具體上漲4%。從2022年1月1日起,為2021年底前已按法定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增樂江封班企布黑時傳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21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此次調整,繼續采取定額調整、掛鉤調整與適當傾斜相結合的調整方案;
2、退休老人可以根據具體的上調細則,計算自己的養老金漲了多少錢,方便錢到賬之后及時進行核算;
3、在與養老金水平掛鉤調整方面,按照退休人員月基本養老金的2.18%調整增加。相比2021年2.35%的探統林出它三調整幅度,下降了慢號積0.17個百分點。
《中華****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
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群府歡急府踐鐘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迅種趙通練林普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倒富易型卻標感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自愿參加社會保險的無雇工孔推覺據州肥苦關終地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社會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應當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
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
列位歡迎來到照理說事。
最近這兩天以來很多身邊的朋友們都在討論養老金上漲的話題。是的,以往每到五六月份,很多已經退休的老年朋友都在討論說,咱今年養老金上漲這個事定沒定下來?到底漲多少?什么時候能給我漲上來?
甚至連帶的很多中青年朋友雖然咱們還沒有退休,但是好歹要為十幾年、幾十年后的生活做個規劃,因此咱們也挺關心這個話題的。就是我們養老金能不能持續上漲?尤其是今年,今年的經濟情況確實大家也都看到了,前兩三個月由于本土**的原因很多城市都經濟按下了暫停鍵,不光是很多人你沒法出門工作,每一個城市為了防止**也花了很多錢。
今天很多城市都搞常態化**檢測,每隔48小時每隔72小時你要去檢測一次核酸,檢測核酸咱們這么講,你就算再便宜,人均也得幾塊錢,一個城市動輒幾百萬上千萬人口,每兩天每三天就檢測一次,這要耗費多么大的人力物力。當然咱們這么做是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換得最大的成功,這是必須花的錢,我們也理解。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知道,各級地方財政就真的捉襟見肘了。一方面由于**影響,經濟停滯,消費低迷,我稅收減少了,我賣地收入減少了。另一方面要防止**,我還要花出大把的錢,所以真的這兩個月以來很多老年朋友們擔心說有沒有可能因為這個情況咱們今年養老金就不上漲了?
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漲這個事已經定了,而且**相關部門已經定調了,今年我們養老金上漲4%,大概各省市的細則馬上就要出了。可能再過一兩個月我們就能領到今年上漲的養老金了。
當然了我們說4%是個平均數的概念,以往我們就跟大家聊過,說咱們這養老金有定額調整,有掛鉤調整,并不是說你以前養老金一個月開3000,你就一定漲120,可能你會漲個150、160,也可能漲個90、100。但是全國范圍來講,平均上漲4%這個事兒絕對是個大好事,我想給很多老年人吃了一個定心丸。雖然今年經濟情況不太好,但是國家考慮到了退休老年人的生活,還是給大家安排了4%的上漲。
而且說實話我覺得大家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為什么?因為每一年的養老金上漲這是一個法定的事兒。國家已經通過立法把這個事固定下來的,根據法律規定,退休老年人的養老金每年必須根據物價情況,經濟運行情況進行調整。
換句話講,如果這一年物價上漲比較快,通貨膨脹嚴重,以往的退休金已經不足以支撐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了,那么我們還得把漲幅提高一些,所以以后每一年我們的養老金都會上漲,這個事是定下來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家發現沒有,每一年雖然我們都在上漲,但是這個漲幅確實是慢慢減少了。
我們養老金的每年上調到今年大概已經有十七八年快20年了,最初那幾年每一年的上漲幅度都是非常大、非常驚人的,大概有連續五六年,我記得每一年的養老金比去年都有了10%以上的上漲。什么意思?去年好比說你開1000,今年你就能開1100,明年你就能開1210,后年你有可能會開到接近1400。所以很多老年人也有這個感覺可能10多年前我剛退休的時候我退休金才1000多塊錢,現在已經突破3000大關了。
確實我們有一度養老金上漲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這兩年以來,雖然養老金還在持續上漲,但是這個漲幅已經收窄了,像今年是4%,去年是4.5%,前兩年也無非就是5%上下。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很簡單,因為養老金的漲幅跟物價水平相關,跟國家整體經濟運行狀態有關。咱們就說物價整個2021年我國的CPI指數還不到1%,也就是說當美國那面大通脹,萬物皆長之時,我國的物價維持了一個相對平穩的狀態。不像前些年咱們動輒抱怨說雞蛋價格太高,豬肉價格太高,什么大蒜價格都很高,這些年來大家感覺到沒有物價比較平穩,所以我們養老金漲幅沒有那么高。
而另一方面這跟我國經濟宏觀成長有關,倒退20年我國剛剛改革開放沒多久,咱們的整體經濟總量不是那么大,所以我們每年是超高速發展兩位數增長。后來隨著我們經濟體量的不斷做大,咱們的增長率是下來的,前些年還有保8,后來又說保6,其實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量而言,每年個位數的成長已經非常嚇人了,可能我們一年的GDP增量就大概是一個小型發達國家的GDP總量。
隨著我們的經濟總量的不斷做大,我們經濟增長率不可能恢復到以往的兩位數,實在是太嚇人了。而且大家有沒有意識到我們最近已經慢慢進入到了一個低利率時代,倒退3年5年各種P2P特別火的時候,你去存錢低于10%你都覺得不合算,有很多人就愛去存12%甚至18%年化回報的存款,當然后來他們本金被人騙了,而今天你再到銀行去存款看看,一年期的定期原來2%的沒有所謂的銀行理財,也就敢跟你喊個4% 4.5%,定期存款你想拿到超過3.5%,那都很難了,是的,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低利息時代,而且央行為了**經濟還在不斷降息,這說明我們的整體經濟會慢慢進入到一個穩步增長,而不是超快速增長的時代。
所以我們倒是可以預計未來5年每一年我們的養老金也會不斷的調整,但是這個漲幅確實很難達到兩位數,很難像10多年之前了。但是反過來講這也說明我們的經濟慢慢變得越來越穩定了,養老金漲的不那么多,但與此同時只要我們保證物價也不要快速上漲,那么很顯然對于老年人而言這也是一個好事。這總好過養老金漲了100塊錢但物價漲了兩三成要好的多,我們現在恐怕要解決的還不是養老金如何上漲的問題。
像很多老年朋友的意見啊,就是感覺到養老金有點不均的問題,有的人養老金現在已經達到了5000、8000,而有的人養老金恐怕現在還是2000、3000的低數,廣大農民朋友養老金更是低的可憐。所以有些老年朋友就有意見,說你看如果我們都按平均數上漲都漲4%的話,我3000塊錢只能漲120,而那些開8000塊錢的人家能漲320,雖然大家上漲的比例是一樣的,甚至高養老金者它的比例還要低一點。但是從絕對數上講,人家要漲的還是多很多。
所以前些年才有人建議,是不是以后養老金超過5000以上的人就別上漲了,或者說上漲這個幅度盡量小一點,而把更多的利好給予養老金比較低的朋友們。那么您今年養老金上漲多少了呢?
拓展知識:
明年起退休金將大幅上漲
相信退休人員對2021年養老金的上漲幅度早就翹首以盼了吧。
4月16日人社部、**聯合印發《關于2021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從2021年1月1日起,為2020年底前已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并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提高基本養老金水平,總體調整水平為2020年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的4.5%。
在通知里要求各地要盡快的制定出具體實施方案,把需要補發的養老金盡早發到退休人員的手里。
按照往年的慣例,從五月份后,各地區就會出臺各自的養老金調整具體方案,一般都會按照三種調整方式相結合,一方面體現養老金的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另一方面也照顧老人和落后地區,充分體現公平原則。
顧名思義,就是設定一個金額,所有人都上漲這個金額,這個調整方式面向所有退休老人。
比如2020年山東省定額調整為52元,貴州是50元,重慶是42元。
掛鉤調整主要是與養老水平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掛鉤,充分體現養老金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原則,這也是保證養老保險繳費積極性的有效方式。
比如2020年江蘇省養老金掛鉤調整:首先是與繳費的年限掛鉤,主要分為三個步驟進行,養老保險繳費年限在15年或者15年以下的部分退休人群,調整方式為,繳費年限每滿一年,每月每人增加2元;繳費年限在15年到25年的,繳費年限每滿一年,每人每月增加3元,繳費年限滿25年的,每人每月增發5元!
從這一點足以說明,繳費年限越高,到手的養老金會高很多!
另一方面就是與養老金水平掛鉤,養老金增加1.4%。
傾斜調整主要照顧弱勢群體,針對的是邊遠地區和高齡老人,更加體現公平的原則。
比如2020年北京地區,傾斜調整主要針對高齡退休老人,65周歲到69周歲退休人員每月增加45元,70至74周歲每人每月再增加55元;75至79周歲每人每月再增加65元;80周歲以上每人每月再增加75元。
而且對于65周歲以上,繳費年限滿30年的,每月再增加5塊錢。
北京的傾斜調整年齡是65周歲,大部分地區是70周歲。
今年的養老金漲幅雖然與前幾年相比有所降低,但仍舊比較大,按照往年的慣例,大部分地區都會在7月、8月將養老金補發到位,調整方式仍然會按照定額調整、掛鉤調整和傾斜調整相結合進行。
另外今年企業退休人員漲幅基本上仍會高于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漲幅,這也是縮小企事業單位養老金差距的體現。
關于養老金調整,歡迎留言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202515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