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葉,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在《輕柔的湛藍》中寫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勞累,那么人將仰望而問,我們仍然愿意存在嗎?是的,充滿勞績,但人,詩意的棲居在此大地上。”
- 荷爾德林,19世紀德國詩人誰在輕柔的湛藍寫道?
- 我們往往被那一份詩意打動?
- 求描寫光打在人身上的句子和關于好的壞的都是你擁有的這方面的名句?
- 致大自然這首詩的賞析是什么?
- 但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是誰說的?
荷爾德林,19世紀德國詩人誰在輕柔的湛藍寫道?
19世紀初葉,德國詩人荷爾德林在《輕柔的湛藍》中寫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勞累,那么人將仰望而問,我們仍然愿意存在嗎?是的,充滿勞績,但人,詩意的棲居在此大地上。”
的確,從“居者有其屋”到“居者優其屋”,人們對于生活的希冀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進一步提升。單純的鋼筋水泥社區已無法完全滿足生活所需,而稀松的樹木“移植”也無法滿足對綠意的渴求,于是東尚藍灣用河、島、園、城立體景致將生活包圍,更以夾河濕地獨有的24小時鮮氧循環式純凈呼吸,營造出 詩意的生活,給予尊貴業主如詩般的生活。
我們往往被那一份詩意打動?
略 詩人荷爾德林認為:人,應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的確,如守著瓦爾登湖的梭羅,在夢的留白處輕輕點上一枚朱砂,讓生有所息。又如那在淮水邊垂釣的莊周,置楚王的使者于不顧,只讓那句“吾將曳尾于涂中”不停地敲擊著歷史的回音壁,留下千年的震顫。而在這個美好的世界上不停忙碌的我們呢?是不是也應放慢腳步,去看看那朝陽夕月,落日驚風?放慢腳步,學會欣賞自然的韻之美。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溫度,可有多少人能撫平自己躁動不安的心,去聞一聞陽光的香味,讓它在你的心尖徘徊呢?停下車,看看你身邊的綠色,不僅讓那明亮而輕快的綠映人你的眼眸,也讓它滴人你的心扉。看看露珠滑落草兒時的晶瑩,看看紅楓飄到地面時的落寞,看看那江南的青蓮,看看那雨后撐起的灰色大傘。沒有什么能比這些更讓你舒暢的了。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自晝聽棋聲。
求描寫光打在人身上的句子和關于好的壞的都是你擁有的這方面的名句?
光打在人身上的句子: 日光其實很強,一種萬物生長的鞭子和血。
(海子) 當我的心還向著太陽,以為陽光聽得見它的躍動。(荷爾德林) 陽光打在地上,并不見得。我的胸口在疼,疼又怎樣,陽光打在地上。(海子) 好的壞的都是你擁有的: 我贊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承擔的你也將承擔,因為屬于我的每一個原子也同樣屬于你。……不論我從善從惡,我允許隨意發表意見,(惠特曼)
致大自然這首詩的賞析是什么?
一生追求“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荷爾德林,對大自然有著異乎尋常的深情。《致大自然》就是他詠給大自然的一首頌歌,滲透于字里行間的,是詩人對大自然無比的熱愛和眷念。
詩人以一種喃喃絮語的方式開始了對大自然的深情道白。起筆三句“當我還……還……還……”寫出,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境,大自然都以博大、寬廣的胸懷容納詩人,給詩人以心靈的溫暖。正因如此,詩人對大自然充滿著“信仰和渴望”,冀望與大自然為伴,能悄悄地與它私語,靜靜地欣賞它的美麗;甚至可以向大自然傾訴自己的苦痛,為自己的“淚”和“愛”尋找一片棲居之地。
詩人的心永遠“向著太陽”,一個“躍”字既有騰躍的本意,更透露出詩人想奔赴大自然的心境。陽光、星星、春天、小樹林……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無不凝聚著詩人的深深眷念。在每一個“金色的日子”到來時,詩人的心都情不自禁地“搖蕩”,伴著大自然浮動的氣息,嗅著春天第一朵花開的芬芳,詩人已沉醉其中。
詩人的朋友威爾海姆·魏布林格曾說:“在他(荷爾德林)的最健康、最清新的詩歌里,都有著這樣一個偉大崇高的思想:大自然是神圣的為一切事物帶來生命的母親。”綜觀這首詩,詩人的筆觸由內心延伸到外界,又由外界轉回到內心,仿佛把自己完全融入了大自然,真切體會著大自然賦予的一切,盡情徜徉在大自然博大的胸懷里。
但人詩意地棲居于大地是誰說的?
這句話來自德國詩人荷爾德林的《人,詩意地棲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是什么?就是衣食住行,就是金錢、權力、地位、名譽等等那些讓我們每個人在這片大地上忙碌追逐著的東西——所謂“充滿勞績”,就是這個意思。
原創文章,作者: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30511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