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跳傘塔(濟南跳傘塔事件)
前沿拓展:
濟南跳傘塔
濟南的網球場有好多是收費的 不收費的只有大學校園了 場地老舊不過全民健身中心的場地又新又好免費 周日至周四的開放時間是6:00-21:00,周五、周六結束時間延長到了21:30 位置:濟南跳傘塔下,原濟南市體育局所在。位于玉函立交橋東南,東臨泉城公園,西臨省體育中心。
**作為世界上史籍遺產最豐厚的國家之一,歷來對于各行各業“小歷史”的書寫十分熱衷,體育界也曾在上世紀80年代組織出版過一套由時任國家體委副主任張彩珍主編的《**體育單項運動史叢書》。最近翻看這套叢書的目錄,除了我們熟悉的常見體育項目外,還意外發現了一本《**跳傘運動史》。
權啟禮等著《**跳傘運動史》,武漢出版社
余生也晚,讀后才知道跳傘在建國之初曾經作為國防體育運動在全國普及,一度十分流行。但顯然這種在高空翱翔的體育項目不比游泳、跑步,還需要具備相當專業的技術支持。因此,為了加強對青少年跳傘運動的訓練,當時全國的各大城市中幾乎都修建了高聳入云的跳傘塔,有的甚至還成為地標性建筑。時過境遷,如今全國的跳傘塔在城市發展中大部分被拆除,跳傘也日漸回歸軍事訓練,從而退出群眾性運動的歷史舞臺。
從空降兵到跳傘運動
新**建國之初的群眾性跳傘運動完全是在組建空降兵兵種的背景下開展的。為完成保衛祖國、**的任務,1949年11月**軍委副主席**為****起草了組建空降兵的指示。1950年4月17日,**軍委電令各軍區、各野戰軍選調政治可靠、作戰勇敢、身體健壯的指戰員和英雄模范組建空降兵,一直到9月在開封組編完畢,被命名為******空軍陸戰第一旅。
跳傘,作為空降兵的專業技術之一,自然需要重點訓練。和新**許多從無到有的專業一樣,跳傘訓練也是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完成的。第一批參加訓練的骨干300余人,經過10多天的理論學習和地面訓練,分批實施了空中跳傘。全旅4000余人,到年終每人跳傘2-3次,初步掌握了跳傘技術和空降戰術及其訓練方法。
空降兵為此后開展大規模群眾性的跳傘運動積累了經驗和人才。
顧長衛導演電影《孔雀》中的女主角便夢想成為一名傘兵。
傘塔、氣球和飛機是跳傘運動的三種主要方式。相比傘塔來說,氣球和飛機的訓練成本和危險系數顯然要高出很多,于是傘塔跳傘憑借所需設備少,花費小,訓練周期短,工作人員少,物資、氣象容易保障等優勢,迅速成為全國普遍推廣的一項航空體育項目。
全**第一座跳傘塔是解放前由國民****在陪都重慶建造的,當時主要目的是“防空”,培養市民航空興趣,以加強空軍力量。1942年4月4日,重慶跳傘塔落成,并舉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禮,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爭相觀瞻傘塔雄姿。
陪都跳傘塔的建成,開創了**跳傘運動先河,推動了跳傘運動開展。當時重慶甚至掀起了一股跳傘運動熱,據重慶《大公晚報》報導,從1942年4月到1946年10月止,參加跳傘的人數達七萬六千多人。當然,隨著“蔣家王朝”的土崩瓦解,這座陪都跳傘塔也逐漸被廢棄。
1950年6月24日,中華全國體育總會、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委員會根據**、**的指示,建立了**國防體育俱樂部,下設陸、海、空三個科。第一科為航空運動科,包括跳傘、滑翔、航模三個組,跳傘組由空降兵選調的干部負責,并在全國逐步開展群眾性的跳傘運動。
國家體委訓練競賽一司編《跳傘教學法》
**國防體育俱樂部成立后,制定的1953年至1957年的五年發展總方針是:“重點試辦、吸取經驗,學習業務、培養干部,準備物質條件、穩步前進,以達到重點開展。”
1954年2月開始,**國防體育俱樂部在重慶“重點試辦”了傘塔跳傘運動,年久失修的跳傘塔也被修葺一新,并更名為重慶跳傘塔。根據新華社當年7月的報道,此舉“引起了工人、學生們的很大興趣,重慶市已經有八百多名工人、學生和機關干部參加了這一運動。許多青少年進行了白天和夜間的‘感性跳傘’、‘直升跳傘’和‘塔門跳傘’。”
重慶跳傘塔
各地興建跳傘塔
對于**開展國防體育運動的號召,全國各地方省、市自然是積極落實響應,除了重慶對跳傘塔修舊如新之外,全國的主要城市也都相繼興建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圓柱形跳傘塔。
北京跳傘塔是新**成立之后修建的第一座傘塔,它矗立在風景秀麗的龍潭湖畔。1955年破土動工,年底竣工,高54.17米。**元帥曾在傘塔修建期間親臨現場視察指導,他曾登上塔頂說道:“傘塔的位置很好,風景很美。這是各省、市乘火車進北京的人必經之路。他們可以看到孩子們跳傘,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
北京跳傘塔
《**日報》1957年12月9日發表《活躍的國防體育運動》中記述:“在北京崇文門外龍潭湖畔,有一座伸開三個鋼臂的高塔。這就是北京跳傘運動俱樂部的著名的高達五十多公尺的跳傘塔。1955年北京市跳傘運動俱樂部成立后,很快地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干部、工人、學生。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參加了跳傘運動的已有八萬多人次。俱樂部已培養了八千多名成績合格的跳傘運動員,在首都二百多個單位中,培養了三百多名干部、工人、學生作為原單位跳傘活動的輔導員。這些輔導員不少成了跳傘俱樂部中的積極分子,他們不嫌路遠,經常主動地前來俱樂部當義務輔導員,有時替俱樂部做一些其他工作。俱樂部就真像他們的家一般。”
繼北京的表率作用后,從1956年到1960年,先后又有開封、鄭州、哈爾濱、濟南、武漢、沈陽、保定、西安、太原、廣州、上海(長寧、楊浦)、長春、石家莊和南京等15座跳傘塔拔地而起,而且在濟南、西安等地的某公交車站和路名也以“傘塔”命名。
上海市和開封市跳傘運動俱樂部編印的學習讀物
其中,空降兵駐開封某部1956年5月建成的傘塔尤其值得一提,它高達85米,鋼臂高75米,在體量上絕對屬于全國傘塔中的“巨人”,所以迅速成為開封的地標性建筑和驕傲。它的照片被印在新年賀卡和各種商品包裝上,以作紀念。
新年賀卡上的開封跳傘塔
開封卷煙廠出品的傘塔牌香煙
不過當傘塔跳傘在各地迅速興起的時候,遇到的難題之一是缺少跳傘教練和基層領導力量。于是空降兵里的不少干部又通過借調和轉業的方式,到全國各地擔任跳傘教練和基層領導。
那么,在跳傘塔上跳傘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濟南市的老跳傘教練員訾煥都曾在《齊魯晚報》上口述回憶:
“跳傘的經歷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給了當年不少青少年奇妙非凡的體驗。除了視線可及,在塔身之中還有個螺旋形樓梯,順著樓梯向上可至近塔頂的一處一米來寬的圓形塔臺,一圈可供五六人站立,向遠望去,視野極佳。
塔臺上方有朝向四個方向約十米長的鋼臂,鋼臂上懸掛著鋼索,一端連接釋放鉤,另一端與卷揚機連接。卷揚機則由傘塔不遠處控制室里的專業人員**縱。通過按鈕,利用電力使傘圈升降。釋放鉤連著直徑八米的傘圈,傘圈下懸掛著跳傘,傘展開有六十多平米,幾十公斤重,需要五六個人收。
牽引跳傘和飛機跳傘不同,跳傘者把安全繩穿好,手里握住**縱帶和拉繩。**縱室的老師看到跳傘者準備好了,便一按電門,傘和人就吊在了空中。當傘圈升到規定高度后,教練員發出“脫鉤”的口令時,跳傘者一手握住**縱帶,另一只手迅速用力拉下拉繩,將釋放鉤拉開,使降落傘脫離傘圈。隨后通過**縱帶控制方向。
由于脫鉤前傘本身就是張開的,所以跳傘者一般感覺不到迅速下降的驚險。在下落的一瞬間,巨大的傘就在空中飄了起來,直到著陸大約十秒左右。”
傘塔跳傘示意圖(出自國家體委航空運動司編《傘塔跳傘》1962年版)
傘塔的命運
跳傘運動在“**”期間一度沉寂,“**”結束后得以恢復,可是沒過多久便風光不再。
上世紀八十年代,跳傘項目在體育比賽中被取消,全國群眾性的跳傘運動也隨之衰落。另一方面,對于空降兵而言,隨著新時期武器裝備不斷更新發展,部隊訓練走向以中、大型運輸機跳傘為主,傘塔也失去了其固有作用,日漸成為被遺忘的荒蕪之地。因此,那些散落在全國各地的“擎天柱”的去留問題,便擺在了城市發展決策者的面前。
現在看來,全國大部分跳傘塔的命運是被爆破拆除。當年留存至今的跳傘塔為數不多,較為著名的有開封跳傘塔、保定跳傘塔、重慶跳傘塔和濟南跳傘塔等。然而同樣是留存下來的歷史性建筑,各自的命運也不盡相同。
例如,濟南跳傘塔在2007年被公布為濟南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又被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失去使用功能的傘塔被粉刷一新,屹立在全民健身中心,作為文物供人觀賞。
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濟南跳傘塔
相比之下,曾經在高度上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開封跳傘塔卻顯得落寞孤寂,如今藏身于開封東南郊的一所駕校內,塔身上“傘兵的搖籃”這五個金**大字的筆劃已經脫落難認。值得欣慰的是,傘塔附近還有一所以“傘塔”命名的小學,以及通往傘塔的一條路被稱為“傘塔街”,仿佛不肯完全忘卻這段屬于千年古城的**記憶。
藏身駕校院內的開封跳傘塔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048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