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頭像老頭老太(微信頭像老頭老太太卡通)
前沿拓展:
微信頭像老頭老太
凡是變成正裝一寸照的都是加入了各種名頭的福利組織 讓填表報個人信息 等所謂的國家福利,初步判定是非法騙取公民信息,不排除有網絡傳銷可能。
如果告訴你可以永生,但是相應地,你需要付出千刀萬剮的代價,你愿意嗎?
2015年,美國一位85歲的老太太勇敢地接受了這一項挑戰。她曾經對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說:我就在你的鋸下,請隨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位老太太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事情呢,而所謂的“千刀萬剮”,到底是什么?
美國老太太**后被分割27000片
這位老太太名叫蘇珊.波特,她的經歷非常坎坷,本來出生在德國,小時候跟著父母逃到美國,但父母很快就嫌棄她是個累贅,把她丟給了祖父母撫養。祖父在她4歲的時候就去世了,14歲的時候,祖母也永遠地離開了她;未成年的蘇珊只能無奈地住進孤兒院。這之后,她也曾經嘗試聯系父母,但早已各自重組新家的父母,沒有任何一個人想要接納她。

父母和親情的長期缺位,讓蘇珊完全不懂得如何與家人朋友相處,以至于她結婚后,和自己的女兒的關系十分僵硬,女兒成年后,就再也沒有回過家。蘇珊只能和丈夫相依為命,而當丈夫也去世后,孤獨的蘇珊就只能每天讀書看報來消磨時間。
不過也感謝她訂閱的各種各樣的報紙,她能夠在每天各種各樣的花邊消息中,注意到一條關于可視人計劃的文章。這篇文章的作者維克.斯皮策,這個人可不簡單,就是他主導了世界上第一例切片人手術。
可視人計劃,最早要追溯到1989年,由美國醫學圖書館發起,計劃目標是要制作一個長期的、可多角度**的數字人。只不過這個“人”的制作過程比較殘忍,需要將人體一片一片切開,再用相機和掃描儀對切面進行掃描,再把這些圖像和各種數據輸入到計算機中,最后再由計算機生成一個完整而立體的三維人體標本數據。

掃描儀掃描平面圖形我們都知道,但掃描平面再生成立體的圖像,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不過技術問題可以克服,最難的還是等到一個愿意將自己的遺體切割成無數碎片的人。很顯然,這個實驗一開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難題,因為無人響應。
直到1993年,維克.斯皮策才獲得了第一具可用于切片的尸體。這是一名來自得克薩斯州的健康男性,不過他被處以**刑而亡。受限于當時的切割技術,當時這具遺體只被切成了2000份,因此聲稱的模型也就不太理想,實驗再一次中斷。
1994年,一名**于心臟病的59歲女性,成為第二個數字人,她被切成了5000個連續橫斷面。雖然還不算成功,這兩個初代數字人已經為全球4000多家機構提供了醫學研究服務。
2000年,蘇珊通過報紙上的**找到了維克,自稱愿意成為數字人。維克大喜過望,這才是他堅持做實驗以來,第一個自愿捐獻自己遺體的人。他當即邀請蘇珊到自己的實驗室來,他迫切地想要見一見這位可愛的老太太。

然而維克的欣喜并沒有維持多久,因為蘇珊并不符合他想要的實驗人體的標準,蘇珊的身體經歷過車禍,還做過雙乳切除手術,現在的蘇珊已經72歲了,身體患有各種疾病,黑色素瘤、糖尿病和潰瘍等,幾乎每天都在遭受疾病的折磨,而且她經過醫生診斷,只剩不超過一年的壽命。理智地說,這樣的身體條件,對于維克而言,沒有太大的實驗價值。更何況,當他聽說了蘇珊一生的經歷之后,更是不忍心,**后讓老太太的身體經受這樣的對待。
但蘇珊非常堅持,對于她而言,現有的人生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但能換一種方式永生,是她目前非常愿意做的事情。維克最終答應了蘇珊的請求,他想著,做一個溫暖有情感的數字人模型,也是可以的。維克邀請蘇珊經常到他的實驗室來,對實驗人員講她身前的故事。還帶她參觀了數字人實驗室,她親眼看到了學生們是如何處理尸體的,也看到了切分尸體的鋸子、存放尸體的冰箱,看到了澆灌了聚乙烯醇的尸體,也看到了之前的切片數字人。
漸漸地,她變得開朗了起來,和所有的實驗人員都成為了家人般的存在;醫生們不僅關注蘇珊的身體變化,也傾聽蘇珊的個性需求,知道她喜歡泰迪熊玩偶,喜歡歌劇《浮士德》。

蘇珊也為在醫院里遇到的病人準備小禮物,早產嬰兒的小毯子和小帽子,陪住院的一年級小朋友吃飯聊天,有時候醫院的禮品店忙不過來,她也能當店員,經常都有來實習的一年級學生陪她吃飯,還邀請她去參加畢業典禮。雖然她偶爾會發小脾氣,但整體情緒變好的蘇珊又多活了15年。在她85歲的時候,她自覺身體已經在不斷衰弱,她對維克提出了要求,希望在切分她的時候,身邊可以灑上玫瑰花,同時播放著古典樂。
2015年,蘇珊在療養院去世。她手里緊緊捏著一張小卡片,上面是維克的**,蘇珊告訴照顧她的人,發現她**后,一定要盡快聯系維克,因為遺體回收只有4個小時窗口期。蘇珊擔心長時間和她相處的實驗人員不忍心下手,她還曾輕松地鼓勵大家:隨意把我放在你的鋸下。
維克及時取回了她的遺體,放在零下26℃的環境中冷凍處理。2017年,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在這個實驗室的門上,維克畫上了美麗的玫瑰,實驗室里一直播放著莫扎特的安魂曲。切割工作開始了,首先把蘇珊的遺體分為了四份,其中一部分切成了27000片;其中,從蘇珊頭頂到鼻子,就有6900個橫截面。國家地理從最初蘇珊聯系實驗室開始,記錄了這整個事件的發生。并且發布在2019年的新年刊人物特輯部分。

蘇珊從變成一堆毫無意義的骨灰,到現在變成了電腦里的可視人,她完成了她的重生。無論蘇珊的初衷是為了自己還是幫助他人,她捐獻遺體的所作所為都是偉大的,值得崇敬的。在我國,截止到2018年9月9日,登記志愿捐獻器官的人數已經有614608,已經捐獻的有19389例,捐獻器官54956個。
我國數字人計劃
2001年,我國也提出了數字人計劃。最初這個構想由我國著名的人體解剖學家鐘世鎮提出,然后被列為了國家的863計劃之一,當時,鐘老先生已經76歲了。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鐘世鎮和團隊在項目開始之初,就提出,要做技術不輸于美國和韓國的亞毫米級磨削的數字人。

我國在這方面的優勢之一,就是愿意捐獻遺體的人可比美國開始實驗時多了好多。鐘世鎮在捐獻的28具遺體中,精挑細選了1具28歲的男性。因為經過檢測,他的身體各方面都非常健康,同時也沒有感染任何傳染病和代謝疾病,制成數字人的作用才能發揮到最大。
這具男尸被命名為**數字人男1號,他一共被切為了8952片,每一片切片的厚度在0.2毫米左右,一部分涉及到精細器官的切割,其切片厚度遠遠低于0.2毫米和這個數值。每切下一片,為了防止出錯,盡可能減少不準確,課題組需要馬上用高效數碼相機和掃描對橫截面拍照、轉化為數據放入電腦。男1號所用的相機像素高達2200萬,圖像分辨率為4040×5880,在全世界的同類切片虛擬人中,首屈一指。為了讓男1號能夠盡善盡美地呈現在電腦中,課題組切的每一片都十分小心,每一次掃描也都全神貫注,因此,光是切割和錄入數據,就花費了整整27天,總共上傳了接近20萬張圖片。然后再進行海量的圖片數據集的構建和管理,最終才得出了我國第一套高分辨率的人體生理系統三維解剖結構數據集。

雖然我國數字人的開展要晚于美國和韓國,但在技術上,我們的男1號不僅能夠清晰地看到骨骼和肌肉,還能分清人體的動脈和靜脈血管。這一切都是因為,鐘世鎮在構建三維人體的時候,創造性地加入了自己研發的血管鑄型術。未來我國的醫生在利用數字人進行學習和練習的時候,還能看清楚血管的走向,這在全世界也是一項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技術巔峰。
2003年,我國第一例女性數字人數據集在廣州第一軍醫大學構建成功,這次勇敢捐獻自己遺體的是一位年僅19歲的廣西少女,她在一年前因為食物中毒而**亡。她的遺體被切成了8556片。
也許有人會有疑惑,為什么我們國家的數字人,不切個上萬刀呢?數字人建模是不是切片越薄、越多,才是最好的?鐘世鎮解釋說,雖然我們的數字人切片數量看起來比不上美韓,但我們的技術是納米級的,可以達到想切多薄就切多薄的程度,但沒有那個必要。一些局部的器官數據集,比如骨頭和內臟,只需要切割到0.2毫米就足夠。再加上,按照目前的切割方法,得到的數據已經十分龐大了;如果再精細切割,不僅增加了很多沒有必要的工作量,關鍵是計算機無法運轉那么高的數據集。
在電腦上完成的數字人,完完全全就是現實人類人體的**體,只不過是通過數字表現在電腦中。而現實中的遺體,已經經過切割化為肉粉了。很多人會覺得,現在已經有CT掃描可以檢查身體了,為什么還要多此一舉地構造數字人呢?其實數字人不光是能夠更直觀、準確、形象地幫助我們了解人體,更重要的是在醫學上的意義。

數字人除了情感和思維,其他的生物反應,都和人類一模一樣。所以可以用“他”來幫助人類試藥,從而更準確地判斷,一種新藥在人體上是如何發生作用、產生療效的。未來人類做手術之前,也可以通過虛擬人來進行練習,這樣可以增加醫生在實際**作中的熟練度,減少失誤,提高手術成功率。
另外,比如汽車測試,在沙漠、冰川中測試人體的反應等實驗,也可以通過數字人進行,避免用真實人去實驗的時候受到的各種局限,同時也減少了人類的傷亡,減少實驗次數,大大降低實驗成本。
2004年,我國的數字人還參與了神六返回艙設計和著陸過程的實驗中,當時,鐘世鎮帶領南方醫科大學臨床解剖學研究所的專家們,為了實驗返回艙非正常著陸時人體遭受的沖擊,以及獲得航天員椅子的角度、避震桿的位置等基礎數據,所進行的實驗,都是通過數字人數據集完成的。
到目前,我國的數字人研究已經踏入了第二階段,也就是數字物理人階段,未來還有數字生理人和數字智能人的難關,也就是說,未來的數字人可以有生老病**的物理性變化,或許還能擁有思維、情緒和感知能力。也許,這才是一種真正的永生。
拓展知識:
微信頭像老頭老太
好玩有趣的心理
微信頭像老頭老太
虛偽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624421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