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上升(8500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
很多朋友對于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上升(8500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和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上升(8500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新版個稅中,為什么開始工資稅率是3%,幾個月后變成了10%?
超額累進稅率,累加計算
個稅起征點怎么算?
收入分配是我國宏觀調節的重要手段之一。
個稅起征點需要考慮絕大部分普通**的權益。
因此計算時,會考慮到大量的因素,比如人均收入,**中值收入,各城市**收入差距等因素。
雖然大城市目前人均收入1萬元左右,但是考慮到很多中小城市收入情況,因此將起征點定為5000。
全國90%以上的人月收入低于5000。
每個月扣稅怎么不一樣,越來越高?
某工程師劉某表示:“我每月收入2.3萬元沒變,1月、2月繳個稅490多元,3月漲到1400多元,4月就上升到1700多元。”一些單位的財務人員也反映,每月扣繳的個稅不一樣,后面月份比前面月份逐月增加,感到很困惑。
個稅每個月扣的不一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個人收入變化的原因,二是個稅計算方式的原因。
1、每個月的收入不是固定的話,那么自然每個月所扣除的個人所得稅的金額是不一樣的。往往收入越高,需要繳納的個稅就會越高。
2、受到個稅計算方法的影響,即使每個月工資一樣,扣繳的個稅也可能會不一樣。從2019年1月開始,工資采用的“累計預扣法”按年計稅。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以截至當前月份累計支付的工資薪金所得收入額減除累計基本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累計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預繳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在有專項附加扣除的情況下,次年還能對扣除的個人所得稅申請辦理相應的退稅手續。
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6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具體而言,按照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稅率表您本年度工資薪金累計應納稅所得額在不超過36000元時對應3%的稅率,超過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對應10%的稅率,以此類推,共分七檔。隨著本年累計收入的增多,全年累計應納稅所得額也會相應增多,當累計應納稅所得額超過前一檔上限時就會產生“跳檔”,當月適用稅率就會變高,單位預扣預繳個人所得稅稅額也會相應增加。
下一步個稅怎么改?財稅專家透露這兩點
新一輪個人所得稅(下稱“個稅”)改革讓不少工薪族稅負降低,備受關注,而下一步個稅改革方向明晰。
近日,《**的**報告輔導讀本》公開發行,其中收錄了**部長劉昆《健全現代預算制度》一文。劉昆在文中稱,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適當擴大綜合所得征稅范圍,完善專項附加扣除項目。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記者,上述改革方向符合預期,繼2019年工薪等四項收入合并為綜合所得后,未來綜合所得范圍會繼續擴大,部分資本所得等有望逐步納入綜合所得,使得個稅制度更為公平。另外,當前7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也將進一步優化,包括扣除標準、分攤方式等設置更為科學合理。
經貿互補
2019年以前**個稅采用的是分類征收模式,即不同類別的收入,適用的稅率、扣除標準等不同,這使得不同類別收入個稅負擔不同,有違公平。
為此,2019年**全面啟動新一輪個稅改革,其中要點之一是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4項勞動**質的所得,合并為綜合所得,并統一適用3%~45%七級超額累進稅率。
這保證了四項收入征收個稅的公平**。**也由此踏出了綜合稅制的第一步,初步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體制。為了進一步促進個稅制度公平**和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十四五”規劃明確要**進擴大個稅綜合征收范圍,劉昆此前也撰文指出合理擴大納入綜合征稅的所得范圍,他此次相關表述一脈相承。
與國外普遍采用大綜合稅制相比,**綜合所得范圍相對較小,目前綜合所得也僅限于勞動所得。目前個稅中,對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以及其他所得,仍采用分類征稅方式,按照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告訴記者,為了提高個稅公平**,未來大多數收入都應納入綜合所得范圍,經營所得是資本與勞動的結合,具有勞動所得的共同特征,所以可以納入。而且從國際上來看,其他國家普遍將經營所得納入綜合所得。另外財產租賃所得也可以考慮納入綜合所得。
國家**廈門市稅務局課題組撰寫的《進一步優化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個人所得稅的對策建議》(下稱《建議》)一文,建議將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等資本所得陸續并入綜合所得,強化稅收調節收入職能,促進稅制公平。同時,應逐步取消對資本所得過多的稅收優惠,鼓勵和倡導長期投資,對投資期限3年以上的資本所得,按長期資本利得實行分類征收,適用較低比例稅率。
《建議》稱,目前而言,經營所得不必并入綜合所得。因為經營所得最高邊際稅率為35%,較為適中,同時經營所得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適用綜合所得基本減除費用、專項附加扣除等規定,與綜合所得的稅負相對比較均衡。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教授李旭紅認為,擴大綜合計稅范圍是未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必然趨勢,建議將資本所得納入綜合計稅范圍,以推進實現稅收公平。同時,將資本所得納入綜合所得計稅范圍后,隨著資本所得適用稅率的提高,加上稅收征管的有效配合,個人所得稅收入將增加,從而有助于提高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在擴大綜合計稅范圍后,可以考慮適當減少稅率級次,以統籌兼顧稅收效率。
當然,個稅綜合所得范圍擴大將是一個漸進過程,每一種收入納入,都需要綜合對經濟、財政、社會、稅收征管能力等因素統籌考量來穩步推進,防范風險。
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等待完善
2019年個稅改革另一大舉措,是首次引入6項專項附加扣除,這分別是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今年國務院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專家認為,總計7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考慮了個人或家庭實際支出負擔不同,給予相應的抵稅金額,個使得稅體制更加公平。
除了新增相關專項附加扣除外,目前業內十分關注扣除標準更加科學合理。
此前****公開表示,根據教育、住房、醫療、養老等民生支出變化情況,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在執行過程中還將進行動態調整。
施正文認為,目前專項附加扣除標準基本于2019年制定,隨著近些年物價上漲,相關成本上升,可以考慮適當提高一些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比如住房租金等。
如何使得當前相關專項附加扣除標準設置更為合理,也是目前業內關注的一大熱點。
比如前述廈門市稅務局《建議》中稱,可以考慮參照住房租金地區差別稅前扣除標準,對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根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房價高低,設置不同扣除標準,最高扣除標準不超過最低扣除標準的2倍。如可設置1000元、1500元和2000元三個定額扣除標準。目前住房貸款利息專項附加扣除全國標準統一為每月1000元。
《建議》還提出,借鑒美國做法,根據被贍養人年齡制定差異化扣除標準,被贍養人80歲以下扣除2000元,80歲及以上扣除3000元。
另外,專項附加扣除方式上也可以進一步完善。比如,不必限定贍養老人專項附加扣除每人分攤的額度上限(1000元/月),在限額內讓子女自主協商確定或由被贍養人指定各自的分攤數額,以充分發揮減負效應。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個人所得稅113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1%。這一增速遠高于稅收收入平均增速(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1%)。
來源:第一財經
**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視頻”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視頻**熱線0731-85571188。
工資一樣,為什么扣的個稅不一樣?
最近很多HR在后臺問工資個稅相關的問題,于是給大家整理了一下問得最多的問題:
工資未發先報個稅是否可行?工資一樣,為什么每個月扣繳的個稅都不一樣?年度個稅匯算清繳倒計時,不誠信申報有哪些風險?
工資未發先報個稅是否可行?
有些類型的企業,他們經常會出現把幾個月的工資一次**發完的情況,這個時候很多HR都會按月把個稅算出來,然后給職工申報了。
這種情況本質上講就是工資未發,個稅先申報了。
那么這種行為是否合法呢?
根據文件規定,工資薪金所得以實際發放工資時取得的收入為基礎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扣繳義務人應當按照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進行稅款的計算,并在規定的申報期內進行稅款申報。
另外,您在通過手機個人所得稅APP或者自然人電子稅務局網頁端查詢本人的收入納稅記錄時,如對相關數據有疑問,可先就該筆收入納稅記錄咨詢支付單位。
理論上,工資有所屬期、工資發放期、稅款所屬期和稅款申報期。而個人所得稅申報時所涉及到的是工資發放期、稅款所屬期和稅款申報期,與工資所屬期無關。
工資發放期是指工資實際發放的日期,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工資實際發放的日期所屬的月份即為稅款所屬期,稅款所屬期下月的征期為該所屬期稅款對應的申報期。
納稅人應當按照工資發放期進行稅款的計算,在稅法規定的稅款申報期內進行稅款的申報。
工資一樣
為啥每個月扣的個稅不一樣 ?
在HR的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收到這樣的問題:為什么每個月的工資都是一樣的,但自己的個稅越來越高,是不是算錯了?
這個問題不是個例,當員工按月收到工資時,發現個稅越來越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個稅越來越多?是HR真的算錯了嗎?
其實個稅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累計預扣法”,國家**公告2018年第61號 《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公告,第六條,扣繳義務人向居民個人支付工資、薪金所得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并按月辦理扣繳申報。
由此可見,個人取得工資時,應當按照累計預扣法繳納稅款。
接下來我們詳細解讀一下累計扣稅法:
61號公告:以納稅人在本單位截至當前月份工資、薪金所得累計收入減除累計免稅收入、累計減除費用、累計專項扣除、累計專項附加扣除和累計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適用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一(見下表):
計算累計應預扣預繳稅額,再減除累計減免稅額和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其余額為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
累計專項扣除是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住房公積金。
累計預扣法關鍵詞:累計、預扣、稅率表。
看上去比較復雜,其實與以往年相比,除免稅額、稅率和稅級距發生變化,計算個稅的方式也不同,由代扣代繳變為預扣預繳。
根據61號公告的內容,總結出計算個稅的簡化公式:本期應預扣預繳稅額=(累計預扣預繳應納稅所得額×預扣率-速算扣除數)-累計減免稅額-累計已預扣預繳稅額。
個稅匯算清繳倒計時
不誠信申報有哪些風險
6月30日,個稅匯算清繳就要截止了,還沒有辦理個稅匯算清繳的注意了!
如果屬于應當補稅,但不辦理匯算清繳的,將會被罰,還有可能影響個人征信。而且如果未按期辦理個稅年度匯算清繳,需要承擔加收每日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年度匯算需補稅的納稅人,年度匯算期結束后未足額補繳稅款的,稅務機關將依法加收滯納金,并在其《個人所得稅納稅記錄》中予以標注。
納稅人因申報信息填寫錯誤造成年度匯算多退或少繳稅款的,納稅人主動或經稅務機關提醒后及時改正的,稅務機關可以按照“首違不罰”原則免予處罰。
可見,應做匯算清繳而不做的后果是:補稅+滯納金+罰款+信用懲戒。
因此,小薪建議,大家千萬不要有僥幸心理,依法誠信納稅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在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時請務必認真、仔細、如實填報相關年度匯算申報數據,并對所提交信息的真實**、完整**、準確**負責。
關于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上升(8500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和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上升(8500工資個人所得稅怎么算)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關注本站。
原創文章,作者:hell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31102576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