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年終獎所得稅計算(個人所得稅年終獎怎么計算)
前沿拓展:
個人年終獎所得稅計算
1、扣除三險一金后,如果當月工資超過3500元,全年一次性獎金除以12,固易選調把音審按照得出的數額找須調棉魯員祖到對應稅率,然后直接套入年終獎的計算公式,前止得出應繳稅額。
2、扣除三險一金后,如果當月工資收入不足3500元,則先從年終獎中拿出一修臨知部分錢,將當月工資補足350對寧快討祖候以制黃氧0元后,然后將剩余的年終獎金額套入計算公式,得出應繳稅額。
計算公式:
(1)如果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受徑士肥任包漸月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2)如果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低于稅法規定的費用扣除額的,適用公式為:應納稅額=(雇員當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友達獎金-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由于單位發放給員工的年終獎形式不同,個人所得稅計算方法也不盡相同。
1、員工當月的工資薪金超過「3500」元,再發放的年終獎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全年一次性獎金,單獨作為一個月計算時,除以12找稅率,但計算稅額時,速算扣除數只允許扣除一次。
2、員工當月的工資薪金不超過3500元,再發放的年終獎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
但可以將全年一次性獎金減除“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與費用扣除額的差額”后的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其中“雇員當月工資薪金所得”以收入額扣除規定標準的免稅所得(如按規定繳納的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后的數額。
3、員工一個年度在兩個以上單位工作過,只能按照國稅發[2005]9號文件規定,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對每一個納稅人年終獎計稅辦法只允許采用一造血素同歷皇棉媽次,納稅人可以自由選擇采用該計稅辦法的時間和發放單位計算。
案例1:月薪300黃信今羅鐘等職次0元,獎金總額12000元,年終獎省稅165元
張先生扣除三費一金后工資為3000元(含三費一金約37且酸止建來春50元),公司承諾一年獎金12000元。
1)季度獎形式:每個季度最后一個月領植資跳阻光父讓川呢取季度獎3000元,最后一個月領取年終獎3000元,而全年只有最后一妒掌爭次季度獎可以用年終獎方式計代劉持帝嗎案這算稅款,其他均要合并當月工資納稅。
無季度獎當月個稅:0元(低于費用扣除額3500元),含季度獎當月個稅:(3000+3000-3500)×10%-105=145元,含年終獎當月個稅:(3000-500)×3%=75元
全年稅額:145×3+75=5銀沉10元
(2)年終獎形式:每月工資3000元(扣除三費一金),年終獎12000元。
每月工資個稅:0元,年終獎個稅:(12000-500)÷12≈958,對應稅率為3%,速算扣除數為0,(12000-50財室相斤室0)×3%=345元
全年年終獎稅率額:345元
年終獎形式稅負比季度獎形式全年少納稅165元。
案例2:年終獎所得稅分攤計算方法如下:
1、如年終獎收入為17000元,在年終獎第一段收入內,則適用稅率為3%,則
17000*0.03=510元。析希鹽表黃病知密功揮應繳年終獎稅金為京免510元。
2、如年終獎收入為22000元,在年終獎第二段收入內,則適用稅率為10%,
故22000*0.1-105=2095元。應繳年終獎稅金為2095元。
3、如年終獎收入為55000元,在年終獎第三段收入內,則適用稅率為20%,
故55000*0.2-555=10445元。即應繳年終獎稅金為10445元。
來源:法制日報
年終獎可按月分攤計稅
新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取得“綜合所得”或“經營所得”的納稅人,在5000元的基本減除費用和“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外,還可以依條件享受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附加扣除。
對于2019年發放的年終獎,重慶市稅務局個人所得稅處副處長吳梅表示,如果將全年一次性獎金采取單獨計稅方式,反而會產生應納稅款或者增加稅負。同時,如單獨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政策,可能在稅率換檔時出現稅負突然增加的“臨界點”現象。因此,《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專門規定,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的,可以自行選擇計稅方式,請納稅人自行判斷是否將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綜合所得計稅。扣繳單位應在發放獎金時注意把握,以便于納稅人享受減稅紅利。也就是說,納稅人取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以獎金全額除以12個月的數額,按照綜合所得月度稅率表,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計算納稅,以避免部分納稅人因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綜合所得后提高適用稅率。
對部分中低收入者而言,如將全年一次性獎金并入當年工資薪金所得,扣除基本減除費用、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等后,可能根本無需繳稅或者繳納很少稅款。(記者 戰海峰)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27503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