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個稅計算器(51個稅計算器年終獎)
前沿拓展:
51個稅計算器
51個稅表示,個人所得稅APP—收入納稅明細查詢功能,顯示的“已申報稅額”其實指的是已預扣護參樣預繳稅額。
例如:zhuan某納稅人,2020年1月份取得工資收入10000元,其中,五險一金個人承擔1000元,專項附加扣除標準為2000元。
用“個稅精靈”計算器計算個人所得稅顯示結果如下:
應納稅所得額:2000元
累計應納稅額:60元
累計已繳稅額:0元
當月個稅(應補稅額):60元
稅后工資:8940元
需要注及假某戰(zhàn)電積船意的是,在個人所得稅APP上面查到的“已申報稅額”,對應的便是“當月個稅(應補稅額)”。
由于個人所得稅有很多專業(yè)詞匯,不是很好理解,因此,51個稅建議大家,就記住這個金來自額是當月預扣繳的稅額,并非最終應納稅額,具體的年度應納稅額,需要在次年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時才能確定。
由國家**開發(fā)的個人所得稅手機App軟件則從2018年12月31日起已正式上線。但有網友在使用時發(fā)現“竟然查到我從2015年開始就被掛在其他的單位了。”
用個稅App填報個人信息時,
不妨多留個心眼。
如果在APP內發(fā)現“被入職”從未見過的陌生企業(yè),
可以通過在App上發(fā)起在線申訴解決。
網友:莫名被一企業(yè)“雇傭”2年
近日,有網友在使用該App填報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信息時發(fā)現了莫名其妙“打多份工”的問題。
一位網名為“Asaikana”的網友就在其個人微博反映:“裝了國家**的個人所得稅app。結果填完一看,里面的我的任職受雇信息里,竟然除了本職工作,還多了一家完全不認識的上海的食品公司,和我一點交集都沒有。”
上述網友還寫道,“竟然查到我從2015年開始就被掛在其他的單位了,2017年開始在這家食品公司每個月都有0納稅的記錄。
這種到底是什么情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其實,2017年曾有報道:上海閔行居民戴先生明明無業(yè)20年,有關材料卻顯示:從2005年以來,先后有兩家公司一直向他支付薪水,但他對此一點都不知曉,也從沒領過這些錢!對此,當時的涉事公司曾明確告訴記者,“冒用信息是為了給臨時工發(fā)工資!”
當時正因為當事人無從核實,直到在申請經適房時,才發(fā)現兩筆來路不明的工資,讓原本夠條件申請經適房的他一度被排除在外。
企業(yè)冒用信息可能為個人所得稅管理
如果該網友能夠100%確認該公司此前從未和他發(fā)生過經濟往來,那么他很可能是遭遇了個人身份信息被盜用的情況。之前,藍白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陸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類似的情況并不少見。”
據陸胤介紹,冒用他人信息簽訂勞動合同可能分為兩種行為,第一種是個人冒用,例如實際用工人員沒有到達法定用工年齡或是自身有不良記錄無法被錄用單位錄取等。
另外一種就是企業(yè)行為,即通過各種渠道獲得身份信息來綁定利益。“例如之前,一個單位用工人員的收入是9000元,就可以利用三張身份證,拆分成三個人的收入,做到個稅起征點之下,就達到個人所得稅管理的效果。”
那么這些身份信息又是如何獲得,并簽訂勞動合同的呢?
對此,陸胤表示,獲得個人信息的途徑很多,例如身份證外借流出,“也不排除通過非法途徑購買身份信息。一些企業(yè)往往會把這些冒用人員的工資做在納稅標準以下,每個月再向有關部門進行‘零申報’即可。”
危害:導致納稅人年度綜合所得升高,影響個稅繳納
相關專家表示,由于新個稅法明確居民個人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為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
如果信息被盜用,可能導致該納稅人年度綜合所得升高,最終影響個稅繳納。
解決辦法:若無經濟往來,可APP線上申訴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已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由國家**開發(fā)的個人所得稅手機App軟件則從2018年12月31日起已正式上線。
某稅務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個稅APP上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可以核驗信息,避免身份證被盜用,無故多納稅。
上海市稅務部門明確提醒需享受附加扣除的市民,如果個人納稅人在注冊個人所得稅APP時對任職受雇信息有異議,可以在APP上發(fā)起在線申訴,保障自己權益。
對此,記者也查詢了APP的相關功能,發(fā)現**作也頗為方便。
首先點擊個人中心中的“任職受雇信息”,如發(fā)現頁面內公司與自己從來沒有經濟往來,可直接點擊右上角的“申訴”按鈕,申訴類型選擇“從未任職”即可。
不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還是要好好回憶下這些信息中是否有過經濟往來或曾任職公司,這些都是證明公司曾為你申報過個稅的憑證,都不用申訴。
國稅總局提醒,
當心假個稅APP蹭熱點
隨著新個人所得稅法的實施,一批仿冒國家**“個人所得稅”APP的軟件也悄然現身網絡。其中有一些是正規(guī)公司開發(fā)的,也有的來路不明。
記者從手機軟件商店里輸入“個人所得稅”后搜索,除了國稅總局版的APP外,包括“全國個稅計算器”“全國個稅查詢”“個稅小幫手”“個稅管家”“個人所得稅計算器”“新個稅計算器”“個稅助手”“個稅在線”“51個稅管家”等一大批與計算個稅相關的軟件全被搜索出來。由于新實施的個稅法增加了很多個性化扣除內容,因此這些“個稅”APP基本都需要用戶填報很多個人信息,包括配偶、子女、老人的身份信息,以及住房情況等內容。
對此,國家**也發(fā)文提醒納稅人務必通過稅務部門官網下載正版APP,如發(fā)現可疑程序及時向稅務機關反映。國家**提醒,納稅人可通過國家**官網、各省稅務局官網及主要收集應用市場下載正版APP。
拓展知識:
原創(chuàng)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27503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