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的)
前沿拓展: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諸葛亮;
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并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愿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博望坡
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殺向博望坡。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后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云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后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三國演義》極力刻畫諸葛亮多智,有時甚至走向了反面,如魯迅先生所說的“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火燒博望坡”就是演義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話說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以師禮待之”,惹得關羽、張飛很不高興,劉備解釋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不久,曹**派夏侯惇率兵十萬,殺奔新野。劉備召關、張迎敵,張飛諷刺:何不使“水”去?諸葛亮得到劉備的劍印,全權指揮此戰。眾人包括劉備本人雖有疑慮,還是依計而行,果然在博望坡設下埋伏,用火攻大敗夏侯惇。自此,關羽、張飛對諸葛亮心悅誠服,書中還引用一首詩稱贊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成語“初出茅廬”即出自這里,這也是俗語“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
那么,歷史上真有火燒博望坡嗎?
不同于純屬虛構的“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確有其事,男反派也確實是主將夏侯惇,副將于禁、李典,只是沒十萬那么多人而已。不過,男一號卻是劉備而不是諸葛亮。
原來,漢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劉表企圖趁曹**北攻袁尚之機,派劉備襲擊許昌,就在博望坡與夏侯惇發生的一場小規模戰役。我猜測,劉備駐扎新野縣,不斷擴大勢力,劉表內心肯定很不滿意,他派劉備北伐,既有趁火打劫的用意,很可能也有借此驅狼喂虎,削弱劉備勢力的打算。劉備與夏侯惇交戰,一把火把自己的營寨燒了,夏侯惇也是太輕敵了,以為劉備不堪一擊,都燒了自己的營寨逃跑,就驅兵追趕,不料中了埋伏,被劉備殺敗。
《三國演義》原著中描寫火燒博望坡是到了狹窄處,兩邊都是蘆葦,樹木叢雜,劉備方面放火用火攻。博望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博望鎮,這里地處溫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地帶,深秋到初冬干燥少雨,是森林火災的易發季節。此時用火攻,確實容易著火。不過,現實中若果真如此,燒的是夏侯惇還是劉備自己,就很難說了。這也是實戰中,劉備只是燒了自己的營寨,并沒有在博望坡放火的原因。這一仗,夏侯惇實際損失并不大,但鑒于劉備殺傷一定的曹軍后退兵,劉表不愿意再北伐曹**,曹**也把精力用于對付二袁,荊州北部有了數年的和平。
現實中,諸葛亮出山是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此時距離博望坡之戰已經過去了五年。那么,諸葛亮出山后究竟做了什么?
當時,劉備只有數千人,諸葛亮發現,荊州的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有較大的差異,荊州是人口遷入區。
什么是人口遷入區?這要從人口遷移說起。人口的遷移指的是一段時間內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在古代,脆弱的農業經濟、頻繁的戰爭以及自然災害等是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人口遷移分為遷出區與遷入區,人口遷入區常住人口大于戶籍人口,通常青壯年勞動力較多。原來,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漢時,全國絕大多數人口分布在黃河流域。東漢末年,北方社會動蕩不安,戰亂不斷,南方比較安定,宜農荒地較大,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北方人口開始南遷,但這些南遷的人口并沒有當地戶籍。從東漢末年開始,我國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拉開了帷幕,一直持續到南北朝。
考慮這種人口狀況,諸葛亮建議劉備,勸劉表要求讓荊州境內的流民都必須自報戶口進行登記,理由是增加**的財政收入。這個理由很是高大上,劉表自然滿口答應,對劉備還大加贊賞,殊不知這正中了諸葛亮的圈套。事實上,諸葛亮此舉的真正目的,是利用這個機會拉攏荊州青壯年,以此壯大劉備的實力。這一招效果十分明顯,不到半年時間,劉備的軍隊數量便增加至數萬人,壯大了劉備的實力,劉備從此總算有了一只像樣的軍隊,后來這支軍隊也成了日后劉備打天下的主力。這件事,原著也有類似的描述:孔明建議劉備“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敵。”招到人后,“孔明朝夕教演陣法”。有人說,諸葛亮不是一流的軍事家,但不可否認的是,諸葛亮絕對是一個稱積的一流武裝部部長。
諸葛亮做的第二件事是巧用劉表兩個繼承人之間的矛盾,為劉備漁利。當時劉表的兒子劉琦與劉琮為爭奪繼承人之位矛盾異常尖銳,劉琦雖為劉表長子,但劉表和后妻蔡氏,還是蔡瑁、張允等荊州文武,大都支持劉琮而厭惡劉琦,劉琦不僅繼承人地位岌岌可危,還很有可能隨時喪命。為此,劉琦將諸葛亮請來問計。諸葛亮卻一再拒絕,故意避而不談。不得已,劉琦便請諸葛亮上樓用宴,突然命人撤掉了梯子,懇請諸葛亮幫助。諸葛亮這才指出,“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建議劉琦遠離荊州,要求守江夏的計策。后來劉琦果然向劉表**,很快獲準他擔任了江夏太守之位。
諸葛亮的這一計策看似為劉琦解圍,實際上斷送了劉琦繼承人的最后希望,還造成了劉表政權內部的分裂,此事唯一受益者是劉備,就在當劉琦就任江夏太守不久,劉備派關羽前往江夏,名義上是協助劉琦鎮守江夏,實際上則是以幫助劉琦的名義建立了一支屬于自己的軍隊,而這支軍隊的指揮權在關羽手里。有了這支強大的軍隊,劉備才有了與東吳孫權聯合抗曹的資本。后來也成了關羽鎮守荊州、抗擊曹**進攻的主力軍。諸葛亮為劉備做的這兩件事,雖不是直接的軍事行動,但為劉備爭奪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原著中“初出茅廬第一功”那句詩,倒也不完全是夸大其詞,當然,這也是讓關羽張飛佩服他的真正原因。
拓展知識: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這則成語原指三國時期諸葛亮剛離開他隱居的地方跟劉備去打天下,形容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初出茅廬的歷史人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諸葛亮
初出茅廬:原比喻剛露頭角。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
諸葛亮的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歷史上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青年時耕讀于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后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促成孫劉聯盟和建立蜀漢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初出茅廬的典故: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并拜為軍師。而關羽、張飛對他不以為然。沒過多久,曹**派大將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劉備找諸葛亮商議,諸葛亮說:"怕眾將不聽我令,愿借主公印劍一用。"劉備忙將印劍交給諸葛亮。諸葛亮開始集眾點將。
命關羽帶一千人馬埋伏在豫山,放過敵人先頭部隊,看到起火,迅速出擊。張飛帶一千人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殺向博望城。關平、劉封帶五百人馬,在博望坡后面分兩路等候,敵軍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趙云從樊城調來當先鋒,只許敗不許勝。劉備帶一千人馬作后援。
關羽忍不住問:"我們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諸葛亮說:"我在城中坐等。"張飛大笑說:"我們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遙!"諸葛亮說:"印劍在此,違令者斬!"關羽、張飛無話,冷笑著走了。在戰斗中,各將按諸葛亮吩咐行事,直殺得曹兵丟盔棄甲。諸葛亮初次用兵,神機妙算,大獲全勝。關羽、張飛等佩服的’五體投地。
初出茅廬的啟示:
年輕人初次參加工作步入社會,缺乏實際經驗,但只要有明確的目標,腳踏實地地干,必然有不可估量的前途。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1449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