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在哪里(兵馬俑在哪里個城市)
前沿拓展:
兵馬俑在哪里
兵馬俑位于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里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一號坑在南,東西長216米,寬62米,面積13260平方米。二號坑東西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6000平方米。三號坑面積520平方米。共出土武士俑800件,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按兵馬俑現有排列形式推算,這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戰車100輛,戰馬100匹。陶傭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
秦始皇陵為什么不敢挖?兵馬俑發掘時竟發生可怕一幕。秦始皇陵作為**古代最神秘的帝王陵墓,一直備受推崇,談及秦始皇陵,就不得不說秦始皇陵為什么不能挖這個問題,你知道秦始皇陵為什么不能挖嗎?秦始皇陵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之中,一直被盜墓賊惦記,但誰都沒有成功,建國以來,考古隊也不曾挖掘過秦始皇陵,這到底是為什么?考古隊之所以不肯挖掘秦始皇陵,竟是因為在挖掘兵馬俑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竟直接導致挖掘秦始皇陵計劃終止,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這是唐朝大文學家杜牧,描繪阿房宮富麗堂皇的著名詩句。秦始皇一統天下后,人不滿足,開始大興土木,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秦始皇陵)。據史**載阿房宮還沒建起來大秦帝國就土崩瓦解。只有秦始皇陵經歷了兩千多年,高大的封土堆還尚在。這座陵墓是已被發現的黃帝陵中最大的一個。據專家勘探發現,整個秦始皇陵地宮至今未被盜掘。難道歷朝歷代的盜墓者不為里面的寶藏而心動嗎?
當然不是,據史記記載,秦朝滅亡后,項羽曾率領數十萬大軍盜掘始皇陵,由于知道秦始皇陵地宮秘密的所有工匠都被封閉在墓門之內,項羽無從知曉地宮之門所在位置,挖了幾個月都沒有找到地宮入口,于是掠走了地面宮殿的所有金銀珠寶,剩下的一概付之一炬。
西漢末年,王莽也曾率領大軍發掘,也一無所獲。在此之后,后趙皇帝石虎、唐末的黃巢也以“無功而返”而收場。這與古代的技術水平有直接關系。
但是新**成立后,特別是近近十年來我國科技突飛猛進,我國考古工作者早已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找到了秦始皇陵入口的準確位置,不僅如此,還運用遙感技術弄清了整個秦始皇陵地宮的結構。可以說憑現在掌握的科學技術,完全有能力打開秦始皇陵地宮。那么為什么遲遲沒有發掘呢?
1974年,秦始皇陵兵馬俑偶然被發現,之后通過發掘,兩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龐大軍團重見天日,使世人第一次見到那個時代秦朝士兵的風姿。兵馬俑剛剛出土時,各各神采奕奕,都身披紫色鎧甲和戰袍。但是,幾分鐘之后秦俑出現了可怕的一幕,兵馬俑身上的顏色由于遇到外界空氣很快脫落消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而這一幕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更遺憾的是,秦俑身上顏料的成分專家至今還沒有定論。可以說兵馬俑的發掘有驚喜,但也是有遺憾的,而這遺憾是無法挽回的,不可逆的。
馬王堆漢墓我們大家都曾聽說過,都知道出土了一具兩千多年的完整濕尸,但是馬王堆漢墓挖掘過程中也曾有很多遺憾。比如在墓室中曾看到過新鮮的藕片,大量的絲織品衣物,但是這些接觸空氣不久,幾分鐘后就開始褪色,手指輕輕一碰就瞬間成為灰燼,這可是考古中莫大的損失;而且女尸本身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以至于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在陵墓發掘中,有機物質陪葬品是最難保存的,它們只要接觸氧氣就會化為灰燼,這一現象,世界各國都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解決。據記載,秦始皇陵地宮內,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四壁有精美壁畫,還有秦始皇生前喜歡讀的各類書籍。如果現在打開地宮,這些歷史信息將頃刻間蕩然無存,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正是由于這原因,所以考古專家至今不敢打開秦陵地宮。國家也明令禁止主動發掘秦陵。相信待技術成熟后,秦陵地宮終究會被打開。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歷時39年,是**歷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秦始皇陵筑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許多奇怪的事情困擾的挖掘工人,下面就跟小編去看看吧!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1974年被發現,這座考古遺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將依舊沉睡于地下。秦始皇,這個第一個統一**的皇帝,歿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結構復雜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陽的格局而設計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杰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 一、能不能建造一個跨度500米以上的大棚? 先看第一個不能挖的前提,即秦始皇陵的封土也就是民間說的墳有多大規模?《漢書·楚元王列傳·附劉向傳》上說:“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秦時一尺約為現代23厘米,五十丈即約115米。秦時一里為414米,五里約為2070米,這大概就是秦始皇陵當初的規模。可是經過兩千多的自然的侵蝕和人為的剝削,現存的封土比原來的封土縮小了。前幾年秦俑考古隊為了了解原來封土堆積的實際大小,進行過鉆探。發現原來的封土基礎部分,近似方形。周長與《漢書》說的“周回五里有余”的數據相近,為2000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這樣的話,我們在發掘前首先應當建造一個跨度不能小于500米的保護大棚,如果不能建造500米跨徑的大棚,挖掘秦陵簡直就是不可能的。
眾所周知,秦陵的結構是由地表下面的地宮和地表上面的墳構成的,人們最關注的首先是隨葬寶物的地宮。可挖出地宮,那總得先得挖掉地面上的墳。如果挖掉墳,既不能用**炸,還不能用推土機推,更不能用挖掘機掏。也就是不能快挖,只能慢慢挖,否則挖壞了文物算誰的?一點點挖,就需要漫長的時間,就要歷經春夏秋冬,就要避風遮雨,就要像挖兵馬俑坑那樣,先搭個大棚,既有利發掘,又可以保護出土物。否則,即便人能夠在露天作業,可挖出的地宮怎么辦?難道要它冬天被一場場大雪掩埋?夏天被一次次大雨灌成水泡子? 那大棚搭建得小點行不行?可不可以在封土上立幾根柱子支架,縮小技術上無法解決的跨經難題呢?回答是否定的。柱子立在墳上,怎么去掉全部的封土?即便退一萬步可以立柱,那地宮挖出來后到處都豎著大柱子,地宮完整的平面如何保證?何況現有墳下面的土質狀況又是不是存在符合立柱子的條件呢?所以,這就一定要建造一個跨徑500米以上的大棚子了。目前世界上有沒有500米跨經的房屋?我不太清楚。但單跨超過500米的橋梁,卻已不在少數,如上海盧浦大橋就有550米,重慶朝天門大橋也有552米等。這都表明,現代技術已經具備建造大跨徑梁架的能力。問題是如果真能建造這樣的大棚,即便實現了把整個墳都建到大棚里去的目標,那封土是挖掉還是不挖掉呢? 二、挖掉了墳會使秦陵地面景觀消失 挖掉了秦陵地面以上的墳,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秦始皇陵的地面景觀就會消失。秦始皇陵沒有了墳堆,如何能讓人感受秦陵恢弘的全景?如何讓人感受建造如此工程的艱辛與偉大?如果不挖掉墳,而用大棚把秦陵“包”起來,那這個新建的大棚又如何與陵園景觀以及周圍山巒協調起來呢?有人說,既然在封土上面搭建大棚有難度,那就在陵上找到墓門,往下挖一個洞,一直接挖到地宮不就得了?那么,地宮在哪?又有多深呢?前兩年考古探測發現:規模宏大的地宮位于墳堆頂臺下,距地面約35米深,地宮約相當于一個準足球場那么大。
先不說這個探測是否就是秦陵地宮的實際情況?就算是實際如此,地宮的位置是不是就位于已經探測出來的地方?如果錯位了怎么辦?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大意是說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筑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拋開“旁行三百丈”這史料的真假或換算尺度的準確率不說,我們的心理準備是否能夠承受萬一挖下去的結果與探測不一樣怎么辦?因為地宮位置的撲朔迷離程度,絲毫不亞于秦始皇在我們心中的模糊影象。
三、地宮深深 如何上下? 如果地宮距離現在的地表35米深,那就相當于15層左右的高樓,這樣的立壁,如果是石或哪怕是土石結合的還算牢固,如果像兵馬俑坑那樣只是板壁和土壁,會不會導致塌方?退一步說如果加固,那不是改變了立壁本身的原生形態,變成了現代人工制品?還有,兵馬俑坑離地表3到5米左右,在旁邊圍上圍欄,不用下去也能看個清楚,可地宮深了十倍以上,在上面圍個圍欄不讓下去,難道要游客用望遠鏡看不成?如果構建下去的通道,橫七豎八地建成樓梯、鋪上滾梯、豎起電梯,豈不是破壞了地宮的內部結構景觀? 四、多長時間能挖完秦陵? 如果我們用幾乎可以說是笑話的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藏狀況,更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算發掘面積的話,可以看到如下的換算過程和結果:
換算一:陜西鳳翔秦景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先秦墓葬,總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比它大約50倍。秦公大墓1976年發現,到1986年清理完成,整整挖了10年。那么,秦陵是不是就要挖400—500年? 換算二:兵馬俑坑總面積約20780平方米,秦陵面積約是兵馬俑坑總面積13倍弱,深度是6—7倍。兵馬俑坑經過陸續30年的發掘,合計發掘面積占整個約21000平方米遺址總面積的約1/5,一共挖了約4500多平方米。按兵馬俑坑的實際挖法,那么秦陵面積就是兵馬俑坑已經挖掘的總面積的50倍,那要挖多少年呢?
再換一個也可笑至極卻可能有點靠譜的算法。如果不管墳的立方面積,不計深度,只算秦陵的地宮面積:南北170米×南北145米≈25000平方米,那么就是秦公大墓面積的4倍多,要挖40年;是兵馬俑坑實際挖掘面積的5倍多,也要挖150年。前兩年經濟學家張五常說一挖開秦始皇陵,馬上就能出幾十個億的經濟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經濟賬,壓根兒沒想到要挖這么多年的吧?! 別看這些枯燥的數據,如果遙遠未來的哪一天條件真成熟了,如果我們子孫后代真要開啟秦始皇陵,這些數據絕對有重要參考價值。盡管有關這些數據的說法很多,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可信的統計結論,但卻非常清楚地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秦兵馬俑坑的考古發掘還有大量需要進行的工作,大量的遺物和遺跡都還埋藏在地下,這將也給我們無數的判斷、猜測、爭議、推論帶來比照的論據。何況兵馬俑坑的規模、體量等遠遠不足以與秦始皇陵的相比。 兵馬俑坑經過30年僅發掘了三分之一。秦始皇陵園的面積大56.25平方公里,已進行過詳細鉆探的部分僅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陵園中心部分面積約2平方公里,對其地下埋藏情況比較清楚的部分,也只占中心區的三分之一。在陵園內現已發現的五百多座各種各樣的陪葬坑和各種墓葬,以及數百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筑基址,基本上都還沒有進行正式的發掘。秦俑考古隊自組建以來已經歷了兩代人,老考古隊員多已經退休,有的已經不在人世。對此,已經退休的考古隊首任隊長袁仲一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園的考古工作仍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年堅持不懈地努力。”他這話靠譜,說的是實情。
五、保護技術不行 這是現在不少官方和專家談的最多但也是最忽悠人的理由,已經老生常談了十幾二三十年,成了八股調和防彈衣。一有什么人提出挖帝王陵墓,就搬出保護技術不過硬、絲織品可能硬結、器物會變色等幾個技術保護難的說辭來抵擋一陣。這在老高我看來,貌似專業,看似科學,其實并無新意,更無深意。要命的還在于這個說辭的誤導性很強,其潛臺詞就是一旦保護條件成熟了,技術難題攻克了,就萬事具備,只欠我們甩開膀子大挖快挖拼命挖了。
其實,挖秦始皇陵這類大陵墓哪有這么簡單?假使地宮中的文物沒有被盜掘或破壞,肯定極為豐富。但彩繪、帛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器的保護將隨之成為令人頭痛的問題,地宮本身的維護也馬上會變成巨大的無底洞般的難題。2006年《**文物報》曾報道說,即便不是絲織品等有機物,就是兵馬俑這樣的無機物,天長日久,暴露在外,還生出了幾十種病菌。為了攻克保護技術難關,科技人員連續攻堅,費盡了心力,才暫時解決了眼前的麻煩。可見,即便不說拙文上篇前面講到的四個難挖的理由,就是看下面的原因,隨便動用哪一條,也都是挖與不挖兩說的。 六、發掘能力夠不夠與研究能力行不行? 挖秦始皇陵不僅存在發掘之后能不能保護的難題,其實還有發掘本身會不會有重大失誤的風險?更有我們現在具不具備研究能力的困惑和擔憂?
地宮的發掘涉及一系列勘測、鉆探、發掘、修復技術,我們沒有科學揭露土木建筑陵寢的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考古學家的發掘不發生工作上的失誤?!從考古學角度看,推動考古學進步的是發現本身和發現的方法——錯失了發現可以把機會留給技術能力肯定更強的后人,但由于我們現今所用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失誤和局限,卻是歷史性的罪過和遺憾。面對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的歷史文化遺產,誰敢輕描淡寫地說句“付學費”了事?誰來埋單?向誰問責?納稅人能答應么?公民能干么?
七、投資多大? **人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也不差錢了,但投資立項發掘秦始皇陵這樣大規模的陵墓,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都將是巨大的。假如沒有充足的經費支持,缺口太大,后續不足,發掘工作根本無法啟動,更難以維系。當今,國內平地起建一個省級博物館,不包括土地和搬遷,按現行的館舍造價至少也得上億元,這還是被人笑話的低廉價格,造價3億的現在早已不再稀奇。前兩年的一個實例是蘇州博物館,請貝聿銘先生設計,建筑面積只相當于秦陵地宮的1/10左右,總投資高達3.39億元。前不久甚至還有媒體的報道說,四川汶川地震博物館光計劃預算就要23億**幣左右,舉國嘩然。那挖秦陵要多少投資?挖好了后建造秦陵博物館又要投資多少?造好了博物館日常的維護和保護又要多少投資?這恐怕不是拙文能預算的了。
再說人力和物力,就更難以預料。記得三峽工程文物搶救最緊張的關頭,曾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支考古隊同時作業,那還干了十多年,只搶救出淹沒區十分之一左右的主要文物。秦陵考古是憑陜西自己的力量干,還是也募集全國甚至世界的考古人員,都不好說。加上幾百上千乃至數萬人的考古規模和相關間接配人員,簡直是堪比“大會戰”了。即便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兩項,也夠承受。現在已經規劃在建的秦始皇陵遺址公園也是國家重點工程,投資5 億多元,占地規模56.25平方公里范圍,相當于七、八十個故宮,這幾乎是一個城市的規模了。三峽工程的成果之一是成立了重慶直轄市,秦陵動工的結果會不會出個西安或咸陽直轄市呢?所以,我們實在得佩服秦始皇,當年有70萬人參與修建他的陵墓,他和他的臣下們是如何調度和協調修陵大軍的呢。
八、世界相關組織同意不同意挖掘? 秦陵是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國際著名遺址,**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是不是會干預秦陵的發掘?怎么干預?都是未知數。即便經過我們國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人家最后同意了。那會不會也像當年埃及修建阿斯旺新水壩時,**教科文組織發起“拯救努比亞遺址國際行動”那樣,先后組織22個國家參與進來,從1960年起整整干了20年呢?如果國際化了,那外國的發掘——我們只講這一項——是不是和我們現有的考古發掘標準有沖突呢?比如他們要一點一點地挖,一寸一寸地下,速度其慢無比,規矩其多無比,那得挖到猴年馬月?為保護文物耽擱國家頭號工程建設,哪位執政者能有擔當此責的勇氣和遠矚?當年三峽工程的文物搶救時也不是沒有外國人想投資派人參加進來,有的國家元首都到**來說情。還好我們**人自己“多快好省”地干了,否則外國人摻和進來,強調科學發掘,弄個手鏟竹簽慢慢干,連個草刺兒都要研究半天,那三峽大壩什么時候能蓄水剪彩可就兩說了。以史為鑒,挖秦陵不但是科學問題,有可能還涉及國際問題,這恐怕是不少人尚沒有想到的。 說七道八,歸根結底,我們這一代是把像秦陵這樣的地下文物都挖完?還是留給各方面能力都超過我們的子孫去挖?這是感性和理性的較量,是本位與全局的抗衡,是業績與政績的對決,是愧對祖先還是告慰祖先,是懷著對祖先的敬畏之心,盡我們的文化孝道——保護好難道不是政績?留給子孫難道不是發展?
可見,秦陵面臨的實質性危機,其實不僅是游客在墻上刻畫名字,不僅是攀爬梁柱拍張靚照,也不僅是盜墓人覬覦寶藏的賊心之類,還不僅是地震、滲水、風化、霉菌等自然破壞的原因,而是我們總是習慣于把自己的智能最大化,總是對自己能力的時代局限性缺乏清醒的自省,以為自己什么都行,覺得自己什么都能。挖不挖秦陵,透射出我們考慮問題的缺陷和認識自己的困局。換言之,如果我們的考古學家沒有能力適應人類認識的進程,向古代提不出更多更深入的問題,為現代做不出發現創新和研究創新的成果,我們的技術再好,哪怕世界一流,我看也還是留待子孫不挖的好。這如同當今西方常說的那樣:“for our children and grand children”——為了我們的孩子和孫輩。
拓展知識:
兵馬俑在哪里
在西安的臨潼區。現在門票150元,學生半價,16周歲以下孩子父母一人陪同免費。西安火車站東廣場有公交車,可以到達。
兵馬俑在哪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后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參觀后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旅游專線: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306 、307、915、914路旅游公交車至兵馬俑博物館;發車時間:7:00-18:00,間隔10分鐘。
自駕車:自駕車時可沿西潼高速公路前行,行程24公里(路橋費10元),到達臨潼區,前行三公里,即為秦始皇陵,繼續前行四公里,即到秦兵馬俑博物館;可駕車沿西臨公路行駛,其道路狀況良好,在非交通高峰時期,車輛較少,只需30分鐘即可到達臨潼。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兵馬俑在哪里
陜西西安呀嘿嘿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648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