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排名(**證券排行)
前沿拓展:
**證券公司排名
**十大證券公司排名2022如下: 1、中信證券(國內口碑最好的證券公司,國內領先水平,多次獲得行業內第一)。
2、國泰君安(**最好的證券公司之一,上具有很高的信譽)。
3、華泰證券(國內領先的證券公司,全國具有多家子公司)。
4、招商證券(一家國有大型綜合證券企業)。
5、廣發證券(全國十大證券公司之一)。
6、中金CICC(**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證券企業)。
7、中信建設(連續十年被評為A類AA級證券公司)。
8、海通證券(主要以證券為主要核心)。
9、申萬宏源(申銀萬國證券和宏遠證券合并的一家國有證券公司)。
10、銀河證券(**排名前十的證券公司之一)。
**十大證券公司排名2022如下: 1、中信證券(國內口碑最好的證券公司,國內領先水平,多次獲得行業內第一)。
2、國泰君安(**最好的證券公司之一,上具有很高的信譽)。
3、華泰證券(國內領先的證券公司,全國具有多家子公司)。
4、招商證券(一家國有大型綜合證券企業)。
5、廣發證券(全國十大證券公司之一)。
6、中金CICC(**第一家中外合資的證券企業)。
7、中信建設(連續十年被評為A類AA級證券公司)。
8、海通證券(主要以證券為主要核心)。
9、申萬宏源(申銀萬國證券和宏遠證券合并的一家國有證券公司)。
10、銀河證券(**排名前十的證券公司之一)。
今年以來,A股市場震蕩,證券業整體業績承壓,但券商IPO承銷業務仍實現了穩健增長。
近日,南都灣財社記者梳理Wind數據后發現,年內共有60家券商作為IPO主承銷商獲得承銷收入,共計近230億元,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
此外,行業集中度居高不下,IPO承銷收入排名前十券商收入合計占據市場份額高達七成,而約40家券商 “顆粒無收”。券商IPO承銷業務兩極分化趨勢愈加突出,中小券商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迫在眉睫。
兩極分化趨勢突出
Wind數據顯示,以發行日期計算,截至10月17日,今年以來共有60家券商作為IPO主承銷商獲得承銷收入,共計約229.9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以上。
具體來看, 中信證券、海通證券、中信建投證券位居年內IPO承銷收入前三名,分別為34.05億元、24.12億元、22.96億元,這三大領跑者市場份額合計占三成以上。
同一時間段,IPO承銷收入在20億元以上的還有中金公司,華泰證券和國泰君安這一數字也在10億元以上。此外,民生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東興證券亦進入前十。
綜合下來,IPO承銷收入排名前十券商收入共計161.9億元,占據市場份額高達七成。其中,中信證券和海通證券占據的市場份額均超10%。
但與頭部券商項目豐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中小券商IPO承銷保薦項目寥寥無幾。數據顯示,上述時間段,3家券商的承銷收入不足千萬元,另有約40家券商IPO承銷收入“顆粒無收”。
從年內首發主承銷商承銷數量來看,中信證券排名亦居首位,其IPO項目家數合計48家。中信建投、海通證券、中金公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這一數字均在20以上,民生證券、申萬宏源、國信證券、安信證券也均在10以上,市場份額合計在六成以上。
顯然,券商IPO承銷業務兩極分化趨勢突出。
中小券商積極上市募資
近年來,全面注冊制漸行漸近,新股發行日益常態化,發行節奏明顯加快,股票融資規模顯著增加,帶動投行業務收入提升。
而國內證券行業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大浪淘沙、優勝劣汰的時期已逐漸遠去,證券業協會近年發布的券商主要業務排名的頭部區域幾乎沒有變化,行業格局基本形成。**(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所研究員、注冊國際投資分析師余洋認為,在穩固的市場地位不斷累積品牌優勢的背景下,頭部券商與中小券商在客戶眼中的差距不斷拉大。
承銷業務的兩極分化也與中小券商前臺人員流動頻繁有關?!盀楣膭畎l展業務,中小券商一般會給予業務團隊更高比例的業績激勵,同時業務考核周期相對較短,指標要求相對剛性,同時業務團隊展業難度較頭部機構明顯增加,每年不能完成業績考核的人數較多,導致人員流動。”余洋對灣財社記者分析,人員流動頻繁的公司業務資源將流失,團隊間合作難度增加,業務發展更加短期化,長期競爭力逐漸下降。
他補充道,中小券商將更多資源投入業務發展,而對合規、法律、風控等后臺部門投入不足,業務違規風險可能高于頭部券商。
同時,由于對信息技術重視程度不夠,對于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運用能力與頭部券商差距較大,資源整合能力不足,投行團隊間資源難以共享,“業務資源相對不足導致上市輔導對象的選擇幅度變窄,業務話語權較弱,難以滿足注冊制下形成與之相匹配理念、組織和能力的要求,”余洋說。
“對于小券商來講,這確實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蔽錆h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也對灣財社記者表示,證券承銷尤其是IPO的馬太效應較為明顯,頭部券商具有極強的人力資源和**作經驗,在證券承銷方面成功率較高。而發行人當然是希望找到更有實力的券商,來為他們提供相應的IPO保薦與承銷服務。
如何突出自身優勢
那么,業務承壓之下,中小券商如何應對?
董登新建議,中小券商尋找客戶時可以適當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投入。畢竟,企業規模越大,尤其是IPO募資規模越大,承銷保薦費用一般就越高,頭部券商就越感興趣,反之則興趣沒那么大。
“即便頭部券商對于大小企業通吃,在價格競爭上中小券商還是有**作的機會。當然,最根本的還是中小券商加強人才儲備,積累IPO保薦承銷經驗,提升成功率,尤其是要有伯樂的眼光,在為企業提供IPO保薦承銷服務時能夠有獨到的眼光和高質量服務,”董登新說。
他強調, IPO保薦承銷業務并非完全取決于券商規模的大小,更多的是看在哪方面能夠做得更優,是否具備自己的服務特色或者說核心競爭力。
余洋也認為,中小券商要突出自身優勢,向精品投行的方向發展,要努力在特定行業、特定產業、特定區域、特定類型業務等方面形成獨有優勢并加以鞏固,求精不求大,實現穩定發展。
對于券商來說,上市募資是發展特色業務、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中小券商開始踏上謀求上市之途。
灣財社記者梳理Wind數據后發現,多家中小券商正在排隊上市,如東莞證券、信達證券、首創證券已通過發審會,渤海證券已預披露更新,申港證券、華龍證券、華金證券、東海證券和國開證券等審核狀態處于輔導備案登記受理階段等。
事實上,IPO不僅是快速擴大券商公司規模的一個直接的方法,也是提高融資能力與經營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提升券商的整體水平。
板塊估值有望回升
據Wind數據,今年上半年,在四五十家上市券商中,僅有僅有華安證券、國聯證券、方正證券和東方財富等寥寥數家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
事實上,上半年券商行業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權益市場整體表現不佳,導致自營業務成為行業業績的主要拖累項,也幾乎成為各大券商今年上半年業績分化的“分水嶺”。
不過, 從中證協2022 年8 月23 日公布的一組數據中,可一窺證券業發展的強大韌性。
截至2022年6月30日,140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11.20萬億元,凈資產為2.68萬億元,凈資本為2.06萬億元,客戶交易結算資金余額(含信用交易資金)2.13萬億元,受托資產總凈值10.99萬億元。
此外,140家證券公司2022年上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2059.19億元,2022年上半年度實現凈利潤811.95億元,115家證券公司實現盈利,即超8成券商盈利。
目前,市場預計前三季度券商行業業績仍將承壓,自營投資業務仍是影響券商業績的核心因素。不過,當前券商板塊估值水平整體或仍處歷史低位,多家機構看好該板塊的發展前景。
“券商板塊估值處于歷史底部區間,或將充分反映前期利空因素,配置價值凸顯,政策落地有望驅動券商估值回升。 財富管理業務依舊是券商轉型的重點方向,短期市場調整不影響行業中長期發展邏輯,“西部證券稱。
國信證券也表示,當前券商PB估值為1.21倍,處于1.27%歷史分位,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資本市場改革背景下,行業差異化發展趨勢不變。龍頭券商在資本實力、風險管理能力、研究定價能力、業務協同能力方面均有優勢;另外,隨著服務更加立體化、產品更加精細化,特色券商也將獲得差異化發展的機會?!?/p>
采寫:南都灣財社 記者王玉鳳
拓展知識:
**證券公司排名
財聯社(北京,記者 高云)訊,隨著中證協公布券商今年上半年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券商投行業務能力也得以曝光,券業投行上半年業務呈現“井噴”。
中證協公布的證券公司2021年上半年度投資銀行業務凈收入排名顯示,今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別是
中信證券
(26.09億元)、
中信建投
(19.04億元)、
海通證券
(18.35億元)、
中金公司
(16.12億元)、華泰聯合(14.17億元)、國泰君安(13.93億元)、光大證券(10.37億元)、招商證券(9.38億元)、國信證券(8.91億元)、民生證券(7.42億元)。
觀察本次公布數據可以發現以下突出變化,受益于注冊制改革,112家券商今年上半年投行業務同比增速均值為206.63%;
中信證券
重新奪得投行業務收入冠軍寶座,
國信證券
、
民生證券
成功晉級行業前十;上半年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前十券商中,華泰聯合該業務上半年收入同比激增88.44%。
國信證券、民生證券各自晉升前十
對比去年同期投行收入行業排名,前十名券商排序有顯著不同。
名次提升方面,
中信證券
、海通證券分別提升1個名次,分別位居第一名、第三名;華泰聯合提升2個名次,本次排名第5名;國信證券、民生證券頗具“狼性”,名次分別提升2、3個名次,兩家券商成功晉級行業前十,分別位居第九、十名。
有名次上升則必有名次下降,
中信建投
由行業第一滑落至第二名,
中金公司
同樣下滑一個名次至第四名,
光大證券
則連降兩個名次至第7名,
國金證券
、
平安證券
退出行業前十之列,本次位居第13名、第17名。
長江證券
、
東莞證券
名次提升38個名次
對112家券商本次投行業務收入排名整體來看,50家券商排名提升,名次提升最多的前十家券商分別是長江保薦( 38)、東莞證券( 38)、
華林證券
( 34)、
中原證券
( 32)、
英大證券
( 16)、申萬宏源承銷保薦( 15)、國元證券( 15)、五礦證券( 14)、財信證券( 14)、中航證券( 13)。
名次下滑最多的前十家券商分別是
德邦證券
(-45)、
中郵證券
(-29)、
江海證券
(-28)、
中信證券
華南(-25)、東亞前海(-24)、瑞銀證券(-23)、華福證券(-22)、中山證券(-20)、國融證券(-20)、長江證券(-18)。
券業投行收入“井噴”
統計112家券商同比增速數據發現,券商投行業務上半年收入呈現“井噴”狀態,112家券商今年上半年投行業務同比增速均值為206.63%。
收入前十券商及增速為
中信證券
(44.98%)、
中信建投
(-3.11%)、海通證券(58.76%)、
中金公司
(4.61%)、華泰聯合(77.68%)、國泰君安(49.54%)、光大證券(-8.88%)、招商證券(22.98%)、國信證券(52.80%)、民生證券(44.81%)。
行業投行收入排名前十的券商增速均值為34.42%,
中信建投
、光大證券今年上半年投行收入增速下滑,二者同比增速分別為-3.11%、-8.88%;
中金公司
投行收入增速緩慢,華泰聯合增速最高為77.68%。
112家券商中投行業務今年上半年收入增速最高的是高盛高華(18200.00%)、
銀泰證券
(1000.00%)、華寶證券(473.24%)、英大證券(393.39%)、華鑫證券(333.05%)、長江保薦(279.85%)、華林證券(245.24%)、東莞證券(229.80%)、中原證券(177.52%)、萬和證券(145.83%)。
部分券商投行業務高增速或與其去年同期較低基數有關,
高盛
高華、銀泰證券、華寶證券今年上半年投行收入排名分別為102、101、100。
華泰聯合承銷保薦收入激增近九成
2021年上半年承銷保薦收入排名前二十券商分別是
中信證券
(23.43億元)、海通證券(17.86億元)、
中信建投
(17.34億元)、國泰君安(13.22億元)、
中金公司
(12.71億元)、華泰聯合(12.55億元)、光大證券(10.07億元)、招商證券(8.77億元)、國信證券(8.67億元)、民生證券(7.14億元)。
行業排名前二十券商的數據變化更具觀察意義,同比增速最高的前十家券商分別是長江保薦(325.02%)、
申萬宏源
(143.51%)、華泰聯合(88.44%)、
安信證券
(81.67%)、中泰證券(79.17%)、浙商證券(65.89%)、海通證券(64.55%)、國泰君安(60.60%)、國信證券(55.23%)、
中信證券
(50.33%)。
收入排名前二十券商中兩家券商排名提升最快,分別是長江保薦( 38)、申萬宏源(19),今年上半年收入排名分別是第18、19名。排名下降最快的5家券商分別是國金證券(-6)、平安證券(-4)、
東吳證券
(-4)、
興業證券
(-3)、光大證券(-3)。
中金公司
奪得財務顧問收入冠軍寶座
財務顧問業務收入方面,與去年同期排名相比,
中金公司
占據該項業務今年上半年收入首席位置,
中信證券
由去年同期第一名降至當前第二名,
中金公司
該收其同比增速高達82.44%。
2021年上半年財務顧問業務收入排名前十家券商包括
中金公司
(3.40億元)、
中信證券
(2.67億元)、
中信建投
(1.71億元)、華泰聯合(1.62億元)、五礦證券(1.37億元)、東興證券(0.76億元)、國泰君安(0.71億元)、申萬宏源承銷保薦(0.70億元)、申港證券(0.68億元)、安信證券(0.67億元)。
機構:注冊制改革提升券商投行盈利能力
中航證券
研報稱,通過券商2021年上半年業績表現可以看出,第一,經紀業務和投資業務仍為券商兩大收入來源。經紀業務的收入占比在近三年基本保持不變,投資業務的收入占比自2019年中期后開始逐步下降,與2019年相比已下降4.65pct。
第二,投行業務收入占比持續提升,
證券承銷
與保薦業務收入占比與2019年相比提升3.25pct。注冊制改革提升了券商投行的盈利能力。
第三,投資咨詢業務收入增速較快,資管業務收入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收入占比進一步下降,較2019年下降0.89pct。行業財富管理和資管業務轉型穩步推進。建議關注投行業務表現較好、財富管理和主動管理轉型較為成功的券商。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648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