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離婚(廈門離婚在哪里辦離婚證)
前沿拓展:
不得了!不得了!
家庭矛盾大爆發了!
這些發生在外地的“大**”
起因竟然都是
二孩到底跟誰姓?
這個難題
說不定你家也會遇到!
晚報君做了個調查
數百名二孩家長或打算生二孩的市民參與了調查。受訪者中,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占32%,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占18%,雙方都不是獨生子女的占50%。
大部分人覺得 跟誰姓無所謂
受訪者中,認為二孩隨父姓是傳統的占44%,認為跟誰姓都無所謂的占52%,還有4%受訪者認為,二孩應該隨母親姓以尊重女方的價值。
為啥覺得該跟媽媽姓?
表示希望二孩隨母姓者中,出于女方要求的占38%,出于長輩要求的占28%,另有34%受訪者是出于其他原因。
實際上大部分二孩還是跟爸爸姓
受訪的二孩家庭中
二孩跟爸爸姓的占77%
跟媽媽姓的占23%
為啥要跟爸爸姓呢?
為了尊重傳統而讓二孩隨父姓的占71%,出于長輩要求而讓二孩隨父姓的占18%,其余11%受訪者擔心不同的姓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認同感。
那么廈門有木有發生過
像外地那樣“**”的事呢?
夫妻因為這個鬧僵的,有!
小晴的父親和她丈夫阿通在婚前有個約定:以后一定要生兩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第一個跟母親姓,第二個跟父親姓。大女兒出生后,孩子隨小晴姓。
去年,小晴二胎生了一個男孩。看見這個男孩,小晴的父親對當初的約定有了動搖,阿通也很生氣。為了此事,小晴還在坐月子時就和阿通爭吵了好幾次,兩人一度鬧得很僵。后來,小晴母親不斷地做丈夫和女婿的工作。最后,雙方各讓一步:二寶還是跟阿通姓,不過名字里加上了小晴的姓,這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弄得小孩一年沒取名的,也有!
阿軍和妻子第一胎生了個男孩,自然跟著阿軍姓。前年,符合政策的他們生下了第二胎,也是個男孩。這時,妻子的父母提出,老二要跟媽媽姓,阿軍并沒有意見。然而,阿軍的父母卻跳出來堅決反對。
阿軍夫婦原本覺得沒什么大不了,起初都在做各自父母的工作,可到后來,他們也出現矛盾,甚至鬧起了離婚。最可憐的還是孩子,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二寶都沒有名字,也不能上戶口。最終,為了孩子能順利上戶口,爺爺奶奶妥協了,二孩跟女方姓。
當然也要來看些正能量的
公公主動提出二孩跟媽媽姓
王女士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4歲,二女兒1歲。兒子跟爸爸姓鄭,女兒跟媽媽姓王。在她還在坐月子時,公公便主動提出“二孩”可以跟她姓。
跟爸爸姓 民族成分隨媽媽
陳女士去年底生下二寶,最近剛出月子。她和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都是跟爸爸姓。陳女士來自湘西鳳凰,是土家族。“二寶的民族成分要隨我,不然我心里不平衡。”
梁女士家的大兒子剛滿6歲,二女兒1歲多,兩個孩子雖然都跟爸爸姓,但兒子的民族成分是壯族,隨她;女兒是漢族,隨爸爸。一方面是因為少數民族可以享受一些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報“壯族”也是希望他能“壯”一些。
對于這事兒
專家和吃瓜群眾怎么看呢?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
孩子隨父姓是過去封建男權思想的體現,以前一般只有男方“入贅”才會隨母姓。在當今社會,男女平等早已成為共識,姓氏自由度也很高,二孩跟誰姓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傳統觀念、文化程度等的局限性,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孩子必須隨父姓。母親懷胎十月很辛苦,對家庭的付出也不比父親少,因此二孩跟媽媽姓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不應引起不必要的**。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更重要的應當是人品道德以及家風、家教、家訓,而不是姓氏問題。
廈大社會學副教授朱冬亮
二孩跟誰姓本身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從法律上來說,二孩跟父母雙方姓都是沒問題的。但從現實需求來看,情況則比較復雜。古代隨母姓一般是“入贅”,與男方尊嚴相關,現在這種觀念在一些農村地區也普遍存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女方雖然可能不愿明說,但也有傳宗接代的需求。我認為,孩子還是遵循傳統隨父姓會好一些。孩子姓氏不同,對于第一代可能影響不大,但到第二代、第三代該跟誰姓,卻可能帶來家庭認同方面的問題。
市民陳先生
姓氏問題牽涉到太多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這些都是大人應該解決的,不應當讓小孩去承擔。因此,在打算要孩子前,夫妻雙方就應當商量好。不管跟誰姓,孩子的生命一半是媽媽給的,一半是爸爸給的,兩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這個問題你咋看?
歡迎“寫留言”給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蘇奇 江雨豐 通訊員:陳惠婷 編輯:羅小州 值班主任:蔡萍萍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2486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