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秋節活動(廣州中秋節活動大全)
前沿拓展:
廣州中秋節活動
廣州一般來講都系去越秀公園賞花燈啦,去白云山行山甘羅,都無咩特別
9月24日,廣府拜月儀式在荔枝灣景區的荔園內舉行。 新快報記者 郗慧晶/攝
新快報訊 記者謝源源 通訊員荔景報道 9月24日,第八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新西關·月滿灣”2018 IN象荔枝灣之中秋活動正式拉開帷幕。當天,廣州市荔枝灣景區在荔園內舉行廣府拜月儀式,重現拜月習俗,祈泰安康。
根據傳統習俗,一家人在中秋節要行拜月禮——在桌上擺放月餅、柚子、柿子等貢品,家人朝月亮祝禱。拜月完,家人齊焚香禮拜。媽媽切月餅,爸爸開柚子,分給老人和孩子品嘗。如今,精致的祭拜貢品、傳統標識的舊物件、莊重的祭拜儀式,都呈現在游客面前。
拓展知識:
廣州中秋節活動
中秋節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這一天是人們一家團聚的日子,那廣州中秋節活動有哪些?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一一介紹吧!
1、吃團圓飯
老廣州人的中秋從“吃團圓飯”開始。這一天,所有在外的家人都盡量趕回來,已經分家單過的成年兒子也要和妻兒一同回到父母家,在月亮初升之時,合坐共吃團圓飯,以示“月光團圓”。所吃菜式除了年節當令的蔬菜、肉類之外,還必有一道“圓蹄”——即是用發菜、冬菇之類的作料燜燒豬蹄,也是取個團圓的好意頭。
2、樹中秋
舊時的廣州,每逢中秋節,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籠。到了夜里,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掛到房屋的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以此慶賀中秋,羊城人也叫“豎中秋”,又叫“樹中秋”。誰家的燈籠掛得越高就越吉利,以往老人家都會給小孫子送燈籠,還要加上一支七星旗,希望子孫聰明伶俐,快高長大。
3、耍祿仔
“耍祿仔” 是過去中秋節十分流行的兒童游戲,以柚子殼刻通花,中可懸燈,兒童提著成群結隊游樂,或提著各種動物、瓜果形狀的燈色,沿街踏歌而行,一邊唱著“耍祿歌”:“耍祿仔,耍祿兒,點明燈。識斯文者重斯文,天下讀書為第一,莫謂文章無用處,古云一字值千金,自有書中出貴人……”兒童們在盡情游樂之后散去,各自回家吃月餅果品之類。
4、拜月光
在以廣州為中心的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中秋節當晚,一家人吃完團圓飯后,必須擺上各式果品進行“拜月光”的儀式。有天臺的人家在天臺,沒天臺的.人家在家門前,擺開供桌,焚香禮拜,貢品除月餅外還有柚子、柿子、香蕉、楊桃、油甘子、芋頭等。
5、炒田螺
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關于中秋食田螺,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且此時最肥美。中秋當晚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月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啜,就是“對月啜螺肉,越啜眼越明”。
6、吃芋頭
廣東有個傳統習俗:中秋吃芋頭。老人家認為,吃芋頭寓意辟邪消災。不僅是因為芋頭長至中秋時節最為肥美,更重要的是芋頭是多子的生物,而且母芋頭總是和一窩小芋頭同生在一處,象征母子團圓。粵語“芋頭”又與“護頭”諧音,一家人一起吃芋頭表示合家團圓平安的意思。
7、吃柚子
柚子外形**象征團圓之意,同時,“柚”與“佑”諧音,代表希望月亮護佑的美好意愿,再加上中秋節前后又適逢盛產期,柚子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秋節的應節食物。或者是“意頭”夠好,使得柚子成為中秋節一個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廣東中秋吃柚子依然是一個傳統。
8、吃菱角
如果家里有小孩,還要備上菱角。中秋節給小孩吃菱角,寄托大人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祝福。菱角可以去殼后切成粒狀煲粥,賞月吃過月餅之后食用,可減少油膩感;用鹽水煮熟后撈起,一邊賞月一邊食用也很有趣。
9、舞葉龍
還須一提的是,過去在廣州西村、增步、南岸一帶,中秋節晚上有舞葉龍的習俗。用榕樹枝葉扎成一條三四丈長的青龍,用兩個芋頭作龍眼,再斬兩條樹丫作龍角,由十幾個后生仔舉著它舞,穿大街、過小巷,邊舞邊唱:“龍來到,?錢?無數;簽錢買草繩,今年又太平;簽錢買蠟燭,年年起大屋;簽錢買元寶,明年娶新抱(媳婦)!”兒童挽著彩燈,尾隨后面跟著唱。眾人爭著拜龍,把點著的香燭插在龍葉身上,這條青龍漸漸變成了一條流光溢彩的火龍了。
10、祭月、賞月、拜月
在春秋時代的《禮記》里就有“秋暮夕月”的記載,意思為拜祭月神。周朝時,每逢中秋夜人們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要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的風俗就以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11、猜謎
猜謎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智力游戲,起源于**的易經八卦。猜謎就是指通過給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圖像等,按照某種特定規則, 猜出指定范圍內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內容。 猜謎的形式中以**燈謎最為常見。每逢春節、元宵、中秋,**很多地方都有猜謎的習俗,又以中秋猜謎的方式最為新奇。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燈謎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12、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中秋跟月餅已經是秤不離砣的搭配。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1486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