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萬圣節(2015萬圣節是幾月幾日)
前沿拓展:
文_吳鉤
宋代佚名《大儺圖》。
在宋朝的春節儺戲上,人們戴著妖魔鬼怪的面具,紛紛出動,有眼睛欲噴火的夜叉,有跪著哭泣的羊面鬼,有站著的豬面鬼,有手執芭蕉扇的女鬼……如果將歷史背景架空,用這些形容今天萬圣節“群魔起舞”的狂歡,也是挺精準的嘛。
“萬圣節”是儺的現代化
2015年萬圣節那天,我剛好在上海做一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談諸多我們以為在晚清才出現的近代性事物,其實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那天有一位朋友問:那宋朝有沒有萬圣節?我說:當然有了。宋朝的儺俗不就是萬圣節么?
儺,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習俗,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先民們以為人間的疾病、災禍是邪靈作祟,因此會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面具,舉行隆重的大儺儀驅除邪祟惡鬼。按《周禮》的記載,周代已將大儺儀列入國家宗教儀式。
問題是,將大儺儀比附成萬圣節是不是有點牛頭不對馬嘴呢?從人類學與民俗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比附并非牽強附會。儺并不僅僅存在于華夏民族的歷史中,不同文明體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原始宗教儀式。民俗學家發現,在希臘文明、奧地利“裴西特”民俗、印第安人習俗中,都有過儺俗,萬圣節的歷史淵源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愛爾蘭凱爾特原始部落的驅鬼習俗。
這些不同文明體的儺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驅儺的時間點都是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如希臘儺儀在元月6日至7日舉行,**漢民族的儺儀一般在臘日、除夕舉行,西方社會以10月31日為萬圣節,也是因為愛爾蘭先民認為這一天是一年結束之日。其次,驅儺的儀式都要戴上怪獸或鬼怪的面具。第三,驅儺的目的都是為了嚇走邪祟惡鬼。
那么**古代的驅儺儀式是什么樣子的呢?《后漢書·禮儀志》對漢代的大儺儀記述甚為詳盡:大儺儀一般在臘日的前一日舉行,謂之“逐疫”。選一百二十名兒童為“侲子”,皆腰掛大鼓,手執鼓槌;又選一人扮成“方相氏”,身披熊皮,戴著四只眼睛的黃金面具,相貌兇惡;又有十二人頭戴獸角,身披獸皮,扮成“甲作、肺胃、雄伯、騰簡、攬諸、伯奇、強梁、祖明、委隨、錯斷、窮奇、騰根”十二神獸。
然后方相氏率領十二神獸追逐邪靈惡鬼,一百二十名侲子一邊擂鼓,一邊念咒語:“甲作食兇,肺胃食虎,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強梁、祖明共食磔**寄生,委隨食觀,錯斷食巨,窮奇、騰根共食蠱。凡使十二神追惡兇,赫汝軀,拉汝干,節解汝肉,抽汝肺腸。汝不急去,后者為糧!”這咒語很是驚心動魄,警告邪靈如果不速速遁走,便會被肢解、吃掉。
可以看出來,這時候的儺還表現出相當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跟我們在電影上看到的原始部落驅邪儀式比較接近,跟萬圣節差別很大,因為現在萬圣節,盡管還保留著戴面具的習慣,但已經褪去了宗教色彩,完全世俗化、娛樂化,融入市民生活,不過是現代人的一次化妝舞會式的狂歡而已。
既然如此,我們還可以說宋代的儺儀是萬圣節么?可以。因為宋代的儺俗發生了一場跟今天萬圣節一樣的世俗化、娛樂化嬗變。
宋朝有個“萬圣節”
要了解宋代的儺俗,我們可以先來看一幅宋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宋院畫《大儺圖》。此圖畫了十二名農民,身著奇裝異服,頭戴假面,手持各種道具,正在表演歡快的儺舞。
有一些學者認為《大儺圖》名實不符,畫的其實并不是大儺儀式,因為大儺的主題是“驅鬼逐疫”,“是與假想中的疫厲惡鬼進行一場殊**搏斗,因此攤祭諸神的面具一般都很兇惡猙獰,其舞蹈動作也多模擬追逐撲殺之狀而呈雄健勇猛之態,氣氛也是相當恐怖和緊張的”;而“《大儺圖》中的人物雖也化了妝,面相卻不獰惡。相反,他們的神態動作和氣氛,都顯現出一種詼諧幽默的生活情趣,看不出有任何驅趕逐殺疫鬼的含意”。
然而,與“疫厲惡鬼進行殊**搏斗”只是宋代之前的古儺主題。宋朝的儺儀是不是也這么劍拔弩張呢?不是。我們來看《東京夢華錄》對北宋末年宮廷儺儀的描述:“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并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畫,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鐘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余人,自禁中驅崇出南薰門外轉龍彎,謂之‘埋崇’而罷。”
《夢梁錄》對南宋初期宮廷儺儀的描述也差不多:“禁中除夜呈大驅儺儀,并系皇城司諸班直,戴假面,著繡畫雜色衣裝,手執金槍、銀戟、畫木刀劍、無色龍鳳、五色旗幟;以教樂所伶工裝將軍、符使、判官、鐘馗、六丁、六甲、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門戶神尉等神,自禁中動鼓吹,驅祟出東華門外,轉龍池灣,謂之‘埋祟’而散。”
可以看出,跟《后漢書·禮儀志》記載的漢代宮廷儺儀相比,宋代的官方儺儀出現了顯著變化:扮相兇惡猙獰的方相氏與十二神獸消失了,惡狠狠的咒語也不見了,改由教坊伶人戴面具扮演鐘馗、小妹等神靈,鼓吹著樂器,歡歡樂樂表演一番。
換言之,儺的原始宗教色彩已經淡化,而娛樂性卻越發顯示出來。以至后來的清代學者認為,“觀《東京夢華錄》所言,大抵雜以委巷鄙俚之說,蓋唐時猶為國家之典禮,至宋則直以戲視之,而古意益微矣。”對宋代大儺儀式的娛樂化趨勢很不以為然。
至于宋代的民間儺俗,娛樂化與世俗化的傾向就更為明顯了。朱熹注釋《論語》“鄉人儺”時說,“儺雖古禮,而近于戲。”一個“戲”字,概括出宋朝鄉儺的突出特征與內在精神。沿著娛樂化與世俗化方向演變的宋代儺儀,也就越來越像今天的萬圣節。
南宋有一首《觀儺》詩,其中幾句描述道:“夜叉蓬頭鐵骨朵,赭衣藍面眼迸火。魃蜮罔象初偋伶,跪羊立豕相嚘嚶。紅裳姹女掩蕉扇,綠綬髯翁握蒲劍。”說的正是宋朝的民間儺戲:人們戴著妖摩鬼怪的面具,紛紛出動,有眼睛欲噴火的夜叉,有跪著哭泣的羊面鬼,有站著的豬面鬼,有手執芭蕉扇的女鬼,有握蒲劍的老翁。如果將歷史背景架空,用這些詩句來形容今天萬圣節“群魔起舞”的狂歡,也是挺精準的嘛。
當然,這不過是“形似”。下面我們再來看“神似”的地方。
《東京夢華錄》載汴京的儺俗:“自入此日(臘日),即有貧者三五人為一伙,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夢粱錄》亦載杭州儺俗:“自此入月(臘月),街市有貧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鐘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陳元靚《歲時廣記》也載,“除日作面具,或作鬼神,或作兒女形,或旋于門楣,驅儺者以蔽其面,或小兒以為戲。”—你看,宋朝城市中的儺俗,跟今日萬圣節之夜,孩子們戴著面具逐門討要糖果或互相嬉鬧的西方民俗多么相似。
顯然,當歷史發展至宋代時,由于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城市化與商業化,古老的儺俗開始跟商品社會與城市生活相融合,演變成一種高度世俗化的市民娛樂方式。由于宋代的民間儺儀一般都是在臘日或除夕舉行,說宋人將春節過成萬圣節,似乎也并無大不妥。
了解了儺俗在宋代的嬗變之后,我不覺得《大儺圖》有什么“名實不符”,也許宋人的儺本來就是這么歡樂、詼諧。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1485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