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是哪個省的城市(莆田是哪個省的城市簡稱)
前沿拓展:
-風物君語-
東海“仙府”
福建“魔都”
亦正亦“鞋”
你也許不知道莆田在哪,但你一定聽說過莆田這個名字。
▲ 夕陽下的莆田景色。攝影/蔡昊
莆田是福建第二小的地級市,面積4200平方公里,只有北京的1/4,但小小的莆田在**及東南亞都擁有巨大的商業影響力。
▲ 福建省各地級市面積對比示意圖。制圖/孫大仙工作室
**國內民營醫療行業的85%、木材市場近70%、金銀珠寶行業的60%、油畫出口的三分之一,都由莆商貢獻。福建省內的建筑業,莆田也處于重要地位。
莆田的制鞋技術更是引領世界,這世上沒有兩雙腳是一樣的,但沒有哪雙腳在莆田買不到合適的鞋——以至于有一個笑話說,要判斷一個鞋類品牌是否世界頂級,要看它是否在莆田設有代工基地。
▲ 莆田美術工業城與鞋帽服裝城。攝影/蔡昊
莆田的傳奇,還遠不止商業的這些,上海“魔都”這個稱謂給莆田也是實至名歸。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莆田人點滿了種田、科舉、經商、信仰、民俗、**等幾乎所有的技能樹,成為“清新福建”里最魔幻的存在,莆田還被賦予了一個仙氣飄飄的別名——“莆仙”。
▲ 霧氣中的莆田,“仙氣”十足。攝影/蔡昊
逆天改命,向海要地,何以成就文獻名邦?
莆田地處福建省海岸線的中點,北鄰福州,南接泉州,西面則是阻隔交通的戴云山脈,莆田的母親河木蘭溪從中發源,自西向東哺育了興化平原。
▲ 莆田行政區劃示意圖。制圖/monk
但所謂“閩在海中”——這片夾在山海之間的土地,在遠古時期曾是水深近30米的海灣。在兩三千年前,周天子都分封諸侯了,這里才逐漸露出地面,成為了大片的灘涂地。
▲ 莆田平海灣。攝影/霧雨川
這樣的“苦咸之地”,本來就極不適合人類的居住發展。魏晉南北朝、唐末、兩宋之交及宋末元初四個時期,北方地區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戰亂,大批**從中原遷徙入閩,構成了今天莆田“百姓”的基礎。
▲ 不同地方的**遷入,造就了莆田多樣性的民俗,圖為黃石出游。攝影/蔡昊
在這樣一片并不算廣闊的土地上接納如此數量的新**,莆田不得不開始了“逆天改命”的魔幻之旅——興修水利、開墾農田。
毫不夸張地說,莆田是**最古老、最偉大的“填海造城”工程之一。早在唐代,莆田人吳興主持興建延壽陂。陂(bēi)是一種水利工程,旱期可以攔蓄來水灌溉農田,洪期可以讓水順利地越過陂身注入大海。
▲ 莆田曾經有數個陂,圖為現存的木蘭陂。攝影/蔡昊
而在莆田這樣的濱海之地,陂還有一個額外的作用,就是阻擋海潮入侵,防止土地鹽堿化。同在唐代,福建觀察使裴次元修建了鎮海堤,以阻擋海潮入侵,南洋平原也在這一基礎上形成并擴大。
直到今天,莆田的許多村落地名中還隱藏著人進海退的腳印:清浦、新浦的“浦”,本義即為海灘;澄渚的“渚”,意為沙洲;七步的“步”,意為水邊的渡頭;前埭、埭頭的“埭”,意為防海的堤壩。
▲ 興化灣與蔣山村海邊。攝影/蔡昊
在莆田,有一句極為形象的民諺來形容這段篳路藍縷的艱辛歷史:“沉七洲,浮莆田。”去向大海要土地,卻只是莆田魔幻歷史的開篇。
由于瀕臨大海,莆田成為**最早引種某些外來作物的地方。宋代,來自中南半島的占城稻在莆田落地生根;明代,來自菲律賓的番薯也乘風破浪抵達莆田。這些高產的作物使莆田逐漸成為魚米之鄉,成為農業社會中相對富庶的區域。
▲ 富庶肥沃的興化平原。攝影/蔡昊
這種經濟上的富庶,隨之反映在經濟和文化發展中。據統計,在整個科舉時期,莆田縣(今莆田市區)的進士數量超過1700人,仙游縣的進士數量超過700人,莆仙地區以2400余名進士、13名狀元(含2名武狀元)的傲人成績冠絕全閩,在全國范圍內也位居前列。
▲ 古譙樓。攝影/楊玉城,圖/圖蟲·創意
直到今天,莆田城區內最核心位置的東西向道路仍被稱為“文獻路”,正是紀念這段“海濱鄒魯,文獻名邦”的輝煌歷史。
莆田的特產是“造神”
如果僅僅是物質環境上的成功改造,莆田尚且難以稱為魔幻之都。但水利、科舉的杰出成就,其實不過是莆田人初試牛刀,真正的大招,還是用在了民間信仰上。與所有**城市不同,莆田的特產最為特別:這里盛產各種神祇。
▲ 湄洲島**廟。攝影/蔡昊
莆田臨近大海,面對不可預測的海洋,人們的信仰自然十分狂熱。在生前就憑借諸多善行而備受尊重的湄洲島人(一說為賢良港)林默成為海上保護神,湄洲人尊稱她為“**”。由于宋代海上貿易活躍,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保駕護航”的功能也逐漸受到****的重視。
▲ 湄洲島全景。攝影/蔡昊
宋宣和五年(1123年),北宋**賜廟額“順濟”,開始了此后歷代加封**之路。更夸張的是,經歷宋元明清四朝,**從夫人、妃、天妃升級到天后、圣母,共受到14位皇帝褒封多達36次,封號達到42字之多——以至于同治年間的最后一次褒封,要額外規定“以四十二字為限,不得再增”。
▲ **像。攝影/蔡昊
強大的民間信仰與歷代的官方支持合流,使**成為**最有影響力、傳播范圍最廣闊的信仰之一。而隨著近代以來福建**的大量外遷,**信仰更進一步隨之散播到世界各地,成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宗教形象之一——有**人的海岸線上,都能看見**的身影。
如今,湄洲島上的**祖廟,成為世界各地約6000座**廟、2億**信眾的祖廟,更為莆仙地區增加了繚繞不去的“仙氣”。
▲ **祭奠盛況。攝影/蔡昊
但莆田的魔幻之處,絕不僅僅在于這里是**信仰的原鄉,也在于這里是田公元帥、陳文龍、梅妃等民間信仰蓬勃發展的舞臺。那些修建過陂塘河渠的吳興、錢四娘、林從世、李宏,生前是精衛填海的水利專家,**后全被請入神祠,成為鎮守一方的本土神明。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莆田無疑也是多元宗教的融匯之處。始建于南朝的南山廣化寺是漢族地區的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也是福建佛學院的所在,被譽為全國三大模范叢林之一——寺中的釋迦文佛塔建于南宋,是佛塔,也曾是海岸線上的燈塔。
▲ 廣化寺的釋迦文佛塔。攝影/曼莉Manly,圖/圖蟲·創意
始建于唐代的南少林是南拳的重要發源地,在明代時,南少林的僧兵曾是抵御倭寇入侵的重要力量。此外,還有梅峰光孝寺、囊山慈壽寺、云門寺、報恩寺等諸多寺院,是一處名副其實的城市叢林。
▲ 上圖武僧走過木蘭陂,下圖南少林。攝影/蔡昊
而市區內的元妙觀曾是道教的宮觀,盡管如今已不再作為宗教場所使用,但保留下來的三清殿是一座極為珍貴的宋代建筑——考慮到莆田正處于氣候潮濕、臺風地震頻發的東南沿海,如此高古的木構得以幸存,似乎真在冥冥之中有神意護持。
▲ 上圖三清殿外景,下圖三清殿內景。上圖攝影/霧雨川;下圖攝影/LUKE
元宵節憑什么能過上一個月?
莆田的多元魔幻屬性,可以在本土的民俗中找到最生動的例證。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十一月,倭寇侵擾莆田,百姓逃難,**傷者眾,也因此錯過了除夕做歲。正月初二返回家中收斂尸骨,待到正月初四、初五時才重新補過年,在本地又稱為“做大歲”。
直到今天,正月初二擅自登門還有探亡的不祥之意,因此本地人在這一天都不探親、不訪友。但由于正月初一承載了這樣的苦難記憶,整個正月的節俗都失去了重要的“錨點”——莆田的元宵節便變得極為“隨意”且隆重。
▲ 莆田熱鬧的元宵活動。上圖為元宵出游隊伍,下圖為九鯉舞。攝影/蔡昊
所謂的“隨意”,每個村落慶祝元宵的時間和風俗都不同。莆田的元宵,成為**最能擔當“狂歡節”一詞的節日,從正月初三開始,各種盛大、熱鬧也不乏詭譎意味的狂熱慶典便在莆仙大地上漸次拉開帷幕。
浦口宮主殿內,會搭起高大的桔塔,
而在涵江延寧宮,則是搭起高大的蔗塔;
▲ 浦口宮搭桔塔與延寧宮搭蔗塔。攝影/蔡昊
初九平海城隍廟要抬神巡游,
初十到十四有隆重的**金身巡安;
▲ 擺粽轎。攝影/裝呆魚
十五有熱鬧的擺棕轎和砂花迎神,
十八的南日島上有匪夷所思的抬神沖海;
▲ 抬神沖海。攝影/裝呆魚
十九的莆禧古城內有充滿神秘色彩的僮身刀梯,
廿四的下江頭則是更有血腥意味的起乩請神。
▲ 莆禧古城爬刀梯。攝影/蔡昊
這場盛大的、持續近一個月的狂歡,直到正月廿九在文峰宮內舉辦**尾暝燈才抵達尾聲。這份久遠、深刻的民俗記憶,幾乎始終伴隨著莆田人的生活,做歲、元宵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刻。
▲ 文峰宮尾冥燈。攝影/蔡昊
莆田可不止鞋鞋鞋!
這份看似傳統、保守的民風,是對故土的情義與責任感,在現代便成為許多莆田人遠走異鄉、闖蕩商海的精神支柱。莆商成為閩商中實力極為雄厚的一支,在全國及旅外經商從業的鄉親有220萬人,其中海外僑胞150萬人,分布在85個國家和地區。
▲ 正在修建中的福廈高鐵。攝影/蔡昊
而最為人熟知的,正是1980年代世界產業轉移的浪潮下,莆田也成為諸多知名品牌的代工廠,并逐漸成為**重要的鞋革產業中心。2021年,**大陸生產了135億雙鞋,其中就有12.6億雙來自莆田,遍布全市的4200家鞋業企業養活了50萬人口。
▲ 上圖傳統行業老舊的廠房,下圖智能化新興產業車間。莆田在摸索自己未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道路。攝影/蔡昊
各行各業的莆商仍然秉承著濃厚的鄉土情懷和家族意識,在完成財富累積之后,最常回報的就是故土的各路**寺觀,使這些宗教場所成為傳承魔幻觀感的現代景觀。
▲ 盛大的祖廟祭祀典禮。攝影/蔡昊
在香火繚繞的各色寺觀神廟中出來,轉身就能潛入充滿煙火氣息的背街小巷,來一份拌著海味的興化米粉,或是配料扎實的莆田鹵面——就連這些小吃也帶有足夠的魔幻色彩,興化米粉早已強勢攻占了閩菜大本營福州,福州人日常餐桌上最常見的“撈化”,就是撈興化米粉的簡稱;而“莆田”二字更是漂洋過海,成為米其林餐廳的名字,轉而在世界各地開疆拓土。
▲ 興化米粉與莆田鹵面。攝影/霧雨川
莆田熗肉、豆漿炒、鹵水豆腐……任何一種食材,到了莆田人手里,就會變化出新花樣。這些承載著鄉土記憶的食物,時而在街邊的小攤,時而在米其林餐桌,時而在供奉的神壇——莆田的味道,無論是人是神,都想要嘗一嘗。
莆田,**的故鄉,也是精衛填海的現實神話。莆田這座城從海里誕生,這就是莆田人逆天改命的杰作;這種堅韌不屈的精神,也是莆田商業得以遍及世界的基礎。而無論走到哪里,莆田人都不會忘記這片土地孕育的神祇和精神,因為這里也是“莆仙”。
▲莆田日出。圖/視覺**
– END –
文丨莆大
編輯丨Z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封圖攝影 | 視覺**
參考資料
《區劃概況》 莆田市****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拓展知識:
莆田是哪個省的城市
莆田屬于福建省的地級市。
莆田是閩南民系城市之一,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橫剖面呈馬鞍狀,地處北回歸線北側邊緣,東瀕海洋,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莆田市歷史底蘊深厚,史稱“興化”,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稱,自唐以來,涌現出2482名進士、21名狀元,17名宰相。基礎設施完善,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灣環繞”,湄洲灣為深水良港,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福廈鐵路、向莆鐵路貫穿全境,湄洲灣港口鐵路支線投入使用;福廈高速、沈海復線、莆永高速、湄渝高速形成“兩縱兩橫”格局。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348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