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限號2021最新通知10月份(鄭州限號2021最新通知9月)
前沿拓展:
鄭州限號2021最新通知10月
限行區域:所有三環以內道路——東三環(107輔道)、南三環、西三環、北三環(均不含本路)以內所有道路。
限行時間:
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每周工作日的7時至21時限行,周末及法定節假日不限行。因法定節假日放假調休而調整為上班的周六、周日,按對應調休的工作日限行。
限行區域:
所有三環以內道路——東三環(107輔道)、南三環、西三環、北三環(均不含本路)以內所有道路。
今日限行提醒
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每周工作日的7時至21時限行,周末及法定節假日不限行。因法定節假日放假調休而調整為上班的周六、周日,按對應調休的工作日限行。
鄭州限行規定
(一)鄭州實行工作日三環以內每天限行兩個尾號的政策:限行規則星期一:尾號1和6禁止通行;星期二:尾號2和7禁止通行;星期三:尾號3和8禁止通行;星期四:尾號4和9禁止通行;星期五:尾號5和0禁止通行。
(二)為保障城市生產、生活正常運轉,以下機動車不受上述措施限制:
1.軍車、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救險車;
2.大型客車、中型客車、出租汽車、校車、殘疾人專用車;
3.車身外觀噴涂統一標識并執行任務的各類行政執法車輛和道路清障專用車輛;
4.車身外觀噴涂統一標識的環衛、園林、環保、市政 (含污泥運輸)、熱力、供水、供電、供氣、供油、通信、郵政 (含報刊發行、快遞)、押款、保險查勘、**采訪、醫療廢物轉運等專用車輛;
5.殯儀館的殯葬車輛。
(三)懸掛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的新能源汽車,不受上述措施限制。
(四)各類貨車(含新能源貨車)除了遵守本通告規定外,還應遵守鄭州市對貨車的其他限行、禁行規定。已辦理通行證的貨車,同時遵守本限行規定。
來源:【新鄉日報】
“全員核酸檢測,是對一座城市人口數量摸底的一種有效方式。數字顯示,鄭州人口超過了1300萬,這對一座城市來講,是好消息。說明鄭州人口虹吸效應進一步顯現,城市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5月29日,鄭州實現社會面和隔離點“雙清零”,進入**防控和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新階段。記者從鄭州市高效統籌**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發布會上獲悉,鄭州市經濟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
而此前,網上出現唱衰鄭州的聲音。
“鄭州原來1260萬人,水災加**后離開了279萬人。”“981萬,掐指一算,要比2021年的1260萬足足少了279萬。”4月底,一則“人口流失279萬”的消息在微信群、朋友圈及短視頻平臺瘋轉,一度成為鄭州市民的熱議話題,一些網友更是為此爭論不休,有人震驚,有人惋惜,也有人質疑。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記者近日通過權威部門核實,網傳“近幾次核酸檢測的數據認為鄭州人口流失279萬”并無依據。事實上,相比去年8月,今年5月鄭州市全員核酸檢測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13.72萬,首破1300萬。
這個數據一經公布令鄭州各界振奮。鄭州,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人口不斷增長的密碼是什么?作為“新一線城市”,人們選擇在這里創業就業,鄭州的魅力何在?
記者通過權威數據和案例試圖尋找**。
網爆人口流失279萬?事實:不降反增
5月2日起,一則大量流動人口離開鄭州的消息,令網友們議論紛紛。一些微信群、朋友圈、短視頻、貼吧等顯示:“根據衛健部門近幾次核酸檢測數據,鄭州全市人口共981.3萬,相比2021年初的1260萬,減少了279萬。”
消息一出,許多網友信以為真。一些網友稱,去年“7·20”特大洪災,加上接連不斷的**沖擊,讓鄭州雪上加霜,一些工地沒有復工,“大量的流動勞動力選擇逃離或者選擇其他城市”。
那么,真實的情況到底怎樣?
記者經調查發現,網帖中出現的“近幾次核酸檢測數據顯示全市人口共981.3萬”,查不到出處。
2022年3月14日,鄭州市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末鄭州市常住人口1274.2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79.1%,即使經歷了“7·20”特大暴雨和多輪**沖擊,鄭州常住人口仍比上年末提高0.7個百分點。
此前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鄭州市常住人口為12600574,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8626505相比,增加3974069,增長46.07%,年平均增長率為3.86%。鄭州常住人口居河南第一,是河南唯一常住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
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5月6日鄭州市全員核酸檢測數據披露,共檢測1304.99萬人(含航空港區)。較2021年8月鄭州市第五輪全員核酸檢測1238.63萬人,增加66.36萬人;較2022年1月鄭州市第四輪全員核酸檢測1188.89萬人,增加116.1萬人。結合大數據分析,加上節前已經離鄭的約47.36萬人,目前常住鄭州的人口約1352.35萬。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相比去年8月,今年5月的全員核酸檢測采樣的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13.72萬。”對此,河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谷建全表示:“全員核酸檢測,是對一座城市人口數量摸底的一種有效方式。數字顯示,鄭州人口超過了1300萬,這對一座城市來講,是好消息。說明鄭州人口虹吸效應進一步顯現,城市吸引力進一步增強。”
那么,鄭州常住人口一直持續增長的原因是什么?谷建全表示,這與鄭州的各種優勢疊加分不開:樞紐強、項目多、政策好、平臺大、環境優。“鄭州的人口優勢一直比較突出。作為一個擁有1億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鄭州的市場空間很大,特別是國家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之后,人口優勢將會更加明顯,將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選擇,是人們對城市的“用腳投票”。
“鄭州有不錯的人口虹吸力,這是經濟發展的因素導致的。”河南省**城市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新濤表示,經濟越活躍、公共服務越好、發展環境越好,就業機會就越多,生活品質也越高,這是人們向鄭州加快集聚的重要因素。
人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人口規模是城市集聚和輻射能力的體現,也是城市競爭的一大基礎。“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成正相關,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諸多國家戰略和政策加持下,鄭州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營商環境和宜居環境均大幅度提高,加快了資本、人才和技術等向鄭州流動,帶動鄭州經濟總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常住人口的快速增長。”**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鄭州常住人口、經濟總量、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三大指標成串躍升、意義重大。這是城市發展戰略定力穩健的標志,是城市核心競爭力提高的象征。
交通樞紐優勢凸顯,“米”字高鐵進入倒計時
提起鄭州,在人們印象中,“這是一座火車拉出來的城市”,是交通樞紐。記者從鄭州市了解到,鄭州已從**“鐵路心臟”上升為“高鐵心臟”,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已經開通運營鄭西、京廣、鄭徐、鄭渝、鄭阜、商合杭、鄭太高鐵,“米”字的最后一撇也即將繪就。鄭州即將成為全國第一個落成“米”字形高鐵的城市。
鄭州擁有亞洲最大的列車編組站、**最大的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米”字高鐵成形進入倒計時,以鄭州為中心的“2小時高鐵經濟圈”,覆蓋人口4.08億、全國近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從鄭州出發,“3小時城市圈”可以到達的大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
鄭州也是航空樞紐。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是全國八大區域樞紐機場之一,運輸規模連續4年保持中部“雙第一”。從鄭州起飛,“2.5小時航空圈”能夠覆蓋全國90%以上的人口和市場。
另外,鄭州早已深度融入“一帶一路”,雖然不沿邊、不沿海,但“四條絲路”可以便捷連通世界。
主攻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完備產業鏈
**肺炎**暴發導致的全球經濟下行,消費萎靡,很多企業,甚至知名的萬億級企業也面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國內多地也難免受到較大影響。近期鄭州的情況如何?
記者了解到,今年3月22日,上汽集團鄭州發動機分公司二期項目開工建設。這是鄭州市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項目之一,也是鄭州市錨定“兩個確保”、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和打造“四個高地”、加快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步伐的具體行動。
以新項目帶動新的增長點,一批新項目就是新的增長極。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是贏得發展先機、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來,鄭州堅持項目為王,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大力培育先進制造業鏈主企業,通過抓項目、建平臺、創環境、育鏈條,形成了多元化產品體系和完備的產業鏈體系,不斷為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建設筑牢產業根基。
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鄭州片區“一區多園”建設啟動實施;中原科技城簽約頭部企業、大院大所、領軍團隊87家,已入駐落地32家;全省首個智慧島——中原龍子湖智慧島順利揭牌;118個城市大腦特色應用場景全面推廣,鄭州成為全國首個全場景數字化運營城市;金融業增加值達1379.2億元,占GDP比重達到10.9%;物流業新增A級以上物流企業18家,新增省級示范物流園區5家……
今年年初以來,鄭州“頻放大招”,32條“硬核”措施幫扶中小企業、十大專項舉措,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下達獎補資金8.1億元紓困幫扶中小企業、將對“小巨人”企業獎200萬,單項冠軍獎500萬……一系列惠企紓困政策下,屬于中小企業的春天,已在不知不覺中到來。持續推進“萬人助萬企”活動,在促進工業平穩運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工業生產實現穩定增長。
出臺十條“青年人才新政”,再啟“人才爭奪戰”
無論來自世界的哪個地方,到了鄭州,都有一個爽快的“中”字歡迎你;無論口味如何,到了鄭州,都有一碗味道濃郁的胡辣湯歡迎你。鄭州地處中原,是一座兼容并包、開放寬容的城市。
4月15日,“活力鄭州·青春鄭州”鄭州市青年創新創業行動**發布會上,10條“青年人才新政”重磅推出,向全球青年才俊遞上橄欖枝、送上“大禮包”,誠邀來鄭留鄭創新創業,要讓青年人才來得了、住得下、留得住,實現“雙向奔赴”。
設立100億元青年創新創業基金、博士后最高可享30萬元安家補助、“全鏈條”扶持青年求職創業……這是鄭州市最新出臺的10條“青年人才新政”,拉開了“人才爭奪戰”序幕。
2022年即將過去三分之一,人才引進之間的較量再次升級,除去北上廣深等第一梯隊以及杭州、重慶、成都、西安等第二梯隊,對人才極其渴望的中部城市也紛紛拋出“橄欖枝”,廣發“英雄帖”。作為中部地區人口大城市的鄭州,更是拿出前所未有的誠意,栽好梧桐樹,等待鳳凰來。
近年來,為了拓展人才政策覆蓋面,增強人才政策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鄭州市逐年升級人才政策。2017年11月份推出“智匯鄭州”“1+22”人才政策;2020年9月,在“1125聚才計劃”“智匯鄭州”等人才政策基礎上進行優化升級,推出3.0版本。
鄭州市《2021年**工作報告》中提及,十三五以來的5年間鄭州市引進境內外高層次人才1042名、項目團隊413個。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僅2021年一年,鄭州市新引進高端人才450人,其中“兩院”院士12人;為超過3.16萬名優秀青年人才(包括博士1578人)發放生活補貼,發放青年人才生活補貼和首次購房補貼10.75億元……
著力打造四大“高地”,提供“干事”大舞臺
區域發展,只有跟國家戰略相吻合,才能借勢而上;只有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勇挑重擔,提供聚力賦能的大平臺,才能大有作為。
鄭州的一位機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國務院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兩大國家戰略加持,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州片區“三區疊加”……鄭州正越來越多地擔負起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的重任。
河南省委省**對鄭州發展寄予厚望,將鄭州都市圈由“1+4”拓展為“1+8”,擴容后的鄭州都市圈,賦予鄭州“當好國家隊、提升國際化,引領現代化河南建設”的重任。這一切,給鄭州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機遇,為高昂發展“鄭龍頭”打造了天地遼闊、實力雄厚的大平臺。
鄭州**十二屆二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鄭州以建設現代化國家中心城市為統攬,錨定“兩個確保”,全面開展“三標”活動,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著力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
目前,鄭州正以中原科技城為主平臺,全力配合支持省科學院重建重振,推動大院名所、知名企業總部、省內龍頭企業研發中心等加快落戶鄭州,打造中原地區創新高地。
3月4日,被稱為“河南陸家嘴”的龍湖金融島正式開島,將成為匯聚全省、全國乃至全球金融人才的高地。隨著青年創新創業行動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從天南海北奔向鄭州追逐夢想,用汗水和智慧繪就著這座城市的奮斗底色。
有溫度,向上向善力量彰顯城市大愛
2022年4月,鄭州“兩會”召開,在**工作報告里,有一句話并不顯眼,卻直擊人心:2021年,鄭州慈善募捐款物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位。
2021年鄭州遭受了多輪****的影響,2021年鄭州遭遇“7·20”特大洪澇災害,2021年對鄭州來說并不容易。可是,即便如此,鄭州創造的這個“第一”背后,是全市**守望相助和大愛彰顯。
溫暖,一直都是鄭州的底色——
9位“感動**”年度人物凝聚向善力量,胡佩蘭、隴海大院、王寬連續3年當選,實現至今未被打破的“三連冠”;10人次獲評全國道德模范(含提名獎)、15人次獲評河南省道德模范(含提名獎)、183人次獲評鄭州市道德模范(含提名獎),道德力量塑造城市風尚;119位**好人、72位河南好人,文明雨露潤澤熱土一方。
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這是昂揚向上的鄭州人至情至性的本色擔當。
**當前,鄭州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來的英雄模范以實際行動作答:2022年5月3日,按照**市**統一部署,“綠城使者—小紅象?健康行”**防控志愿服務行動即刻啟動,首日就招募志愿者27.4萬名,這些志愿者活躍在不同崗位;截至5月14日18時,全市4991支志愿服務隊投入行動,累計招募志愿者370969名,日均上崗志愿者131087名,單日上崗志愿者峰值162091名,累計提供志愿服務時長657.61萬小時。
有溫度的城市,不會忘記每一個不辭辛勞、真誠付出的人。
2022年3月,鄭州市率先試行志愿服務積分全市通兌機制,各開發區、區縣(市)結合實際試行“道德銀行”“公益銀行”“愛心銀行”等做法,建成具有積分兌換功能的點位700余個,近20萬志愿者使用積分兌物品、換服務,涌動的愛心形成雙贏的閉環。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隨著激勵回饋措施的載體化、機制化、大眾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抓手更加有力,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在努力形成全社會“我為人人”與“人人為我”的良性互動氛圍,為文明城市建設注入持久動力活力。截至2022年5月,依托“志愿鄭州”管理服務平臺注冊的志愿者達236萬人、備案志愿服務組織10780個,“滿城志愿紅”成為城市溫度最有力的注腳。
“此時此刻,當我們回望過去一年的日子,我們走過了風風雨雨、越過了溝溝坎坎,我們更加認識到,過去的一年我們歷經磨難,每一個你,都是城市的英雄。”2022年1月,鄭州市**肺炎**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布,“@千萬鄭州人,這是寫給您的第七封家書”,激勵著千萬市民,也感染著萬千網友。
同時,1月初,鄭州市**肺炎**防控指揮部組織“正觀**”“鄭好辦”“鄭州發布”及中原網“心通橋”等建設運營“鄭在抗疫·一幫到底”新媒體幫辦平臺,直面廣大市民的“急難愁盼”,曾備受矚目。
“五一”以來,平臺接到的求助信息量暴增,最多一天突破3000,達到單日數據新高,工作人員24小時堅守,化身“講解師”“調解員”“翻譯官”“知心人”,用心用情為群眾服務,將后臺的一條條“待解決”求助信息變為“已辦結”,將千萬鄭州市民**期間的“怎么辦”變成“正在辦”“立刻辦”,讓**襲擊之下的鄭州更具溫暖、溫情。
有厚度,城市故事有著太多“第一”
鄭州,是大河之濱、黃河奔騰濤聲中璀璨的明珠,是拂去3600年歷史風沙的青銅鑄鼎,是人文始祖黃帝的故鄉,也是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精美的骨質蠶雕。
鄭州的城市故事里,有著太多的“第一”:黃河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鄭州李家樓鄭公大墓發現及鄭韓古城的考古,讓人們第一次通過實物看到了《春秋》中描述的東周時代的繁盛社會。鄭州商城的發現,讓人們第一次領略早商王朝建國立都的霸氣。鄭州雙槐樹遺址發現,讓人們第一次感受中華文明誕生前夜的涅槃璀璨。鄭州裴李崗遺址讓人們第一次驚嘆中華民族開始邁向文明的精彩氣象。而鄭州老奶奶廟遺址發現,則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古人類向現代人進化步履的鏗鏘。
第一個陶鼎、第一個陶塑蠶蛹、第一個陶塑人面像、第一縷絲綢、第一尊原始青瓷、第一幅北斗九星圖、第一片金箔紋飾、第一組九鼎八簋、第一座版筑城池……
從鄭州發現的諸多**考古界“第一”,不斷拓展著人們認識中華文明發展的新視野,將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發展的軸線不斷向前延伸,不斷更新豐富,不斷刷新認知,不斷活化再現。在2021年舉行的社科學術年會上,專家們認為,無論從地理位置、考古發現還是城市起源來看,鄭州必然是華夏文明之源,是中華第一都。
而今,文化底蘊幻化為濃烈的文化自信:
鄭州正在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強文化軟實力,以文化人、以文塑城,讓文化自信、文化力量、文化特征充分彰顯。
有高度,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
回看鄭州歷史,自2011年鄭州經濟進入全國前20名以來,一路彎道超車,高歌猛進。在過去的幾年間,鄭州經濟總量在全國省會城市中升至第7位,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2016年,入選“國家中心城市”序列。2017年,國務院正式批復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后,國家出臺一系列戰略規劃,讓鄭州成為了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疊加城市,使鄭州發展迎來了歷史性機遇。
河南省委省**始終把鄭州發展作為全省大事來抓,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規劃建設鄭州都市圈,加大省級管理權限下放力度,有力支持鄭州發展。2018年,鄭州躋身新一線城市。2022年,鄭州強化“三標”意識,明確工作導向,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
同時,鄭州市加速推進國家“黃河戰略”落地實施,深入推進十大戰略行動,加快打造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總結提煉華夏文明內涵,優化黃河文化帶、環嵩山文化帶、中心城區文化板塊“兩帶一心”布局,加大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加快推進黃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和黃河國家博物館、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商代王城遺址保護、“河洛古國”遺址保護、黃帝故里園區等重大文化項目建設,依托沿黃走廊建設歷史遺產帶、文化帶,增強世界級旅游產品供給能力,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建設具有國內外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文化旅游中心。
有希望,以高質量發展滿足**新期待
“鄭州這片土地,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都在發生變化,在這個變化里能看見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們能來,也還有更多人能來,因為只有來過,才懂得鄭州的珍貴和值得……”當鄭州戰“疫”正處于關鍵時刻,清華大學博士、鄭州計量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林鴻給記者發來撰寫的文章《河南鄭州,一個你值得來的地方》,從留鄭科研人員的視角,書寫對這座城市的喜愛。
而鄭州,如網友所笑談的那樣“就像一個靦腆的農村小伙子,紅臉一笑,不善言談,但一直努力”。比如這個五一“小長假”,**再次襲擊鄭州,全城按下了“暫停鍵”,從5月4日零時的主城區“足不出區、嚴禁聚集”,到5月10日零時的如約重啟,千萬鄭州人迎來了最難忘時刻。而鄭州發布的88號、89號通告,瞬間10萬+,成為傳播爆款,見證**擔當和公眾期待高度融合。
對此,5月11日凌晨,鄭州一位網友在朋友圈感慨:以**為中心,就是堅持一切為了**、一切依靠**,始終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鄭州調整主城區**防控措施,無疑是一個典范。七日之約,**公信力做背書,市民備好物資盼望“被靜默”。七日之后,在大家的期待中,最初的約定如約兌現。決策意味著擔當,決策意味著責任,決策的根本就是以**為中心,正是如此,才有了今天七日后的鮮花盛開,一切如你所愿……
在紀錄片《鄭州和青島未來誰才是北方第二城》里,有著對鄭州未來的期許和預測。縱然有**和汛情,鄭州人口還是突破了1300萬。這個英雄的城市,用一個個“鄭州速度”,催生著城市復蘇,也讓越來越多人對城市的未來充滿了信心和希望。(新京報記者 蘇季)
來源:新京報
編輯:申彬彬
本文來自【新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2482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