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中綠地(延中綠地公園)
前沿拓展:
延中綠地
上海延中綠地設計的分析圖 平面圖
肯定,你理解的
小編說:
40年很漫長,足以讓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成長為家庭和社會的棟梁;40年也很短暫,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僅僅是石火電光的一瞬間。
回首上海改革開放40年,留下了許多風潮涌動,也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過****史研究室授權,上觀**選取《上海改革開放史話》的精彩文章,和讀者一起回顧上海那些年“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瞬間。
上海改革開放史話③ |上海當年放棄10多億元收益也要做這件事,老百姓拍手叫好
由于各種原因,上海的綠化基礎比較薄弱。1949年上海人均綠地面積僅有0.132平方米,勉強放進一雙鞋。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人均綠地一直徘徊在0.45平方米左右,也就是一張報紙的大小。人均綠地和綠化覆蓋率這兩個指標,上海一直是在全國的后列。1992年第一次評選國家園林城市的時候,國家園林城市的標準是:人均綠化面積6平方米以上,綠化覆蓋率達到35%以上。當時,上海距離這一標準相去甚遠,人均綠化面積僅為1平方米多,綠化覆蓋率為10%多。
1994年開始,隨著上海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和產業結構調整,上海城市綠化建設駛入“快車道”,綠化建設多年被市**列入實事項目,每年市區新建公共綠地200公頃以上,1999年達到512公頃,創造了歷史之最。1999年底,上海市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3.5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20.34%。
虹橋綠地。
放棄10多億元效益建延中綠地
上海市寸土寸金,搞綠化的難度很大。過去是見縫插綠,上海便有了“郵票綠地”“豆腐干綠地”,到后來是“香腸綠地”。要建大型綠地,必須要**房子,騰出地方。可以說,延中綠地是從占綠建屋走向拆屋建綠的大轉折的標志。
一方面,延中綠地的前身是上海舊房危房最密集的地區之一,當時延中綠地拆出一畝空地,平均要動遷40戶居民,一戶要補貼20萬元,算下來一平方米要1.2萬元。一畝地800萬元的**成本,這在上世紀90年代相當高昂。另一方面,延中綠地所處區域為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如果這些土地用來批租,每平方米高達3600美元,延中綠地一期面積是34000平方米,這樣算來,僅僅土地批租的效益就是10多億元。而建設綠地,不僅沒有收入,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上海堅持做這件事,因為明確了城市園林綠化事業不能僅看眼前的經濟利益,這是一項有益當代、造福子孫的事業, 同時也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
延中綠地。來源:百度百科
前些年,城市發展幾乎是“攤煎餅式”的擴大,這種發展模式極易造成強烈的城市熱島效應,特別是夏季,城市中心的熱難以散去。延中綠地的拆屋建綠就是在“大煎餅”中挖出一個透氣洞來,造一個天然的綠色空調機來緩解熱島效應。延中綠地跨原盧灣、黃浦、靜安三區,占地總面積約28萬方米,是上海市中心最大的“綠肺”。如今的延中綠地共分七個區域,也可以說是七個相對**的園子。七個園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并由空中步行橋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
延中綠地的建設在當時達到了國際先進的設計理念,呈現了“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綠色中”的新面貌,開了我國中心城區大型公園綠地全開放的先河,至今仍是國內同類項目的典范之作。
走出特大城市綠化發展的特色之路
在推進城市綠化建設進程中,上海依據生態學理論,走“環、楔、廊、園、林”全面推進,平面綠化和空間綠化相結合,城鄉綠化一體化的發展道路,形成了特大城市綠化發展的特色之路。
“環”,即環形綠化,由中心城環城綠化和郊區環線綠帶組成。中心城環城綠化與外環線道路同步建設,全長98.42公里,寬500米,由100米寬林帶和400米寬綠帶組成。
“楔”,是指楔形綠地,是指在市中心外圍向市中心建設若干塊呈楔子狀的綠地。通過這些綠地形成的空間將市郊清新自然的空氣引入中心城,對緩解中心城熱島效應具有重要作用。上海規劃中心城楔形綠地為8塊,分別位于桃浦、吳中路、三岔港、東溝、張家浜、北蔡、三林塘等地區。
“廊”,是指防護綠廊,由道路綠化和河道綠化等部分組成,為沿著城市道路、河道、高壓線、鐵路線、軌道線以及重要市政管線等縱橫布置的防護綠廊。
外環線環城綠帶。
“園”,即公園綠地,由公園、街道綠地、居住區綠化和單位綠化等方面組成,分布于全市,是整個綠化系統中綠化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綠化形式。
“林”,即大型林地,指非城市化地區對生態環境、城市景觀、生物多樣性保護有直接影響的大片森林綠地,包括大型片林、自然保護區、風景區、濕地保護區、水源涵養地等,具有城市“綠肺”功能。
人均綠地從“一張報”到“一間房”
居住區綠化離群眾最近,群眾受益更直接。上世紀90年代,居住區綠化投資標準作了多次調整。1994年正式頒文規定,以住宅建設面積每平方米12元用于居住區綠化建設,同時,市人大通過頒布的《上海市植樹造林綠化管理條例》規定:“新建居住區內綠化面積不低于30%,其中公共綠地應不低于10%。”這些措施有力地確保了上海居住區綠地的建設,給市民提供了更多的綠地,美化了環境。
在推進綠化建設中,上海堅持“以人為本”,推行綠化500米服務半徑。從1997年起,推動每個街道建設一塊5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綠地,到1999年超額完成任務。此后,市**推出每個街道建設一塊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的新舉措,并實施中心城區大型公共綠地建設計劃。
到2002年底,上海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包括公園)總量已達到666塊,基本實現內環線內市民走出家門500米就能進入一塊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綠地。市區人均公共綠地實現了從“一張報紙”(1991年,1.07平方米)到“一間房”的轉變(2002年,7.76平方米)。2003年底,經國家驗收通過,上海市正式成為國家園林城市。
至2017年末,上海新建綠地面積1358.5公頃,其中公園綠地面積830.8公頃。完成綠道224公里,立體綠化40.9萬平方米。上海相繼建成延安中路綠地、太平橋綠地、黃興公園、大寧綠地、徐家匯公園、延虹綠地、世博林綠地、濱江森林公園、廣中綠地、蝴蝶灣綠地、大連路綠地、盧灣南園濱江綠地、辰山植物園、寶山炮**濕地公園等一批大型開放式生態景觀綠地。
全市6個郊野公園(一期)建成運行,城市公園總數達243座。至2017年末,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02平方米,濕地保有量46.46萬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6.2%。
(文內圖片除注明外,均由****史研究室提供)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彭薇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048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