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毅井(柳毅井的故事簡介)
前沿拓展:
柳毅井
在唐代儀鳳年間,有個落第書生柳毅,在回鄉途中路過涇陽,遇見龍女在荒野牧羊。龍女向他訴說了受丈夫涇川君次子和公婆**的情形,托柳毅帶信給她父親洞庭君。柳毅激于義憤,替她投書。洞庭君之弟錢塘君聞知此事,大怒,飛向涇陽,把侄婿殺掉并吞下,救回了龍女。錢塘君深感柳毅為人高義,就要把龍女嫁給他,但因言語傲慢,遭到柳毅的嚴詞拒絕。其后柳毅續娶范陽盧氏,實際是龍女化身。他倆終于成了幸福夫婦。
本篇故事富于想象,情節曲折,而結構謹嚴,柳毅的正直磊落,龍女的一往情深,錢塘君的剛直暴烈,性格刻畫頗為鮮明。對龍女和柳毅的心理描寫,尤細致真切。其文體在散行之中夾有駢偶文句和韻語。文辭亦頗華艷。
《柳毅傳》在晚唐已流傳頗廣。唐末裴铏所作《傳奇》中《蕭曠》一篇,已言“近日人世或傳柳毅靈姻之事”,唐末傳奇《靈應傳》亦言及錢塘君與涇陽君之戰,宋代蘇州又有柳毅井﹑柳毅橋的附會(范成大《吳郡志》卷六“古跡”﹑卷一七“橋梁”)。后世據以演成戲曲者,有元代尚仲賢《柳毅傳書》﹑明代黃惟楫《龍綃記》﹑許自昌《橘浦記》﹑清代李漁《蜃中樓》等。
2柳毅傳故事情節梗概
湖北人柳毅在前往長安赴考途中,在涇陽遇到一位女子在冰天雪地下牧羊。在多次上山打聽之下,才知道原來對方乃是洞庭湖的龍宮三公主,遠嫁給涇水龍王十太子。可惜小龍王生性風流,娶妻之后不但沒有洞過房,連碰也沒有碰過她。三公主獨守空房之余,又被翁姑欺凌,帶負責降雨降雪的羊群到江邊放牧。周遭水族禽鳥懾于龍王聲威,都不敢為三公主傳書回家求救。柳毅義憤填膺,答應放棄科舉的機會返回家鄉送信。柳毅回到洞庭湖畔,為三公主送信往龍宮。但洞庭君礙于與涇陽君的多代姻緣,想息事寧人,但洞庭君的弟弟錢塘君則大表氣憤,并帶同水軍前往解救三公主,并殺了涇水十太子。三公主回宮后,為柳毅奉酒答謝。錢塘君見二人眉來眼去,欲撮合二人。但柳毅礙于沒有媒人作中介,以及介懷自己間接殺了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拒絕了婚事。
武岡城墻。
從洪熙元年,首任岷王朱楩遷國武岡,這座西漢就建縣的小城,便開啟了“王城”時代。
岷藩王世代繁衍,在此生活了200多年,他們修岷王府,筑城墻,建小王城,挖穿城河。直到清順治4年,南明桂王朱由榔退守武岡,改武岡州為奉天府,岷王府為王宮。4個月后桂王敗走,武岡短暫的“皇城”歷史結束,武岡又改為州城。
9月中旬,在武岡市古城保護與建設事務中心工作人員引領下,記者穿過渠水,踏上古橋,走過岷王府遺址、古街、古城墻、古城門。慶幸的是,幾百年過后,武岡城仍留存著王城布局的遺跡。這些蛛絲馬跡,讓人窺見一個藩王對地方的影響。
撰文/記者伍婷婷
穿城河上的攀龍橋。組圖/記者伍婷婷
因“修城墻”而滅亡
武岡古城墻,殘存在城垣西路附近。它們有的在居民樓下,有的被構樹、野草掩映,顯得頹敗,卻充滿生活氣息,成了武岡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武岡殘存的古城墻,仿佛一條隱秘的文化臍帶,串起武岡幾百年的筑城史。
清渠門。
我是從清渠門,穿渠水,經過曾是城門雉堞(垛子)的一片菜地,找到武岡歷史上內外城分界線的。那處分界線就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內城城墻。城墻全是青條石砌成,有6米多高,雖然處在一片居民樓下,仍能看出它的雄偉氣勢。武岡原文物管理局局長肖時高說,武岡這樣的古城墻留存4段,內外城分別有兩段,總長大約1450米。這些城墻每一段的狀態都不一樣。在宣風樓和王城公園之間的古城墻,因為處在城中,呵護得較好。而散落在別處的幾段城墻,相對隱蔽,稍顯破敗。武岡除了留存四段古城墻,還保留了濟川門、清渠門、迎恩門、慶城門四座城門。這些城門和古城墻一起見證了武岡的歷史。
“明朝是武岡修筑城墻的主要階段,這些古城墻還留存著明藩的往事。”肖時高指著那段內城城墻,那是歷任岷藩王努力筑城墻的見證。
明洪熙元年,45歲的岷王朱楩,從云南遷國武岡。明仁宗遣人護送首任岷藩朱楩到武岡時,稱武岡“民淳俗厚,蓋善地也”。他給岷王的侍衛是由遼藩原遠安王的典仗校尉改編而來,身邊護衛力量薄弱。事實上,位于湖廣西南部,為寶慶府轄下的散州武岡,緊鄰苗疆,交通不便,是一座漢苗雜處的偏遠小城。城池狹小不說,還時常有苗民攻城。首任岷王來武岡時沒有岷王府,住在州府,每天過得如履薄冰,他一次次以苗民聚眾為惡為由申請遷國,但始終沒有成功。于是,他去武岡的頭件大事,就是加筑城墻。
武岡雖然宋朝時就已修筑城墻,但元朝時被戰爭破壞殆盡。朱楩剛到武岡的城郭,是洪武四年為**當地侗民**后修建的。當時城內的開闊地段,已被州府衙門所占據。朱楩只得在城北建造岷王府,安置家眷。此后,他的歷代繼承者們都將筑城視為大事。
明嘉靖二十九年,第六代岷王朱譽榮在州治東北增建了長270丈的小王城。嘉靖四十五年,武岡知州蔣時謨增修外城,城墻長736丈、高1丈、頂闊8尺、垛頭高4尺,鼓樓3座,形成“內城”(含大、小王城)與“外城”三環相扣的全石構城墻,城門十三個及城樓多座,總周長5874米。到了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岷王朱企崟又擴建北城,整個武岡城周長7.7公里,呈方圓形。在歷任岷王的努力筑城下,武岡城擴大了近5倍。
岷王們修建的城墻,為重達一噸、輕則數百公斤的方形青石一塊塊壘砌而成。這些高達6米的城墻,分四層砌筑,內用草木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膠結,嚴絲合縫,堅固異常。相比之下,同時期興建的北京城墻用夯土,長沙城墻用青磚,皆不如武岡城墻的大石條堅固。武岡城墻的筑城,還改變了以往“士農工商皆居城外”的狀況。
武岡城墻,岷藩功不可沒。這些城墻抵御過多次少數民族**,城中百姓因此有了安全感。甚至在南明時期,因為牢固的城墻,武岡還成了短暫的皇城奉天府。但砌城墻勞民傷財,百姓苦不堪言。末代岷王聽聞張獻忠攻打湖廣,再次監工修城墻,激起當地百姓**,岷王府慘遭屠戮,岷藩四處逃散。經此,岷藩在武岡的歷史也宣告結束。
經過明清兩朝八次大工程,清光緒年間,武岡城墻長達10里,將城市分割成三個城區。城內不僅有河流穿過,還有六十多口水井,三千多畝稻田和菜地,形成了自給自足的體系。
如今,再次經過這些高聳的古城墻,那些血雨腥風的故事,早已被人間煙火湮滅。
有“龍”的地名橋名多跟岷王有關
在武岡,和“龍”有關的地名、橋名大多跟岷王有關。岷藩的到來,不僅讓武岡城池倍增,還留下很多民間傳說。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五龍不出城”,這里的“五龍”說的是橫亙在穿城河上的五座古橋。
武岡的穿城河又叫渠水。這條古老的小河,是武岡的護城河。它形似項鏈,穿城而過,跟不遠處的赧水相接,兩河相遇,一起成為武岡城的天然屏障。
如今,渠水上有6座古橋,從上游往下游,依次為牛市橋、興龍橋、攀龍橋、驤龍橋、化龍橋、洞庭橋。除了驤龍橋、洞庭橋為交通要道,進行了翻修加固外,其余的古橋都保留著原始樣式。
肖時高領著我們走街串巷,來到渠水。因為是旱季,渠水流速很慢。秀氣的河道里,絲草密布,小河兩旁稀稀拉拉的吊腳樓倒影在水中,宛若江南。水中生態極好,成群的鯉魚從一座座橋下游過,偶爾躍出水面,使得渠水更加靈動。
水西門。圖/武岡市古城保護與建設事務中心提供
渠水的開挖時間并不確切,但在岷藩時,這是很重要的防御工事。相傳首任岷王朱楩從云南遷國武岡,非常憋屈。雖然,他已經經歷了4任皇帝,但作為親王,他看到四哥朱棣以“清君側”搶了侄子皇位,認為自己也有機會。于是,來到武岡后,他大興土木,修建王城,加固城墻,又引來渠水貼城墻而流,以讓王城“固若金湯”。他還在渠水上建了五座橋,分別以“龍”命名。為實現有朝一日登上皇帝寶座的愿望,他將離岷王府最近的這座橋取名“興龍橋”。
傳說真假暫且不論,岷王朱楩到武岡時著實委屈。他拿著藩王的最低宗祿,借居州府,直到宣德年間明廷才給他建岷王府。在時常有少數民族攻城的武岡,他過得提心吊膽,為了自己的安全和居住方便,開挖穿城河,建設石拱橋很有必要。興龍橋建于何時已無從考證,但它在明末被毀又重建。現在走上長條青石鋪就的興龍橋,橋上石板非常光滑,可見它曾是非常繁榮的要道。
離興龍橋五十米處是攀龍橋,它也是座雙拱石橋。攀龍橋連接古街,在大樹掩映下,更顯古樸。橋之所以取名攀龍,當地百姓認為當皇帝是有天命的,岷王攀龍附鳳來的武岡,沾了皇帝侄子的光。
再往下游,在武岡文廟附近還有一座橋,它是水泥橋面,一看就是新修的。這處地方渠水水面較寬,橋旁邊還保留一處廢棄的古碼頭,偶爾有洗東西的人經過。肖時高介紹,這處就是游龍橋。它的得名也跟岷王有關。當地百姓認為,岷王不是真龍天子,而是漂游不定的野龍,因而取橋名“野龍橋”。但“野”字太俗氣,于是改為“游龍橋”。
驤龍橋正對老南門(宣風樓),也叫讓龍橋。因為是連通古城南北主要街道的要津,它被加固重修后已經全無古橋痕跡。但這座橋名仍然跟岷王有關。傳說當地百姓覺得岷王偏安武岡,根本沒希望當皇帝,除非皇帝將皇位讓給他。于是,“讓龍橋”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
渠水上最壯觀的要數化龍橋,這是一座橋、寺合一的古橋,又叫化龍寺。古橋跨渠水而建,從后面看,墩上兩層枕木支托起橋面。化龍橋兩端都是石庫門,木柵欄,一端刻有“中流砥柱”,一端為“大觀在上”。原來行人過橋從兩端的石庫門通行,現在橋面成為宗教場所,封了兩端橋門,在旁邊辟出一條小道通行。化龍橋始建于何時,無從考究,但在明隆慶年間,武岡知州宋純仁為了方便行人通行,重修該橋,取名義濟橋。化龍橋原來只有觀音殿,香火非常旺盛。此橋后來經過多次重修,才得以保存如今面貌。化龍橋的橋名傳說岷王朱楩去世后,當皇帝的野心化為泡影,當地人便將這座義濟橋更名“化龍橋”。
這五座以“龍”命名的橋,其傳說是根據岷王想做皇帝夢到夢想破滅的時間順序編排。大概時間越長,武岡**越認定岷王沒有當皇帝的希望。
事實上,武岡并不是岷藩們最理想的藩地。歷代岷王都把逃離武岡作為畢生追求,他們尋找各種理由上奏皇帝,請求遷國,都未能如愿。明藩遷國的曲折故事也正好印證了武岡當地“五龍不出城”的傳說。了解這些背景后,再踏上渠水的五座古橋,審視的眼光就截然不同了。
川正街里看見岷藩時的街道原貌
川正街有**階梯,人走在其中,如同翻山越嶺。
從廣樂路下川正街,最能體會高低錯落的層次感。這條北高南低的古街,曾是岷王府往南經小南門(瞻云樓)通往外城最便捷的通道。和同樣連接內外城的西直街、合和街相比,川正街依然留存著青石板路面,是武岡保存原貌最完整的一條街。
川正街北端是武裝部。明藩時期,它由玄妙觀辟為武岡州衙。武裝部隔壁為武岡市**,這是明藩時期的武岡治所,明廷為岷王建的王府就在治所上改建的。前些年,在市**和武裝部相隔的一棟老辦公樓下還能看到岷王府的基腳,后來辦公樓翻新,再難見到岷王府的遺跡了。
岷王府的地勢很高,跟它藩王的身份相配。站在王府,可直接看到遠處的云山,也能對川正街一覽無遺。200米長的川正街,有**階梯,人走在其中,如同翻山越嶺。古街中間青條石鋪路,兩邊鵝卵石鑲嵌,有坡度處則都是青條石齊整壘砌。兩旁的房屋隨地勢錯落,層次非常分明。肖時高介紹,明藩時的川正街是王城邊上,沿街多住大戶人家。
川正街南端西接新街,東連迴龍街,三條街匯集在一起,成為武岡昔日最繁華的地方。岷藩時期,這一片也是王公貴族、商賈紳士、文人墨客常光顧的煙花之地。
川正街街口是武岡最著名的武陵井。這口長方形古井與洞庭湖君山柳毅井、長沙白沙井齊名,是湖南28古井之一。在岷藩時期,這口井供著王府的吃水用水。只是古井上方建龍王廟,井和廟的這種布局,實屬少見。
岷藩在武岡繁衍生息200多年,王族文化和民間文化早已相互滲透。武岡流行天未亮打著燈籠火把娶親的習俗,相傳是因為怕岷藩作亂而為之,流傳至今。而國家非遺武岡絲弦,也有說法是岷王府來自江浙一帶的宮女將民間小調“江南絲竹”帶到武岡,慢慢傳入民間。最著名的武岡鹵菜也因為岷王的關系成為朝廷貢品,從而聲名遠揚。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07477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