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行倉庫(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網上預約)
前沿拓展:
上海四行倉庫
A
它是一幢破舊的樓房,千瘡百孔;
它是蘇州河沿岸眾多漂亮建筑中極不起眼又極其扎眼的存在;
它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灘四大銀行的聯合倉庫;
?它只是一座房,卻因一場戰爭成為永恒。
繼1931年日本武力侵占我東北三省后,1937年7月又策劃“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月13日,日本軍隊大舉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拼**搏斗兩個多月后,**軍隊在閘北陷入險境,10月底,大軍撤離閘北。
為向國內外宣示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爭取國際社會支持,10月26日深夜,國民革命軍第88師262旅524團團附謝晉元臨危受命,和營長楊瑞符率領的第1營四百二十余名官兵一起進入閘北四行倉庫堅守,對外號稱八百人。
余一槍一彈,決與倭寇周旋到底!剩一兵一卒,誓為中華民族求生存!
?面對強敵,謝晉元和楊瑞符誓言錚錚,擲地有聲。
?在四行倉庫,“八百壯士”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戰斗。
四行倉庫的東部和南部都是公共租界區,英美等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要求中日雙方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斗。**軍隊在血戰四天四夜后,30日午夜接到撤退命令,固守七天的計劃被提前中止。31日凌晨,部隊經新垃圾橋(今**路橋)撤至公共租界,途中遭日軍機槍攔截,楊瑞符左腿被打穿,1940年傷口復發犧牲。
?“八百壯士”原計劃撤離陣地后到滬西找大部隊歸建,豈料租界當局早已和日本達成協議,部隊一進入租界就被解除了全部武裝,并將其滯留在膠州路一座臨時兵營,幸存的三百多名官兵開始了長達四年多的“孤軍營”生活。
1937年11月,上海華界全部淪陷,租界區成為“孤島”。
孤軍營官兵在謝晉元領導下,堅貞不屈,繼續進行抗日斗爭,保持了不畏**的民族氣節,彰顯了**軍人的錚錚鐵骨。
?日本侵略者視謝晉元等愛國將士為眼中釘肉中刺,屢次勸降碰壁后,最終收買了四個沒有骨氣的兵士,于1941年4月24日將謝晉元刺殺身亡。可嘆一代英雄未戰**沙場,卻**在了自己部下手中。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公共租界并接管了孤軍營。勸降不成后,日軍將三百多名孤軍官兵分散至南京孝陵衛、杭州南星橋、安徽蕪湖裕溪口等地充作勞工,甚至有人被發配到遠在大洋洲的巴布亞新幾內亞。
在惡劣的環境中,孤軍官兵堅守民族氣節,寧**不當漢奸,以各種形式同敵人做斗爭,不少官兵最終逃出敵人的魔掌,繼續抗戰事業,直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在紀念館大廳,四根八百壯士正在鏖戰的浮雕立柱,圍繞著出征前謝晉元給妻子的一封告別信——“……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減種之禍,發之他人,**之在我……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職責所在,為國當不能顧家。老親之慰奉,兒女之教養,家務一切之措施,勞卿擔負全責……”
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中華民族崛起的歷程中,每一步都含著淚,帶著血,那些屈辱和苦難,那些抗爭與犧牲,****豈能忘記,豈敢忘記?!
?直立于大廳**,面對八百英雄,面對那封碩大的書信,我莊重地敬了一個軍禮,舉起的右手久久沒有放下。
一寸河山一寸血。面對侵略,覺醒的****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前仆后繼,生生不息,直至1949年10月1日,龍的國度有了定海神針。
一棟樓,因為英雄的堅守,成為民族永恒的豐碑。
一群人,喚醒了民眾的熱情、民族的希望,書寫了一段歷史。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海”)
????#上海##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淞滬抗戰##謝晉元#
拓展知識:
上海四行倉庫
上海四行倉庫博物館,裝載著抗日戰爭的故事。講述發生淞滬會戰,四百于余名士兵**守陣地,與敵人作戰,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擊退敵人十于次,最后四百余名士兵戰**戰場,建立四行倉庫博物館就是紀念英雄事跡。
上海四行倉庫
在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四行倉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四行保衛戰,這也是淞滬會戰中不對等的殘酷戰爭。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07477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