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觀潮地點(錢塘江觀潮地點收費嗎)
前沿拓展:
錢塘江觀潮地點
1、錢塘江觀潮的最佳地點在浙江省海寧市鹽官鎮。 2、鹽官鎮:隸屬浙江省海寧市,是**歷史文化名鎮、觀潮旅游勝地。鹽官鎮位于**長江三角洲南端,滬蘇杭的中心位置。東瀕錢塘江,南部緊靠杭州下沙大學城,邊界距杭州市**僅有十余公里,杭州城環城高速路穿境而過,已深度融入杭州“一小時生活圈”。 3、鹽官是良渚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2200年前吳王劉濞所置司鹽之官于此,地以官名。鹽官古稱“海寧”,屬杭州府管轄,為歷代海寧州(縣)治所在。是享譽海內外的錢塘江大潮最佳觀潮勝地,也是**唯一的潮鄉。
浙江**客戶端記者 嚴粒粒
話說,以往觀錢塘潮的正日子都在農歷八月十八。今年受臺風影響,年度大潮是日子后推到了農歷八月二十,也就是9月15日再上演。
潮水“見風使舵”,使得濤頭比預期的高了不少,達到1.5米。
大潮是地理景觀,不如下一點人文典故做“佐料”。再觀潮佳日前夕,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的錢塘潮。
世界有三大涌潮:印度恒河潮、巴西亞馬遜潮、**錢塘潮。我國歷史上也有三處最著名的涌潮:山東青州涌潮、江蘇廣陵濤和浙江錢塘潮。
為什么獨獨錢塘潮位列國際?恐怕和其他兩大潮涌早已銷聲匿跡不無關聯。
清代詩人費錫璜所著《廣陵濤辯》中記載,“春秋時,潮盛于山東;漢及六朝盛于廣陵;唐、宋以后,潮盛于浙江。”
如今,青州涌潮早已沒有了蹤影。倒是廣陵濤在西漢辭賦家枚乘的《七發》里,留下了“沌沌渾渾,狀如奔馬,混混庉庉,聲如雷鼓……鳥不及飛,魚不及回,獸不及走”的氣勢場面,給后人逐字尋味。
但從唐代的大歷年間以后, 廣陵濤的文字記載也越來越少,直到消失在人們視野之中。
至此,潮頭的接力棒,遞到了浙江錢塘。
南宋李嵩《月夜看潮圖》描繪了中秋節錢塘江潮涌。
實際上,文獻里的錢塘潮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只不過,一開始的錢塘潮的名聲不好。《史記·秦始皇本紀》曾記載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59年)出游到此,遇到了小麻煩:“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惡水”使他不得不改道。
到了東漢時期,錢塘潮在文化人筆下雖然有了“姓名”,但基本還是“小透明”。王充在《論衡·書虛篇》提到"浙江、山陰江、上虞江皆有濤",但只說"廣陵曲江有濤,文人賦之",沒有說賦錢塘江潮。估計那時,錢塘潮觀潮還沒有成為風俗。
顧愷之
一兩百年后,東晉時期到了。錢塘潮的景觀價值迎來了“小**”。畫《洛神賦圖》的大畫家顧愷之留下了一首《觀潮賦》,夸贊它“臨浙江以北眷,壯滄海之宏流”。這是關于錢塘觀潮的最早文字記載。
煉丹家葛洪還留下了一個“葛洪觀潮”神話,賦予錢塘潮一點靈性。一次,錢塘尉設席請葛洪赴錢塘江口觀潮。正舉杯對飲時,潮水洶涌而來,觀潮人紛紛后退,縣尉也上岸退避。葛洪笑笑說不要緊:“特來觀潮,潮至而不觀,轉欲避去,此來豈不虛度乎?”說話間,潮水咆哮而來,葛洪舉杯邀潮水共飲。潮頭像是有魂似的,竟然繞著葛洪走,一點也沒打濕他。
又過了幾百年,到了文人墨客頻出的唐代。猛烈的錢塘潮越加成了他們筆下的靈感繆斯。
白居易《詠潮》詩云:"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人催"。
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八》揮毫下“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的感嘆。
李益《江南曲》有"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的名句。
徐凝《觀浙江濤》的一句“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家喻戶曉。
……
紛紛地,一首首佳作躍然紙上,潮水載著詩人的才情,千古流傳。《全唐詩》中僅詠頌錢塘潮的詩篇就有近千首。
時光走到宋代,錢塘觀潮的風俗更盛了,形成了頗具規模的弄潮活動。
南宋夏圭《錢塘觀潮圖》
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有詳實記載:"每歲八月內,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稍稀矣。十八日蓋因帥座出郊,教習節制水揮,自廟子頭直至六和塔,家家樓屋,盡為貴戚內等雇賃作看位觀潮"。其時有"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稈,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
說的,是從農歷8月11日起,路上就有紛紛車馬趕去看潮,18日時最“堵車”,到20日人才少點。那時候,沿岸家家戶戶視野好點的屋樓,都被權貴租借過去看潮。還有不怕危險的“玩命之徒”,多則百余人,手拿彩色大旗或者小散,迎著濤頭游泳騰挪。
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三《觀潮》,也對錢塘弄潮有詳細的記載:“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
腦補一下當時的盛況:數百弄潮兒披頭散發,發達的肌肉上盡是紋身,手持大彩旗,迎潮頭而上,滾滾波濤之中,彩旗卻不沾濕……這本事,真是了不得!
當代,世界長距離沖浪冠軍英國人斯圖爾特·馬修斯曾經試圖在海寧鹽官水域“弄潮”,但是旨在沖浪板上呆了11秒就宣告失敗。想當年,古時候的“弄潮兒”可是什么輔助工具也沒有。
因為弄潮活動相當危險,經常有人作出無謂犧牲,造成悲劇。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樂小舍棄生覓偶》就講了兩個有情人眉目傳情之際,差點喪命錢塘潮的故事。
8月12日,農歷七月十五,在杭州錢塘江九堡大橋至彭埠大橋段,喊潮隊志愿者們趕在潮水抵達前沿著江堤一路喊潮,勸阻人們下江游泳。林云龍攝
甚至,別說一兩人,錢塘潮還有“吞兵”的能力。
南宋德佑二年二月,也就是1276年2月,元軍攻到杭州,因不清楚涌潮的厲害,扎營在江干沙灘上。南宋小朝廷暗暗高興,盼著涌潮到來,把元軍卷走,可以不戰而勝。誰知道,錢塘潮“失信”了,"江潮三日不至"。南宋以為天助元軍,宋王朝氣數已盡。
因為弄潮活動太危險,難免有人反對。南宋熙寧時,兩浙察訪使李承之曾經奏請禁止弄潮,但也沒有收效。北宋蔡襄任杭州知府時也寫過《戒約弄潮文》,稱“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為矜夸,時或沉溺,精魂永淪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濱,生也有涯,盍終于天命;**而不吊,重棄于人倫,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家之戒”。
2020年9月6日,農歷七月十九,天文大潮日又有超強臺風“海神”遠程助威,杭州蕭山美女壩觀潮點的錢江潮猛烈撞擊堤岸,驚心動魄,可媲美年度大潮。浙江**客戶端 董旭明 攝
唐宋以后,錢塘觀潮風俗持續不斷,直到今天。有關觀潮的詩、詞、畫等作品更層出不窮。
由于江道變遷,錢塘觀潮的最佳地點不斷下移。唐宋時,觀潮勝地在杭州。地點以杭州鳳凰山、江干一帶為最佳處。從明代起,海寧鹽官成為觀潮第一勝地。
千百年后,故鄉在海寧的武俠****金庸的作品中,當然不乏錢塘潮的身影。
《射雕英雄傳》的故事從牛家村開始,開篇第一句就是“錢塘江浩浩江水,日日夜夜無窮無休地從臨安牛家村邊繞過,東流入海”;《倚天屠龍記》借武當七俠之一的俞岱巖之眼寫到了錢塘潮;而描寫錢塘潮最為細致的當屬《書劍恩仇錄》——
“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烽,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霎時之間已將白振全身淹沒波濤之下。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干干凈凈。”
這一段話,世界奇觀“海寧錢塘江大潮”的磅礴氣勢躍然紙上。
錢塘江國際沖浪挑戰賽
而今,錢塘潮不止是一場景觀而已。這篇自古火爆的觀景之地,開始散發出運動的魅力。
2008年,錢塘江沖浪被列為錢塘江觀潮節的固定表演項目,正式打破“沖浪只是一項海洋運動”的大眾認知,創造了“內河沖浪”這一獨特概念,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內河沖浪賽事。2009年,錢塘江國際沖浪挑戰賽誕生了。2014年,**國家沖浪隊創立,開始在錢塘江口開展集訓。
從觀潮到“弄潮”,錢塘潮的人文精神價值在不斷延續。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0647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