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釣魚(紹興**花雕酒)
前沿拓展:
紹興釣魚
1、瓜渚湖
瓜渚湖位于柯橋**輕紡城東北,為紹興平原第三大湖,水面面積1.5平方公里,環境優美,常見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白條、黑魚、鳊魚、鳙魚等等,是紹興免費垂釣的好去處,夜釣的人也不在少數。這里公園、祠堂等景點眾多,每天都是人潮涌動,建議釣完魚可以游覽一番附近景點。
2、東白湖
東白湖,原名陳蔡水庫,位于紹興市諸暨市東南約25公里處的東白湖鎮,這里四周密林覆蓋,生態條件優良,釣場可釣魚種包括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青魚、鳊魚、鳙魚等等,魚容易上鉤,魚質鮮美,但是路不太好走!
3、沃洲湖
沃洲湖位于位于浙江新昌縣城東南12公里處,集防洪、灌溉、發電、水產養殖和旅游于一體,是國家水利風景區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有一個長詔水庫,是紹興免費釣魚的地方,可釣魚種有鯉魚、草魚、鯽魚、青魚、白條、石斑魚、黑魚、鯰魚、羅漢魚等等。
4、皂李湖
皂李湖位于上虞市梁湖鎮東南方,是上虞市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積約有1500畝,這里三面環山,湖光山色,別有韻味,釣場可釣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青魚、白條、黑魚、鯰魚、鳊魚、鳙魚等等,是紹興免費野釣的好去處。
5、白塔湖濕地公園外圍
白塔湖濕地位于浙江省諸暨市的北部,是諸暨市最大的湖畈和生態濕地,素有“諸暨白塔湖,浙中小洞庭”之美稱。白塔湖濕地公園為河網平原,有78個島嶼,形態各異,湖內河網交錯,自然曲折,呈現“湖中有田、田中有湖、人湖共居”景象,水陸相通。釣場可釣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青魚、白條、鳊魚、鳙魚等等。
6、巧英水庫
巧英水庫位于新昌縣巧英鄉溪竹村,屬曹娥江支流黃澤江上游,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是紹興野釣最佳的地方之一。因水庫是附近村民生活用水的水源,所以水質良好,魚質優良,釣場可釣魚種有鯉魚、草魚、鯽魚、青魚、白鰱、花鰱、鳙魚、本地魚 白鰱等等,部分水域養殖大頭魚。
7、南山水庫
南山水庫位于曹娥江支流長樂江上游南山江上,壩址在嵊州市長樂鎮砩前村,庫區周圍自然風景優美,當地人稱之為南山湖,是紹興野釣愛好者的常去釣點,主要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等等。
8、碧波莊園邊河道
碧波莊園邊河道位于紹興市紹興縣柯橋湖東路柯橋萬達廣場前面的運河河段,河道邊的橋上有很多釣位,兩側都可以垂釣,沿河大約300米的長度范圍都可以施釣,這里風景迷人,水質優良,可釣魚類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白條、鳊魚等等,溫馨提示,岸邊有人放籠子,所以不要釣的太近。
9、門溪水庫
門溪水庫位于新昌縣回山鎮合石坑村西南一公里處,源自澄潭江上游支流門溪江,屬中型水庫,長14公里,總庫容量2131萬立方米,壩高49.8米,壩頂弧長144米,頂寬3米,底寬10米,是紹興免費釣魚場所,可釣魚種有鯉魚、草魚、鯽魚、鰱魚 白條等等。
10、湯浦水庫
湯浦水庫,又稱小舜江水庫,風景秀麗,水質純凈,是紹興垂釣的好去處。這里魚類品種豐富,魚質鮮美,由于水庫面積較大,魚密度小,所以不太容易釣到魚。建議,想要去釣魚的小伙伴們,一定要選用濃腥、濃香的誘餌,才能吸引魚過來,釣線應該選用上等優質釣線,因為野生魚力氣比較大、吃餌猛,如果線的質量不好很容易造成切線跑魚。
本文首發今日,罕見老照片工作室:楊瑩
提到紹興,你首先會想到什么?是烏篷船上飲一壺黃酒唱著悠悠小曲兒,還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三味書屋?
“紹興”之名源于宋朝。北宋時期,女真政權攻下了當時的首都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危難之際,宋高宗趙構即位,建立了南宋。公元1131年,為了躲避戰亂,宋高宗從海上逃至會稽(紹興原名),將會稽作為南宋的臨時都城,并借“紹祚中興”之意,將會稽更名為“紹興”,紹,繼也;祚,皇位,賜福、保佑;中興,中途興旺,即希望能夠勵精圖治,匡興宋室,紹興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翻開今天的課本,便會發現紹興歷史上閃耀著的諸多歷史名人。這里誕生了棄醫從文拯救國人思想的文學巨匠魯迅,有改革北大、開“學術”與“自由”之風的偉大教育家蔡元培,有投身革命視**如歸的辛亥女杰秋瑾……一個個名字在歷史的長河中燦若星辰。
本期老照片將從老紹興的建筑景觀和社會生活說起,感受時代的變遷。
建筑景觀
1900年由紹興鄉紳徐樹蘭創辦的古越藏書樓,是國內第一家公共圖書館。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步演變成為紹興圖書館,如今僅為文物保護單位,樓內已無藏書。
1914年建立的西洋格局的紹興福康醫院(又名高氏醫院),后改名為紹興第二醫院,如今依然保有舊貌。
1917年的古柯亭景觀,柯亭臨河而建,悠長的石板纖道從波光潾潾的河間穿過,蜿蜒的伸向不見盡頭的遠方。
民國初期的都泗門正門景色,門前便是停靠著船只的水路。
二十年代紹興柯橋邊的早期水巷,小橋流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之景。
解放前的稽山醬園,照片中稍遠處是魯迅故居。
大善禪寺舊景,五六十年代時猶如紹興之上海大世界第二,里面各種吃喝玩樂都有,是小孩子的理想樂園。
五十年代人們在紹興魯迅紀念館門前的合影,照片中的匾額是紀念館的第一塊匾額。
六十年代的魯迅紀念館,門口道路由舊石板鋪就,還有竹林相映,簡樸中透露著文人氣質。
1973年對外開放的紹興魯迅紀念館,富有江南民居深宅大院氣息,符合魯迅舊時的家境。
七十年代的解放路魯迅路大云橋口。
七十年代的城北橋輪船碼頭,是當時的紹興人赴東浦綢廠工作的必經之路。
舊時的西郭迎恩橋(菜市橋)近景,江南水鄉的風韻立顯。
七十年代從西郭吊橋遠眺迎恩橋和水街,依水而建的老宅仿佛水墨畫中的景色。
七十年代的東街口,雨水夾著雪花在空中紛揚,人們行色匆匆。
改革開放時期的東街口小商品市場,是人們購物的重要場所。
七十年代的紹興城北橋汽車站,那時汽車還很少見。
七十年代的魯迅路河沿的簡易石板橋,十分狹窄。
七十年代的東咸歡河沿,一河一路,是老紹興的常態。咸歡河沿,以塔子橋為界,橋東是東咸歡河沿,橋西是西咸歡河沿。
東咸歡河沿中魯迅筆下的當鋪一一恒濟當舊址。
七、八十年代的西郭老吊橋。
1980年前后今勝利路的街景,兩邊舊房屋鱗次櫛比,如今已悉數拆除。
八十年代的都泗門橋,橋洞所見是郁郁蔥蔥的田野地頭。
當年家喻戶曉的紹興百貨大樓,創辦于1972年,是當時紹興最大的百貨商場。
八十年代的解放路舊景,當時紹興已經有了第一輛公共汽車。
八十年代的三味書屋,還能想起《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嗎?
紹興第二百貨,是紹興百貨大樓建成開業前很受歡迎的大商場。
1985年建成的柯橋輕紡產品市場,是輕紡城的雛形。
1988年已經變成全國農村最大的室內輕紡市場。
匯源鐘表大樓,位于解放北路路東,近勝利路路口。
軒亭口的秋瑾烈士紀念碑,后面是國營的勤學文具店。
九十年代的解放路東街口廣場,已經頗具規模。
社會生活
二十年代的紹興稽山中學,此校門一直用到八十年代。
民國時期的紹興中學,由原古越藏書樓主人徐樹蘭先生于光緒年間創辦,是仿天津中西學堂規制建的中西學堂。
七十年代位于大云橋南的解放路東的國營紅旗食品商店,賣糖果、糕餅一類食品。
舊時的長橋頭,是當時城外鄉下進城的船埠頭,城北昌安門和城東都泗門兩條水路的船只深入紹興城內,方便居民購物辦事,現已絕跡。
1981年的新河弄市場,為了方便市民買菜,道路兩邊形成了農貿市場,盛極一時。
改革開放初期的自由市場,是打破計劃經濟、自產自銷的開始,市場開始變得活躍起來。
供銷社送貨下鄉的場面,百姓一哄而上搶購水壺、鍋碗瓢盆等日用品。
1976年冬環山路交際處段的雪景,積雪很厚很深,今天南方很少再見到這樣的大雪了。
1976年府山之顛望海亭的雪景,頗具古色古香。
昔日東街的老郵政局,隨著書信被電話、手機代替、郵包包裹被快遞物流占領,郵政局的功能逐漸喪失,最后關門。
昔日小江橋河沿,是鄉下農民進城的船埠頭,各地埠船早上進城,歇滿岸邊,午時大部分埠船起篙搖櫓回鄉,日復一日。
七、八十年代的香橋河沿民居,清澈的河水倒映著房屋。
七十年代的北海橋直街,街邊還有冷飲和快餐炒菜店。
七十年代大云橋南、解放路東的光裕堂藥店,是當時少有的中西藥店之一。
七十年代的新市場露天茶攤,午后花幾分或角把錢泡一壺茶談古頌今,五花八門,奇聞怪談,無所不忌,是當時的市井生活小景。
七十年代的安昌街市,圖中安昌食品站的牌匾清晰可見。
票證時代的紹興肉食品票,那時生活所需必須憑各種票**購買,去外地還得換取全國糧票,否則寸步難行。
七十年代的紹興斗門,兩個少年在踏道邊釣魚捉蝦,那時河水清澈,魚蝦肉眼可見,經常有孩子在岸邊一呆就是大半個時辰。
八十年代文藝宣傳員在烏篷船上沿河宣傳計劃生育。
七十年代的東浦一景,東浦是紹興老酒發源地,有“紹興老酒出東浦”之名。
八十年代紹興鑒湖邊的村落,農家搖著櫓槳在夕陽映照下歸來,頗有漁舟唱晚之意境。
……
時光不會倒流
老照片里的記憶已是遙遠的過去
讓我們在飛速前進的時代里停下腳步
在老照片中感受歷史的變遷和場景的轉換
對抗日漸淡化的記憶
重溫昔日的點點滴滴
本文配圖全部來源于網絡,部分照片作者與來源不詳,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文字嚴禁洗稿及未經授權轉載。
拓展知識:
紹興釣魚
湖塘休閑垂釣中心 萬龍集團附近
甘溪垂釣 永信水庫附近
白馬湖大酒店野生** 春暉中學那邊吧…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05476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