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資企業 在**公司
前沿拓展:
內資企業 在**公司
咨詢**律師、專家。
財聯社(北京,記者陳靖)訊,2020年已落下帷幕,券商投行業務“大年”已是不爭的事實。與此同時,港股市場也是一番“好光景”,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新制度帶動內地企業赴港IPO以來,在港中資券商也完美收獲投行的“高光時刻”。
瑞恩資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2019-2020年)中,**新上市公司 337 家,其中主板上市 314 家(包括:282 家IPO上市、4 家介紹上市、28家GEM轉主板)、GEM上市 23 家。
投行參與來看,共 37 家中資券商參與保薦了191家新上市公司(IPO上市177家、介紹上市3家、轉主板11家)的保薦工作,占比高達58.0%。從保薦上市公司數量來看,2019-2020年間,中金公司共保薦新上市公司31家,遙遙領先。中信里昂、海通國際則排在第二、第三位。
事實上,繼2018年11月阿里巴巴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后,另外兩家互聯網巨頭——京東、網易也加快了回國的進程。資深投行人士何南野告訴記者,“美國強化監管背景下,存量中概股回歸港股,甚至回歸A股是大勢所趨。近期我們看到,京東、網易等大型企業都紛紛開始籌劃港股上市,以規避市場風險。”
財信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伍超明則告訴記者,中概股回歸首先利好中資頭部券商。
中資券商參與度最高,占全部企業保薦業務近六成
受港交所推出近25年以來最重大的上市機制改革等因素推動,內地企業出現赴港“上市潮”。擴容的港股IPO市場也進一步引爆內資券商保薦行情,內資券商作為熟知企業端和市場端的中介作用大幅展現,完美收獲了**市場投行“高光時刻”。
瑞恩資本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兩年(2019-2020年)中,**新上市公司 337 家。其中,共 37 家中資券商參與保薦了191家新上市公司的保薦工作,占比高達58%。
從保薦上市公司數量來看,2019-2020年間,中金公司共保薦新上市公司31家,占過去兩年**市場份額的9.2%,排在第一。
中信里昂、海通國際,分別以23家、19家,排在第二、第三位,市場份額均超過5%。
其后依次為:農銀國際(16家)、建銀國際(14家)、華泰國際(12家)、國泰君安(12家)、招銀國際(11家)。
從募資金額來看,2019-2020年保薦項目IPO募資金額最多的券商是中金公司,29家IPO共募資2405.16億,占過去兩年**IPO募資總額的33.95%。
募資占比超過10%的中資券商還有中信里昂、海通國際、建銀國際,占比分別為20.33%、15.19%和10.19%。
其后依次為:農銀國際(9.80%)、華泰國際(6.64%)、招銀國際(4.50%)、國泰君安(0.91%)。
這8家中資券商中,除了國泰君安外,其他7家券商所保薦的新上市公司中,大多數新上市公司的IPO募資超過10億。
其中,中金公司保薦的IPO公司中,募資超過10億的新上市公司占了將近九成。此外,券商保薦募資超過10億的IPO項目占比超過80%的還有建銀國際、華泰國際、農銀國際,占比分別為85.7%、83.3%、82.6%和81.3%。其后依次為:招銀國際(72.7%)、海通國際(61.1%)、國泰君安(8.3%)。
在超額認購方面,**IPO新股一般會分為國際配售、公開發售兩部分,一般情況下,國際配售90%,公開發售10%,給所有投資者去認購。
在**公開發售的新股,多數會出現超額認購,也有一些新股會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當新股超額認購倍數達到一定的倍數,就會相應地從國際配售中回撥部分供公開發售。
就首日表現來看,中信里昂、招銀國際所保薦的項目中,首日出現上漲的新上市公司占比分別為65.2%、63.6%;就累計表現來看,中信里昂、農銀國際、海通國際所保薦的項目中,上市以來錄得累計上漲的新上市公司占比分別為87.0%、75.0%、73.7%。
物業管理行業,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農銀國際(6家)、海通國際(5家)、華泰國際(5家)。地產行業,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農銀國際(5家)、建銀國際(4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18A章),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中金公司(5家)、中信里昂(3家)、華泰國際(3家)。醫療保健行業(包括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中金公司(8家)、中信里昂(7家)。信息科技行業,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中金公司(6家)。金融行業,保薦數量較多的券商是中金公司(5家)。
當前除海外投行外,越來越多具備資源實力的中資頭部券商以及重點聚焦美港股的互聯網券商瞄準其中機會。同時,在各家券商摩拳擦掌布局中概股回歸業務、積極淘金的過程中,還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業內人士認為,伴隨著后續更多中概股回歸,頭部券商在業務獲取上比拼將越發白熱化,考驗資源實力與專業能力,需要對中概股回歸個股所處行業有深入的了解,并以此確定合理的發行價,實現成功發行,而對于互聯網券商而言,產品體驗和服務的專業性也將成為后續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中概股加速回國,繼續利好中資券商
伴隨著中概股回歸潮涌動,無疑將為券商等中介機構帶來一波時代紅利。中概股回國上市與投資交易,背后離不開券商提供的各類服務,其中券商主要參與的便是保薦承銷、經紀交易等環節。
申萬宏源研報認為,當前中概股回歸主要有雙重上市、第二上市和私有化退市后再上市三種方式。
私有化后回歸A股主板或港股,代表案例為三六零。保留紅籌架構回歸A股科創板,此條路徑允許企業在保留紅籌架構的情況下回科創板上市,但在市值、所屬行業、行業地位等方面均有所要求。代表案例為中芯國際。
以第二上市或雙重上市方式回歸**市場:若公司選擇赴港第二上市,則港交所和海外原交易所掛牌相同類型的股票,之間通過存托憑證可以實現股份的跨市場互通。
此種方式對市值、凈利潤、海外上市時間等有具體的要求,代表案例為阿里巴巴;若公司選擇赴港雙重上市,則港交所和海外原交易所均被視為第一上市地進行監管,且股份之間無法互通,代表案例為百濟神州。
有券商投行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中概股回歸將是2020年下半年以及未來兩三年投行的重頭戲”,具備項目資源優勢和承接實力的外資券商和中資頭部券商有望奪得中概股項目的資格,部分互聯網券商也能借特色業務優勢分享市場盛宴。
何南野表示,從目前中概股回歸情況看來,主要是選擇回歸港股市場,而不是A股市場。同時,目前中概股回歸主要集中為一些大型的企業,因此,對頭部大型券商有較強的服務需求,而中小型券商難以分一杯羹。因為中概股回歸,涉及到境內境外等多市場服務,**作起來相對較為復雜,這并非是中小型券商的優勢。
他進一步表示,“中概股回歸,對頭部券商而言,是新增的業務機遇,將是科創板、再融資之后的另一塊重要業務,一是直接帶來較大的保薦承銷收入,二是后續的股權質押、再融資、并購重組等業務都將富有合作機會,本質上是體現為后續一攬子的資本運作服務。”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90947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