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摘要]
前沿拓展:
中外合資企業 子公司
屬于**法人,內資企業,需要母公司董事會決議,還要有子公司董事會決議,稅收優惠依據當地**規定,一般是沒有的。
財聯社6月24日訊(記者 徐川) 工商銀行今日公告稱,銀**已批準高盛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高盛工銀理財”)開業。此前,高盛工銀理財于2021年5月獲批籌建。股權結構顯示,中方股東工銀理財、外方股東高盛資管的出資比例分別為49%、51%。
至此,共有4家中外合資銀行理財公司獲批開業,公司注冊地均落戶上海,注冊資本也均為10億元**幣,其余3家是匯華理財、貝萊德建信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
工商銀行表示,高盛工銀理財開業后將主要從事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發行與投資管理、理財顧問咨詢服務等資產管理相關業務,在充分發揮雙方股東現有優勢的同時,進一步在客戶資源、產品服務、投資管理等方面進行資源互補,形成差異化布局。
高盛方面亦稱,目前高盛工銀理財開業前期準備已經就緒,正式展業后將在**市場開發并推出一系列綜合理財產品,包括但不限于量化投資策略、跨境理財產品以及另類創新解決方案。
整體來看,目前國內已有29家理財公司獲批籌建,其中,27家已獲批開業,渤銀理財、恒豐理財兩家股份行理財公司暫時仍未獲批開業,獲批籌建日期為2021年4月與6與。
2022年銀行理財公司的開業節奏明顯加快,高盛工銀理財已是年內第5家獲批開業的銀行理財公司,此前分別是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相比之下,2021全年僅有貝萊德建信理財、廣銀理財兩家迎來開業。
另值得一提的是,外資機構正逐步進入我國理財市場。《**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1年)》指出,隨著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加速推進,廣闊的市場空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外資金融機構進入我國理財市場,通過設立合資公司等方式開展理財業務。
有銀行業人士認為,積極引入外進入理財市場,有助于借鑒國際資管行業先進成熟的投資理念、經營策略、激勵機制和合規風控體系,發揮中外資管機構各自優勢,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激發市場競爭活力,更好地滿足我國居民的多元化財富管理需求。
目前,中行、建行、交行、工行四大國有銀行均已推進落實合資銀行理財公司的建設與運營。今年3月,農行副行長林立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農行總行已授權農銀理財與相關的外資機構就設立合資理財公司的事宜開展磋商,目前談判進展比較順利。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表示,中外聯姻后的合資理財公司受益于外資股東在全球市場扎實的投資經驗和經營基礎,可為國內資產管理市場帶來先進的投資文化、市場機制、多元產品及風控理念,既有助于完善資管領域的行業生態,亦可以為投資者帶來更為豐富多元的產品和服務,未來有望在跨境投資、權益投資、衍生品投資、量化投資、AI投資等領域看到合資理財公司的身影。
“差異化發展將是合資理財公司的生命線。合資理財公司不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老路,新設機構的創新意義才能體現出來。”展望合資理財公司的發展前景,周毅欽進一步稱,相較于大行的全資理財子公司,合資理財公司一方面在中短期內尚無可對標的規模指標考核壓力;另一方面,由于注冊資本較為有限,且其凈資本管理仍參考銀行理財公司,那么總規模上限基本在2000億至3000億元左右,相當于一家大中型公募基金。在此情況下,合資理財公司可“輕裝上陣”,利用自身所長打造“精品店”。
本文源自財聯社記者 徐川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db:作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90646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