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歐元是多少**幣(3320歐元是多少**幣)
前沿拓展:
導讀:雷諾與吉利加深合作關系,是面對汽車產業變革、國際局勢變化、聯盟關系裂痕、財務狀況承壓的必然選擇之一。而吉利蟄伏四年后再度認購海外車企,同樣有著自己的考量。
(文/潘昱辰 編輯/周遠方)繼瑞典沃爾沃、馬來西亞寶騰,以及德國梅賽德斯-奔馳之后,以大手筆海外收購著稱的**吉利汽車,又將目光投向了亞歐大陸的另一端。
據路透社報道,兩位接近法國雷諾汽車的消息人士透露,吉利汽車控股公司和一家石油集團正在談判入股雷諾的內燃機部門。在完成交易后,雷諾、吉利和石油集團所持股份比例將變為40:40:20。
圖片來源:視覺**
而雷諾方面逐步剝離內燃機業務,意在專注于汽車電氣化轉型。消息人士透露,雷諾將于今年秋天公布計劃,把電氣化部門定名為“Ampère”,雇用約1萬名員工;新的新能源汽車則在2023年下半年上市。
但消息人士也表示,該計劃尚未最終敲定。而作為雷諾的聯盟伙伴,日本日產汽車并無入股的打算。盡管雷諾主動建議其參與交易。消息人士指出,這進一步表明雷諾-日產聯盟在戰略上依然存在分歧。
觀察者網就此聯系吉利和雷諾方面相關人士,雙方均表示不予置評。但吉利與雷諾此前建立合作關系的日趨緊密,卻已是不爭事實。
2021年7月,即有外媒報道雷諾欲借助吉利與沃爾沃合作的CMA架構生產燃油車。同年8月,吉利與雷諾簽署諒解備忘錄,建立創新型合作伙伴關系,在混合動力領域共享資源和技術,并以**和韓國為重點市場開展合作。
今年1月,吉利與雷諾正式簽訂框架協議,雙方計劃在韓國市場推出燃油和混動車型,將于2024年左右投產;5月,雙方進一步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吉利以13.76億元認購雷諾韓國34.02%的股份。
雷諾的困境
業內人士認為,雷諾與吉利加深合作關系,是面對汽車產業變革、國際局勢變化、聯盟關系裂痕、財務狀況承壓的必然選擇之一。
2018年11月,時任雷諾CEO卡洛斯·戈恩被日本東京檢方逮捕,隨后于2019年末出逃黎巴嫩,致使原本根基不穩的雷諾-日產聯盟面臨分裂風險。在這場風波的影響下,雷諾的業績急劇下降,加之****爆發,雷諾直到2021年方才扭虧為盈。
今年2月以來,國際地緣局勢讓雷諾原本不善的經營狀況再度雪上加霜。隨著俄烏沖突爆發,來自西方的**使大量汽車企業退出**,雷諾不得不以1盧布的價格,轉讓其持有的**車企AvtoVAZ股份的68%。而**曾是雷諾最大的海外市場,雷諾在俄占據30%的市場份額,同樣是俄第一大車企,當地年利潤占到集團利潤的10%。
雷諾位于**莫斯科的汽車工廠 圖片來源:視覺**
根據雷諾公布的財報,今年上半年集團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1.9%,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3.6萬輛;營收為211億歐元,凈虧損達16.66億歐元。
在嚴峻的形式下,雷諾開始將降本增效作為改善財務狀況的主要方針。2021年1月,雷諾CEO盧卡·德·梅奧曾發布“Renaulution”戰略。該規劃共分三個階段同時啟動:2021-2023年,重點關注利潤率和現金增值能力;2021-2025年,持續更新并豐富產品矩陣,提升盈利能力;2025年后,將商業模式轉向科技、能源和出行領域。
根據規劃,到2023年,雷諾營業利潤率將達到3%以上,累計汽車經營性自由現金流約30億歐元,并將研發和資本性支出降低到收入的8%左右。到2025年,集團經營性利潤率至少達到5%,累計汽車經營性自由現金流約60億歐元;2050年前,于歐洲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新戰略下,雷諾車型平臺將從6個減少為3個,動力總成由8個系列減少為4個;產能從2019年的400萬臺降至2025年的310萬臺;雷諾計劃到2025年推出24款產品,其中至少包括10款純電動車。
今年5月,就在吉利收購雷諾韓國股份的同時,雷諾集團計劃關閉位于法國本土的四座工廠,停產旗下5款車型,減少20億歐元(約合**幣155億元)固定成本,被視為“Renaulution”戰略的最新實施方案。
雷諾CEO盧卡·德·梅奧 圖片來源:視覺**
不過,在**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新能源車市場,雷諾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業績改善機會。2020年4月,因長期經營不善、銷量慘淡,雷諾將在華合資公司東風雷諾的股份盡數轉讓中方,僅保留電動車和商用車業務;2021年9月,隨著華晨汽車陷入破產危機,雷諾與華晨方面就終止合作進行談判,商用車業務也隨之淡出。
目前,雷諾在華的存在感,僅剩與東風合資的易捷特和與江鈴合資的江鈴新能源。但易捷特主要生產**代步車,且主要面向出口市場;雷諾江鈴除了一款名為“羿”的電動轎車外,也在市場影響甚微,顯然無助于雷諾在華卷土重來。
吉利的突破
相較之下,吉利在**汽車市場的地位以及海外影響力,遠非雷諾此前的合資品牌可比。
早在2010年,吉利豪擲18億美元全資收購沃爾沃轎車業務;2017年,吉利收購馬來西亞國民品牌寶騰及跑車品牌路特斯;2018年2月,吉利收購戴姆勒9.69%股份,成為當時戴姆勒的頭號股東。
據統計,自沃爾沃始,吉利在海外入股并購總計投入超過700億元,而吉利的一系列“買買買”行為,并非賠錢賺吆喝。憑借與沃爾沃的合作,吉利收獲了瑞典豪華品牌的技術背書,基于CMA架構推出一系列暢銷新車,并長期穩坐自主品牌銷量頭把交易。
另一方面,不少海外車企在與吉利的合作中也獲益良多。在被吉利收購后,沃爾沃不僅保持了相對**,更收獲了**這個規模巨大的豪華汽車市場,連續7年維持銷量正增長;奔馳也在吉利平臺的協助下,讓**art完成電氣化轉型。此外,去年年末亦有媒體曝料稱,奔馳新款A級也將換裝來自吉利的混動系統。
由吉利生產的電動車**art#1 圖片來源:視覺**
有了以上案例,雷諾選擇吉利作為在亞洲的新伙伴,也就顯得水到渠成。
不過于競爭極其激烈的**市場,曾經的自主汽車龍頭正面臨眾多新興勢力的挑戰,遠未到高枕無憂之時。
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為完成電氣化轉型,**傳統燃油車企普遍以混動作為中間路線,實現對燃油車型的替代,吉利也不例外。2021年11月,吉利發布雷神混動技術,其后先后推出帝豪L等混動車型。
不過相較自2008年起布局混動的比亞迪,吉利在技術儲備和產品推進方面并不占優。今年1-7月,已經完全停售燃油車的比亞迪累計銷量超過80萬輛,反超吉利暫居榜首。至于剛剛推出的雷神混動系列的產品力,則仍需時間和市場來證明。
因而在國內直面各路競品的同時,吉利也不忘在海外開辟“第二戰場”,在蟄伏四年后,再度重啟對海外車企的認購。
吉利領克亮相德國 圖片來源:視覺**
盡管吉利與雷諾雙方此前在公告中指出,雙方的合作及“Renaulution”戰略將在**和韓國落地,**市場也將推出雷諾品牌的混動車型。但雙方的規劃首站已經確定為雷諾韓國,首批新車將出自雷諾釜山工廠的生產線。
雷諾韓國原為三星集團旗下的汽車公司,但因經營不善,早在2000年便被雷諾5.12億美元購得70%股權,并在釜山建立了年產能30萬輛的整車工廠。
不過,韓國汽車市場本身規模較小。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汽車產量為346萬輛,同比減少1.3%。并且,韓國市場相對封閉,本土品牌現代起亞居于壟斷地位,外部品牌難以打入。因而雷諾韓國生產的汽車更多用于出口,作為打開東亞市場的橋頭堡。據此前韓國媒體報道,今年4月雷諾韓國生產的2萬輛新車中,僅有十分之一進入本土市場。
有分析人士認為,吉利借雷諾進入韓國,主要目的并非與本土競品硬拼。事實上,此前吉利在認購雷諾韓國股權的公告中也提及,憑借韓國與其他國際市場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以及發展成熟的汽車行業,韓國已成為全球市場的戰略基地。通過認購協議,吉利可與雷諾韓國合作,運用現有技術和研發實力在韓國占有一席之地,并推動產品國際化及鞏固全球市場地位。
路透社等媒體分析認為,吉利提及的“與其他國際市場簽訂的自由貿易協議”,主要是指韓美自由貿易協定。通過雷諾韓國這一跳板,吉利有望沖破中美貿易間因局勢造成的限制,將產品出口至美國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除吉利將目光投向韓國市場外,比亞迪也于7月宣布進入日本市場。日韓作為**車企昔日的主要的學習效仿對象,如今又成為**頭部品牌新能源車尋求突破的區域市場。這一變化,無論對**汽車的出海格局,還是對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變革,都有望產生深遠影響。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905469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