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專項附加扣除(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有幾項)
前沿拓展:
個人專項附加扣除
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
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居民個人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繳納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方法是累計預扣預繳法,由扣繳義務人(任職單位)按月扣繳申報,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
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1
要享受這6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大家怎么來申報呢?國家**有關負責人24日表示,納稅人只需三步,即對條件,就是我們上面說的看看你是否滿足條件,然后是報信息和留資料。具體怎么**作呢?一起來看看。
值得期待的好消息是,除了填寫紙質信息表,2019年1月1日起,納稅人可以通過“個人所得稅”手機App和各省電子稅務局網站申報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手續將大大簡化!只要完成“個人所得稅”App實名注冊后,可以按照如下步驟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第一步:首頁選擇“我要申報專項附加扣除”;
第二步:進入你選擇的項目,填寫或確認基本信息;
第三步:填寫專項扣除信息,與配偶的分配比例等;
第四步:填寫其他信息,比如,扣除方式等。
目前,“個人所得稅”手機App已經可以在主流應用商店下載,注冊功能已開放。
除了手機App,我們也可以通過網頁端辦理。在登錄當地電子稅務局網站,完成實名注冊后,可以按照如下步驟填報專項附加扣除信息:
第一步:選擇“專項附加扣除”點擊立即申報;
第二步:選擇您要申報的項目,比如“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點擊立即申請;
第三步:錄入基本信息,例如,手機號、電子郵箱、聯系地址;
第四步:錄入子女的教育信息;
第五步:錄入分配方式,全部由本人扣除,或者夫妻平分扣除;
第六步:選擇扣除方式,可以選擇通過扣繳義務人扣除,或者選擇綜合所得年度自行申報。
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2
首先是2018年10月1日起實施的,個人所得稅免征收額從3500元上調至5000元。除了提高個稅起征點,還有一大亮點就是貼近民生的“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這是從今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一些必要的生活開支如子女教育、贍養老人、住房、大病醫療等也能抵扣個稅了。經緯君梳理了以下六項的扣除標準以及具體填報內容:
1、子女教育,扣除標準為每子女每月1000元。填寫信息包括子女受教育信息,含受教育階段、受教育時間段等;子女、配偶身份證件號碼。
2、繼續教育,扣除標準為每月400元或3600元/年學歷(學位)。繼續教育信息包括,教育階段、入學時間、畢業時間;職業資格繼續教育信息包括:教育類型、證書取得時間、證書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機關。
3、大病醫療,如果想要享受這項專項附加扣除,必須是納稅人扣除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累計超過15000元的部分,并由納稅人在辦理年度匯算清繳時,在80000元限額內據實扣除。填寫時需提供患者信息和醫療信息。其中,患者信息包括本人及配偶、未成年子女發生的大病醫療費用支出可限額內據實扣除;醫療信息包括個人負擔金額、醫藥費用金額等。
4、住房貸款利息,扣除標準為每月1000元,扣除期限最長可達20年。填寫信息包括產權證明和貸款合同。其中,產權證明包含產權證、不動產登記證、商品房買賣合同和預售合同;貸款合同,按照貸款合同內容據實填寫。
5、住房租金,扣除標準為800-1500元不等。填寫信息包括住房租賃信息和工作城市信息。其中,住房租賃信息包括,獲取合同編號,租賃房屋坐落地址,租賃方信息。
6、贍養老人,扣除標準為最高每月2000元。填寫信息包括被贍養人信息和共同贍養人信息。被贍養人信息包括身份證件信息、出生日期,被贍養人需要年滿60(含)周歲;共同贍養人信息包括身份證件信息、出生日期,如果是獨生子女不需要填寫。
六項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怎么**作3
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父母可以選擇由其中一方按照扣除標準的100%扣除,也可以選擇由雙方分別按照扣除標準的50%扣除,具體扣除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不能變更。這就是說,如果家里有兩個孩子上學的話,全家可以每月扣除2000元,這2000元可以由爸爸扣除,也可以由媽媽扣除,還可以爸爸和媽媽各扣除1000元。這里就有籌劃的空間了。在選擇時,應該選擇工資高的一方、或有稿酬、勞務報酬的一方來扣除。因此低工資的`一方,可能在扣除上面的基本費用和專項扣除后,就不要需要納稅了。這樣由高工資一方來扣除,就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這個優惠,降低整個家庭的稅負。
學歷教育包括:義務教育(小學、初中教育)、高中階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職業、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學??啤⒋髮W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年滿3歲至小學入學前處于學前教育階段的子女,按上述規定執行。計算教育時間的范圍是:學前教育為子女年滿3周歲當月至小學入學前一月;學歷教育為入學的當月至學歷教育結束的當月,其中學籍保留的休學期間和寒暑假期間均包括在內。如果子女是在境外接受教育的,也可以享受這個扣除,父母需要做的是保存境外學校的錄取通知書、留學簽證等證明備查。
這里再舉個例子,假如一個寶寶是2017年3月出生的,那么在2020年3月,爸爸媽媽就可以扣除1000元的教育費用,而不是等到9月份寶寶開始上幼兒園之后。這時填報學校信息時,可以填報“無”,而不要空白不填,申報軟件是可以通過的。
再往后,假如這個孩子一直讀書,從小學、初中、高中、本科、碩士、博士,按照目前正常的學制安排,爸爸媽媽一直到2045年的7月,都可以享受這個子女教育扣除。其中,小學畢業的那年暑假,是包括在小學教育階段的,初中畢業的那年暑假,是包括在初中教育階段的,以此類推。只要學習不中斷,可以一直享受到博士畢業。
從享受的主體看,這里的父母包括生父母、繼父母、養父母和其他擔任未成年人的監護人;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繼子女、養子女。
納稅人享受子女教育專項附加扣除,需要填報的信息有:配偶及子女的姓名、身份證件號碼、子女當前受教育階段及起止時間、子女就讀學校及本人和配偶之間的扣除分配比例等。
3月28日,《國務院關于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外發布。
按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納稅人照護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的相關支出,在計算繳納個稅前按照每名嬰幼兒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具體扣除方式上,既可選擇由夫妻一方按扣除標準的100%扣除,也可選擇由夫妻雙方分別按扣除標準的50%扣除。若監護人不是父母,也可以按這一政策規定扣除。
每名嬰幼兒每月可扣除1000元 怎么扣?
**稅政司、**所得稅司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表示,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相關規定,專項附加扣除可以在申報當月扣除,也可以在以后月份發工資時補充扣除;平時發工資沒有扣除的,或者沒有任職受雇單位的,也可以在次年辦理匯算清繳時補充扣除。
例如,納稅人的子女在2021年10月出生,自2022年1月1日起,納稅人即符合專項附加扣除享受條件。納稅人在今年4月份將嬰幼兒信息提供給任職受雇單位,單位在發放4月份工資時即可為納稅人申報1至4月份累計4000元的專項附加扣除。
同時,納稅人還可通過手機個人所得稅APP填報嬰幼兒子女的姓名、證件類型及號碼以及本人與配偶之間扣除分配比例等信息即可,無需向稅務機關報送證明資料,但需要將子女的出生醫學證明等資料留存備查。
若納稅人暫未取得嬰幼兒的出生醫學證明和居民身份證號,可選擇“其他個人證件”,并在備注中如實填寫相關情況,不影響扣除。后續納稅人取得嬰幼兒的出生醫學證明或居民身份證號的,及時補充更新即可。
如果嬰幼兒名下有**護照、外國護照、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等身份證件信息,也可以作為填報證件。
記者還了解到,專扣填報系統功能將于今天升級。明天起(3月29日),符合條件的納稅人即可通過手機個人所得稅APP填報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專項附加扣除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正在進行的個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匯總的是納稅人2021年的收入和扣除信息,而上述新政策要從2022年起實施,因此,不能將這一專項附加扣除填報到當前進行的個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中。
至此,我國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已達7項,涵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總體看,基本考慮了納稅人不同階段的負擔情況。
專項附加扣除基本覆蓋全生命周期 可緩解子女撫育壓力
據了解,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稅專項附加扣除是優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之一。
早在2021年6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中就提出“研究推動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今年**工作報告也提到,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稅政司、**所得稅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體現了國家對**群眾生育養育的鼓勵和照顧,有利于減輕**群眾撫養子女負擔。該項政策實施后,有3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都將從中受益。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對記者表示,這項政策與2018年的個稅改革形成了良好銜接,反映了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不斷完善,其銜接一方面體現為,專項附加扣除基本覆蓋了老百姓從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經費、繼續教育費用、住房貸款利息、住房租金、大病醫療支出到贍養老人費用的全生命周期,進一步減輕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另一方面,扣除金額的設定依然沿用我國2018年個稅改革中的成功做法,采用定額扣除的方式,既達到減稅目的,又簡便了稅制,使納稅人更為便利地獲得了減稅紅利。同時,在具體扣除金額上也與子女教育支出扣除標準一致。
**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翠玲對記者表示,上述規定標志著減輕家庭生育、養育負擔的相關政策舉措進一步拓展,不僅體現了個稅扣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是生育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的體現,有助于緩解當前子女撫育的壓力,構建家庭友好型稅收政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潘亦純 編輯 白華兵 校對 柳寶慶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829467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