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什么(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什么可以退嗎)
前沿拓展:
應納稅所得額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應納稅所得額是指按照稅法規定確定納稅人在一定期間所獲得的所有應稅收入減除在該納稅期間依法允許減除的各種支出后的余額,是計算企業所得稅稅額的計稅依據。
法律依據:《中華****個人所得稅法》
第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
第三條 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后);(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
“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額”,這一對企業所得稅中的“雙胞胎”名詞,你分得清嗎?今天就讓申稅小微帶你來辨一辨,看看它倆具體有哪些不同吧!
一、含義不同
1、應納稅所得額
《中華****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2、應納所得稅額
《A100000中華****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A 類)》中填報說明:第25行“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第23×24行金額,即:應納所得稅額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后得到的金額。
二、計算方式不同
1、應納稅所得額
在實務**作中,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可以采用直接法和間接法兩種方式:
(1)直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
(2)間接計算法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項目金額
2、應納所得稅額
應納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企業所得稅稅率
現在你能分清哪個是應納稅所得額,哪個是應納所得稅額了嗎?如果還是有點迷糊,那就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張表,用更直觀的方式來看看兩者的不同與聯系吧。
最后,從一個實例中看看實務**作中“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額”是如何計算的吧。
例:假設A企業2020年度收入總額為1250萬元,其中:國家財政補貼10萬元,國債利息收入20萬元。成本支出、期間費用和其他支出合計800萬元,可彌補以前年度虧損20萬元。該企業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不考慮其他因素,則A企業2020年度“應納稅所得額”、“應納所得稅額”分別為多少萬元?
根據例題所給的條件,我們在計算A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運用直接計算法,將A企業年度收入總額1250萬元,減除不征稅收入10萬元、免稅收入20萬元、各項扣除800萬元、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20萬元,得到的余額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應納稅所得額=1250-10-20-800-20=400(萬元)
將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的企業所得稅稅率后得到的金額即為A企業的應納所得稅額:
應納所得稅額=400×25%=100(萬元)
THE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81346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