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大學名單(廣東大學名單排名榜及分數2021)
前沿拓展:
廣東大學名單
廣東211和985大學名單如下:
1、廣東省985高校兩所: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2、廣東省211高校四所:中山大學、華南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
985院校是指**共產**和中華****國務院在世紀之交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做出的重大決策。211院校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于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后正式啟動。實施這些教育工程,是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機制、突出改革、注重質量、加快建設。
今天,廣東省****辦公廳下發《關于印發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實施方案 (2021—2025年)的通知》(下稱《通知》),47所公**高校入選,以進一步聚焦全省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引導高校科學**、特色發展、爭創一流,為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撐。
與上一輪“沖補強”建設相比,不少建設高校紛紛“升艙”,其中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入選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廣東醫科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和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等入選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開放大學增列特色高校提升計劃。
《通知》明確,到2025年全省高等教育分層分類特色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完善,內涵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培育一批大平臺、大項目、大成果,全省高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高,更多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培養更多一流專業人才,高等教育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
新增3所高水平重點建設高校
大學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
早在2015年4月,廣東在全國較早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并推動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省市共建本科高校、特色重點學科建設,推動高等教育跨越發展。第一輪建設結束后,2018年廣東整合系列高等教育建設工程,形成“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特色高校提升計劃”三大建設計劃,推動高校在不同層次爭創一流、特色發展。
今年的“沖補強”建設高校名單中,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13所高校,一起入選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
與上一輪相比,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出現了3張“新面孔”,分別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此前這3所高校都在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這3所建設高校可謂是成績斐然。”有關人士分析,廣外是廣東的“老牌省屬大學”,在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中,獲批建設點數量在全國外貿類院校中排名第一、全國外語類院校中并列第一、廣東省屬高校中位居第一。廣州大學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在各類榜單中進步迅速,廣州醫科大學則在抗擊**中貢獻突出,抓住機遇,推動學校的改革發展。
13所大學入選高水平重點學科建設高校
與高水平重點建設高校比起來,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擴容明顯。
今年的“沖補強”建設高校名單中,汕頭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東海洋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浸會大學**際學院、**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13所高校(研究生院)入選。
與上一輪相比,原來在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的廣東醫科大學,在特色高校提升計劃(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高校)的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均獲得“升艙”,進入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行列。
同時,中外(境外)**法人合作辦學高校的北京師范大學-**浸會大學**際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雙一流”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以及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也同時入選。這也是廣東啟動“沖補強”以來,首次有研究生院入選。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建設高校要以“沖一流”為目標,對標國家“雙一流”建設,聚焦“**特色、世界一流”,著力建設一批原始創新能力強的高峰學科,形成引領高水平基礎研究的戰略科技力量。到2025年,新增1—2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12—15所高水平大學進入全國前列;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學科,新增3—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列。
同時,牽頭建設5—7個國家重大科研平臺,產出一批高水平、原創性、具有高學術價值和重要社會影響、能夠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成果。建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35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360個左右;100個左右專業通過國際權威組織專業認證。持續深化科產教融合,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或未來技術學(研究)院。
8所高校入選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
此次入選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的高校有8所,分別是嶺南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韶關學院、嘉應學院、惠州學院、五邑大學、肇慶學院。
與上一輪相比,減少了4所高校。其中,廣東醫科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升艙”為高水平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廣東藥科大學云浮校區和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均已開學啟用。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粵東西北高校振興計劃建設高校以“補短板”為目標,著力補齊自身和區域高等教育短板,大力提升辦學條件和師資隊伍,打造一批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學科專業。
其中,到2025年,實現地市本科高校(校區)全覆蓋及高質量建設,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高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新增2—3所高校達到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建設要求。建設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90個左右,30個左右專業通過國內或國際權威組織專業認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數占比進一步提高,生師比進一步下降,教師隊伍整體水平進一步提升。
13所高校入選特色高校提升計劃
全省有13所高校入選特色高校提升計劃,與上一輪數量相比,減少1所。
13所高校分別是廣東財經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東藥科大學、星海音樂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廣東金融學院、廣東警官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州航海學院、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開放大學。
此次特色高校提升計劃增列了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開放大學2所高校。而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升艙”為高水平大學建設計劃(重點學科建設高校),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因為轉設緣故,沒再出現在名單中。
但從名單來看,特色高校提升計劃以省屬高校為主,實力不俗。比如,不久前在**的公示中,廣東財經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州美術學院擬新增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廣東金融學院擬新增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廣州體育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是考生追捧的熱門高校,廣州航海學院正在籌建廣州交通大學。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特色高校提升計劃建設高校以“強特色”為目標,著力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學科專業,推進學科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發展緊密互動,打造服務產業特色學科專業群。
到2025年,高校優勢特色更加鮮明,主要辦學指標排名在國內同類院校中顯著提升,服務特色行業、產業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新增1—2所高校達到博士學位授權單位建設要求。打造一批國內一流的特色學科,新增若干學科進入全國前列。新增特色鮮明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7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150個左右;50個左右專業通過國內或國際權威組織專業認證。持續深化科產教融合,新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
延伸閱讀:
“沖補強”的重點建設任務清單
《通知》明確,根據上輪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建設期滿績效考核結果,對建設高校進行動態調整,考核優秀且進步幅度明顯、整體實力提升顯著的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提升為重點建設高校,“補短板”“強特色”高校建設成效突出的,可提升為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此外,將具有較強實力的中外、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高校以及知名高校在粵分校(研究生院)納入“沖補強”計劃,進一步匯聚高等教育優質資源。
同時,根據建設成效對重點建設學科進行動態調整,建設成效不明顯、考核不合格或在各自組團排名末位的重點建設學科,要求限期整改或撤銷建設資格。同時,遴選新增一批符合國家和省重大戰略需求,特別是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人才培養要求的學科納入建設范圍。省教育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財政廳根據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遴選確定新增重點建設學科。
那么,入選“沖補強”高校,有什么重點建設任務呢?
1.優化學科專業布局
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緊密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我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布局建設一批國家急需、有效支撐行業和區域重大需求的學科專業,增強高校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沖一流”高校重點建設一批服務國家需求、原始創新能力強的世界高峰學科專業;“補短板”“強特色”高校重點建設一批在國內具有較強影響力、有效服務區域產業發展的理工類特色學科專業群,以及具有嶺南特色的人文社科類特色學科專業群。
2.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培養一流人才方陣。大力實施一流本科人才培養計劃,深入推進新師范、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調整本科人才培養結構,合理擴大理工類專業占比和理工類學生規模。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和發展,大力開展專業認證,全面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和國內外競爭力。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完善以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科教融合的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和以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產教融合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
3.提升教師隊伍素質能力
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積極弘揚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瞄準前沿領域和關鍵技術,加大“高精尖缺”人才培養引進力度,著力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優化、高端引領,具有充足發展后勁和良好師德師風的高素質人才隊伍。選優配強學科帶頭人,積極組建梯度合理、優勢互補、精干高效的創新團隊。進一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培訓、評價激勵、考核管理、晉升發展、條件保障等政策和制度體系,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完善人才評價工作的方式方法,對從事不同類型、不同領域教學科研工作的人才開展分類評價,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4.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支持高校積極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研項目,聚焦重大科學和戰略技術課題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完善科研創新平臺體系,積極牽頭承擔和深度融入大科學裝置、國家和省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新建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推進新型特色智庫建設。深化科研體制機制特別是科研評價改革,創新科研組織方式,強化高校內部人才、學科、平臺的協同以及高校之間、高校與其他創新機構之間的協同,實現創新要素的深度融合。
5.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推動高校進一步增強服務產業和區域發展的能力,深度參與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強化有組織的科研攻關,組織骨干力量承擔“揭榜掛帥”制項目,加強對廣東急需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高端制造、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種業等重點領域的攻關創新,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支撐科技自立自強。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進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高校結合自身優勢特色有針對性地提出并解決若干產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積極引導教師在鄉村振興、咨政建言、引領優秀網絡文化等方面作出貢獻。
6.推進體制機制改革
全面深化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聚焦制約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重點在人事管理制度、科研創新制度、人才培養模式、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借鑒國際成熟經驗、對標國內先進做法,進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廣度、深度,有效激發高校發展的內生活力。把教書育人作為高校人才評價的核心內容,著力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發揮考核評價導向作用,將研究生招生計劃、科研經費、辦公實驗用房等關鍵資源向作出突出貢獻的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傾斜。
7.加強國際及粵港澳交流合作
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政策優勢,加大力度引進境外學術領軍人才和拔尖青年人才。加強與境外高水平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大力推進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探索開展相互承認特定課程學分的人才聯合培養。支持教師參與國際化培訓項目、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實施優秀青年科研人才國際培養計劃,支持青年教師海外訪學,拓寬教師國際化視野,提高具有境外工作學習經歷的教師占比,進一步提升建設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和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能力。
8.增強匯聚社會資源能力
加快建立多渠道資源匯聚機制,積極爭取社會資源、拓展資金渠道、充實辦學力量,全面增強高校自主“造血”能力。支持高校積極承擔國家和省的重大研發項目,獲取競爭性收入,與企業深入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把創新成果轉化為學校收入。充分發揮校友會、基金會等組織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
【記者】吳少敏 黃錦輝
【作者】 吳少敏;黃錦輝
廣東教育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810463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