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免費云 優惠碼
前沿拓展:
我的免費云 優惠碼
2020年6月3日過期,優惠碼為:MYFREEY-8A47AWN-20200603
作為一名科技數碼編輯,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被別人問道“最近有什么手機值得買的?iPhone 13和iPhone 13 Pro哪個更劃算?”雖說這些問題我早已見怪不怪,但還是會簡單問一下他們為什么想換新手機,得到的**也相當一致“現在的手機內存快爆了,光是照片就差不多占了70%的空間。”

可每當我向他們推薦手機廠商推出的云服務項目時,90%的人都一口回絕,理由是“每個月都要支出十幾塊錢,那我不如直接換臺新手機。”這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難道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所謂的云服務會員真的是個智商稅產品?
云服務,智商稅?
考慮到部分讀者可能從未使用過云服務會員,這里也簡單介紹一下它的作用。云服務就是將存儲資源放到“云端”上供用戶存取的一種新型存儲方案。用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且不受限制的在“云端”上傳或下載數據,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塊“移動硬盤”,與傳統的移動硬盤的區別在于它需要聯網才能正常使用。

看上去似乎很美好,那么實際上它到底劃不劃算呢?我們簡單算一筆賬,以小米12(京東官方售價)為例,8+128G和8+256G的售價差距為300元(大多數安卓也是如此),而小米云服務黃金會員(50G內存)的價格為6元/月。
假設用戶的手機壽命為三年,所需支付的云服務會員價格僅為216元,哪怕是把內存提升到200G,也只需21元/月,看上去確實更優惠。那么為什么我身邊的朋友對它嗤之以鼻呢?我簡單分析出四點。
首先,云服務雖然能夠提供更大的“內存空間”,但它與傳統內存空間之間沒有絕對的相互替代關系,這兩者是可以同時存在的。而且云服務對普通用戶最大的作用只是上傳手機內的相片、視頻以及APP安裝包等數據(部分廠商支持保存聊天記錄),但并不能用來存放APP。

其次,關于云服務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點,大部分云服務是將數據以一個特殊的格式存儲在云端。舉個例子,在云服務的照片備份頁面,你能夠看到系統默認設置為“優化設備存儲空間”,這意味著云服務會自動將一段時間以前的照片自動上傳到云端中,本地只留一個縮略圖的照片,機身存儲自然也變大了些,當用戶需要訪問時才會從云端下載下來,但代價是我們想查看原圖時必須要等待一段時間。

這種方式雖然確確實實降低了相片的占用空間,但大大影響了用戶的體驗。
然后是隱私方面,我也簡單詢問過身邊幾位朋友,他們認為把相片存在云端是一件相當不安全的事情。確實,近些年我們對于數據和隱私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隨著國外巨頭們的處罰案例也變得越來越高,對于個人重要數據敏感性也愈來愈強。保存在云端的數據在傳輸存儲和下載的過程都有泄漏,丟失的風險,如果一些重要核心的數據(比如商業機密數據)或者個人隱私數據(比如熱愛拍照記錄的朋友)一旦出現泄漏,惡意篡改,非法傳播,那后果確實不堪設想。
最后一點,云服務好不好用跟網速直接掛鉤,如果你長期身處在一個網速比較慢的環境下,那么從云服務相冊里找到一張照片再發給朋友的時間至少要比傳統**作慢上好幾倍。
整體而言,云服務更適合那些長期處于網絡環境好,且不在意流量的用戶使用,對于普通用戶來說,云服務最大用處或許只是存點照片和視頻,吸引力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高。
說了這么多缺點,難道云服務會員真就一無是處?當然不是,云服務可以把一些比較重要的資料存在云端,只需要登錄相應的賬號就可以一鍵下載下來,這樣一來就完全不必擔心手機壞了或是丟了資料無法找回的情況。

而且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為其買單,是因為他們僅有一臺手機,未體驗過手機品牌們所打造的生態環境。這里以蘋果為例,用戶在開通了iCloud后,就能在iPhone、iPad、Mac甚至是iWatch上共享其他設備的數據,當用戶用iPhone拍攝了一段視頻后,只用打開Mac就能直接在相冊中找到,根本不需要通過其他的傳輸手段。這種無縫連接的體驗可謂是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此外,云服務還有一個比較吸引我的點,就是可以將自己用不完的云空間共享給朋友、同事或是家人。就以我自己為例,在湊齊6個人開通2T的云空間后,每個月只需要11元就能擁有341G的云空間。
1T內存才是王道?
云服務雖然更大,但只有在你訂購云服務的時候,你才能享受到云服務服務。換言之,512G甚至1T的存儲是物理性**存在的,而云服務卻是暫時的。
以iPhone11為例,3年前購買64GB版本僅為5499元,而256GB版本的售價為6799元,價格相差1300元;3年后,256GB版本的iPhone11同樣也會比64GB版本的二手價格更高,而且購買的儲存空間也不能跟隨手機出售,我們購買的儲存空間并沒有歸屬權只有使用權而已。你總不能說因為自己開通過兩年的iCloud就可以提升二手iPhone的售價,這樣折算下來,大容量版本的iPhone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更具吸引力。
另外,或許有很多用戶不了解,儲存內存越大,使用壽命會更長。因為,閃存芯片都有擦除壽命的問題,閃存完全擦寫一次叫做1次P/E,因此閃存的壽命就以P/E作單位。而不同類型的閃存,寫入壽命也有區別,一般SLC有10萬次寫入壽命,成本較低的MLC,寫入壽命僅有1萬次,而廉價的TLC閃存則更是只有可憐的500-1000次。或許是考慮到成本問題,同一款型號的手機,不同內存版本的讀寫速度和壽命也完全不同。
為此,之前國外有網友專門測試過,128G版本的iPhone寫入速度為42M/s,256G版本寫入速度則達到了341M/s,差距相當明顯。當然你也可以把這當成是廠商鼓勵用戶買大內存版本的一個小手段。
另外我們為什么需要越來越大內存的手機,其實與APP有相當大的關系,幾乎所有人都會用的社交聊天同樣占據了不少空間,以日常生活話題為主的QQ、微信,還有工作中常見的釘釘、飛書等,都會在經年累月的長期使用后積攢下堪稱巨量的數據。它還在換機轉移資料時給不少人帶來了麻煩,大量數據與落后傳輸方式結合,常常一等就是一整天。
資源細節越發豐富的應用、游戲,加上經年累月儲存下來的影像、聊天等資料,最終讓手機存儲需求越發膨脹。誰都不愿意手機還沒有到預期使用時間,就突然遭遇“存儲空間”已滿提示,因此只能在換機時選擇存儲容量足夠大的版本,以期避開風險。正因如此,看似很香的云服務,在國內注定只是小批用戶的狂歡。

回到開頭的問題,云服務真的很實用嗎?對于我來說,云服務是必須開通的一個甜點功能,它能夠幫助我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但像我這種情況的人在整個市場中少之又少。正如前文所說,大部分消費者根本沒有開通甚至是了解過云服務,比起每個月給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機構”送錢,不如在購機時多花幾百甚至幾千搞臺大容量的手機。
因此在我看來,想要讓普通用戶對云服務改觀,必須拓展更多的功能,例如不只是保存相片、視頻、文件,而是能夠真正地把APP內的數據也保存到云端當中去(小米、OPPO在內測中已經支持云備份微信聊天記錄)。最重要的是安全性也要繼續提升,畢竟誰也不想成為下一位“陳老師”。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70144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