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禁令27個月后,華為更換了增長引擎》來源于:由作者:陳宣禾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來源:視覺中國
文/ 覃毅 編輯/ 陳曉平
坐二望一。
8月,雷軍為小米手機喊出了新目標。
在40個月前,說
來源:視覺**
文/ 覃毅 編輯/ 陳曉平
坐二望一。
8月,雷軍為小米手機喊出了新目標。
在40個月前,說著相似口號的是華為的余承東,他2018年4月的原話是:最晚明年(2019年)華為可以做到全球市場第二,成為全球第一也是歷史必然。
企業自信的必然,因為一個更宏觀的“歷史必然”所打斷。
過去27個月,華為遭遇一系列非商業的打擊,步入了困境。新公布的2021年半年報顯示,銷售收入降了約3成,手機業務下跌近半。
“活下來,有質量地活下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如此陳述未來五年的戰略指南。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 來源:官網
27個月沉浮
2019年5月15日開始,27個月,華為歷經四輪**。
突遭**的第一年,華為無法使用美本土技術相關元器件,也無法再使用谷歌GMS服務,業績依然達到高點,全年營收8588億元**幣,凈利潤為627億元**幣。
其中,主打手機的消費者業務收入4673億元,同比增長34%。
那年底,任正非一度樂觀,在內部表示,公司有決心也有能力成為全球第一大手機廠商。
隨即,芯片禁令再下,華為不能直接買,也無法以代工方式獲得芯片,手機出貨量開始急轉直下。
挑戰前所未有,華為在2020年依舊獲得正增長!
全年營收為8914億元**幣,無奈,增速觸及歷史最低點,同比只增長3.8%。高歌猛進的消費者業務,收入4829億元**幣,僅僅同比增長3.3%。
于是,主動籌集資金“備荒”。
去年,華為共發行4次中期票據,期限3年或5年,總規模為90億元,還面向工齡超過5年的員工采取新利潤分紅規則,增發過去個人總收入25%的虛擬股票,以此籌集資金。
今年3月,華為收取5G專利費,單臺手機專利許可費上限為2.5美元,拓展財源。
即便如此,萎縮的手機業務,依然帶來千億級的營收缺口,2021年上半年1357億元的消費者業務,同比下降了46.95%。
好在,華為**業務和企業業務相對較穩。營收大盤上,總收入3204億元,同比下降超過29%,少的1336億,消費者業務占了1200億。
“今年的目標還是活下來,過去兩年,我們的主要時間是應對不斷的**,今年會討論一下如何走,到哪里去,如何活得更好。”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2021年全球分析師大會上這樣說。
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以來,為管控成本,華為大幅減少了營銷費用和中低端品牌的出貨量,一季度營銷費用就同比減少了27.3億。
節流自救,華為凈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9.2%,升至9.8%,推算上半年的凈利潤約314億元。
單從絕對的規模數據講,受**的華為基本盤仍在,還是一家大塊頭的公司!
三大引擎
華為坐擁三大業務引擎,在2020年均已是千億級業務。
今年1-6月,**業務降14%、企業業務增18%、消費者業務降47%。
因**,體量最大的消費者業務尤其疲弱,但是,華為依然有戰略騰挪空間。“我們有信心,**業務和企業業務仍將實現穩健增長。”徐直軍說。
華為以通信設備發家,深厚積淀也在情理之中。
站在通信技術升級5G的節點,其領先的5G技術實力極具想象力。據TrendForce數據,2021年,**和歐洲電信設備供應商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以上,排名第一的就是華為,預計占據3成份額。
截至2020年末,華為**業務已覆蓋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聯合**在煤礦、鋼鐵、港口、制造等20多個行業展開超過3000個5G創新項目實踐。
無奈,業績上沒有獲得與實力相匹配的收入。2019年和2020年分別只增長3.8%、0.2%。上半年則有雙位數跌幅。
禍首還在美國。
“5G投資還在加大,諾基亞,愛立信等都在參與競爭。而華為的海外市場,卻被美國和盟友打壓,有的地區甚至拆了華為的5G設備,連帶維護運營的費用都可能落空。”電子創新網CEO張國斌告訴《21CBR》記者。
現在,拉動增長的關鍵引擎在華為企業業務,主要包括華為云、華為機器視覺、華為數字政務、華為車聯網等板塊。
華為著眼于ICT生態圈的搭建,以華為云服務打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至去年底,市場合作伙伴超過30000家,覆蓋700多個城市及253家世界500強企業。
華為依然在頑強地維持手機業務。
兩周前,姍姍來遲的P50系列發布,由于供應鏈中斷,只能支持4G。
“發布一款只支持4G的手機自然有爭議,有很多人覺得也可以買。”通信科技分析師項立剛向《21CBR》表示,華為需要新機型支撐鴻蒙,不得不做取舍。
截至8月6日,已有65款機型適配華為HarmonyOS 2系統,更新范圍包括了90%以上的華為機型,總裝機量突破了3億臺設備,鴻蒙的升級用戶,已經超過5000萬。
鴻蒙何時能夠漸成生態?第一手機研究院院長孫燕飚非常樂觀:6-12個月。
“這個判斷參考了蘋果IOS生態優勢,以及基于用戶痛點的創新改進。消費電子產品能否引領潮流,出發點還是用戶到底用不用。”孫燕飚告訴向《21CBR》
難能可貴的是,華為堅持投資未來,在研發投入并未吝嗇。
2020年,研發費用達到1418.93億元,收入占比達到15.9%。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萬余族(超過10萬件),且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自救持久戰
最近,華為官網上有條消息,華為聯合山西移動,在山西焦煤馬蘭礦井下,第一次在全國開通了LampSite EE上行超寬帶能力的礦井。
“標志著5G智能煤礦邁入新的上行千兆時代。”文稿中這樣說。早些時候,任正非提出“南泥灣”計劃的聯想,這種沉到礦井下額業務,就是華為生產自救的一個注腳。
最新官網消息顯示,華為工作重心已更多轉向政企服務合作,以云業務為重點,將技術能力不斷向各行各業滲透。
不久前,華為正式發布“云云協同創新計劃”,為初創企業提供2000萬美元資源支持,在HMS(Huawei Mobile Service)生態下,計劃2021全年扶持200家的創業企業。
同時,公司計劃未來3年,投入1億美元支持亞太初創生態,并以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和越南等亞太新興市場為標的,在亞太拓寬華為云的開發者生態。
華為云SPARK創始人峰會新加坡現場
華為企業業務正漸入佳境。
2020年,該業務錄得23%高速增長,2021年上半年,18.18%的同比增速,更加印證了其增長潛力。
“華為未來有幾條道路可以走,一是加大5G行業應用滲透,華為云滲透到各領域,例如醫療影像分析、新藥研發、云上方案開發等;二是加大數據中心建設,適應城市智能數字化轉型。”張國斌分析說。
如火如荼的生產自救,很難短時間抵消手機業務的斷崖式下跌。不過,圍繞卡脖子的芯片,華為沒有閑著,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腳步越走越急。
據梳理,旗下投資公司哈勃,已投資至少25家半導體相關企業,涉及半導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包括IC設計、EDA、封裝測試、設備、材料等,只要持之以恒,他們有望形成合攏之勢。
在2C領域,除了手機,華為的筆記本、可穿戴產品也密集上市。2020年的全球平板出貨量排行榜上,華為以1600萬的出貨量排名第三,市場占有率為9.8%。
這種不懈的努力,不只部分修復了華為的報表,更在為其業績回暖贏得了時間。
“一個算術題目都有各種各樣的解法,”項立剛表示,“華為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可能有些路近一點,有些路遠一點。”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本文原作者為陳宣禾,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宣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226207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