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鐵15號線最新線路圖(上海地鐵15號線最新線路圖及價格)
前沿拓展:
近日,一則“上海地鐵女乘客被屏蔽門夾住身亡”的消息引發關注。1月22日下午4點30分左右,上海地鐵15號線祁安路站一名老年女乘客下車時被屏蔽門夾住,工作人員上前試圖幫助脫困,后經送醫搶救無效身亡。25日,上海地鐵運營方回應,有關部門已介入,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乘客被地鐵屏蔽門夾住身亡,這無疑是一起公共交通安全事故。事件發生后,公眾在痛惜遇難乘客的同時,更引發了對地鐵乘車安全的擔憂,并產生諸多疑問。屏蔽門為何沒有感應到人?工作人員的救助措施是否恰當?乘客**亡原因究竟是什么?
從現場**視頻來看,當時遇難乘客被屏蔽門夾住,地鐵工作人員在救助的過程中,先是試圖將乘客拉出,嘗試無效后疑似使用鑰匙**作屏蔽門,隨后列車啟動,乘客消失在視頻畫面中。由此帶來疑問,工作人員的**作流程是否失當?根據站務專業知識,當車門、屏蔽門夾人夾物時,應該按“一按二呼三匯報”的程序**作,先按壓緊停按鈕,同時通知司機,再向車控室匯報事件具體內容。事件中,工作人員并未第一時間按下緊停按鈕,而是在車輛突然啟動后才去按壓,此做法是否存在問題?
無論如何,本可以挽回的悲劇沒能挽回,地鐵運營方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乘客被屏蔽門夾住不是小事,已屬于運營事故,車站及工作人員理應意識到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立刻采取緊急措施,確保乘客人身安全。如今造成乘客身亡的最壞結果,很難說不是地鐵運營方缺少應急處置預案、對工作人員應急處置能力培訓不足所導致。
此外,地鐵無人駕駛的安全性恐怕也需要重新評估。據了解,事發的上海地鐵15號線于2021年1月23日開通,為全自動運行線路,列車全部采用無人駕駛系統。因此事發列車并無司機駕駛,列車啟動是基于系統判斷。誠然,同樣場景下,司機未必會比系統做得更好,但在駕駛室距離事發地不遠的情況下,司機或許更有機會做出正確判斷。由此也引起了部分網友對地鐵無人駕駛的擔憂,自動駕駛固然有其技術優勢,但過于信賴自動駕駛,將乘客安全交給系統,是否需要更加慎重?
全自動系統難免有出錯的時候和顧及不到的地方,屏蔽門夾人、列車在屏蔽門未關閉的情況下啟動,這些可能出現的“事故”理應被地鐵運營方提前考慮到,并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進行模擬演練。發生如今這起悲劇,有地鐵系統不完善的原因,更有人為責任。不僅上海地鐵需要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與整改,全國地鐵都應該引起重視。
事故已經發生,追問原因和追責是一方面,反思事故所反映的地鐵安全問題則同樣重要。無論人工駕駛還是全自動系統,地鐵運營方都必須有一整套應急處置預案,地鐵工作人員都必須熟練掌握基本的應急處置流程。還有多少不專業的工作人員?還有多少“不會應急”的地鐵運營方?值得追問。
當然,廣大乘客也應該從事故中吸取教訓,強化安全意識,嚴格遵守乘車規范,不強行上下車。唯有人人自覺,才能減少事故的發生。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王航
統籌:王攀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1848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