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標題是《簡體字繁體字孰優孰劣》來源于:由作者:陳可欣采編而成,主要講述了中文伴隨中華文明一路歷經氤氳到逐漸明朗滄桑數千年,大致變遷脈絡經過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繁體字最后到現代的簡化字這樣的發展。其
中文伴隨中華文明一路歷經氤氳到逐漸明朗滄桑數千年,大致變遷脈絡經過大篆到小篆到隸書到繁體字最后到現代的簡化字這樣的發展。其中簡化字最年輕距離我們最近,為我們今人日常書寫。但對其爭議之聲卻不絕于耳,爭議焦點莫過于簡體字或存、或廢。
從廣義的大篆發展到現今的簡化字,我們可以看到漢字的進化走出了一條“因繁就簡”的規律趨勢線。從這個角度上說,簡體字的出現是歷史的選擇且必然之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完全否定或排斥簡體字的論點首先在立論上就有點站不住腳了。
還有一條路已經被證明系“**胡同”,漢字的拉丁化。使用拉丁字母取代漢字,解決不了漢語字大都二三音節且大量同音不同詞的問題,并且采用拉丁字母消滅具有數千年歷史傳承的具有超強生命力的漢字,不得不說過于激進,而且是自廢武功。嘗試的意義在學術層面還是可以接受的。我們的近鄰韓國,很早就放棄漢字改用拼音文字,但因為韓語中同音不同字的情況太多,非得在身份證上標注漢字名字以示同音不同字的區別,在一些表示專有名詞或歷史名詞的場景也是不得不標注漢字否則不得清晰表達的。只上述兩例,漢字會意的強大屬性一覽無余、管窺一斑。
歷史車輪奔騰向前趨勢不可逆,歷史洪流如大江入海不可斷。從簡體字再倒回到繁體字?可是我們文明中也沒有“**”的基因,所以亦非合理選項之一。不偏不倚取乎中,方為正道。將簡體字中部分字體適當恢復繁體字,讓簡體字整體提升漢字之美,之內涵,之傳統,之統一性,都是極好的。
為何部分恢復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呢?我試舉幾例你便可知。愛,這是繁體字愛。愛確實應當是發心的動詞,愛屋及烏,博愛等等,簡體字愛為無心之愛。這個字改回去,我的讀者應該不會有反對的聲音吧!
馬,繁體字馬,只一個馬就淋漓盡致地說明了中文作為象形文字的全部特點,透發著漢字之美。你看,上部有馬鬃,下部著四蹄,是不是立體形象。象形字之于字母文字,在書寫時本就像是在畫畫,只是大大簡化及高度抽象了。繁體字的馬較之于簡體字的馬,是不是更好些!
再有,親,繁體字親,相見乃親,無見必疏。親的簡體字只保留了原字的一半,對于見文生意的漢字優點則大打折扣了。
義,繁體字義,舍生取義的義,必須有“我”踐行天下合宜之道方為義,簡體字是方便書寫了,卻很難直觀了解其中的內涵(寫意),作為群體一份子的擔當。
簡體字的產生使得國民識字率極大地提高了,對于增強全民文化知識水平,文明程度,國家邁向現代化諸般其積極意義怎么夸贊都不為過也。及至簡體字普及,數千年來**國民識字率一直是比較低的,讀書從來都只是社會少數精英群體的特權。通過簡體字的建立以及席卷全國的掃盲運動,**具有了建立現代化文明強國的知識基礎。掃盲運動如果使用繁體字推廣,想必效果就不得大打折扣。畢竟對于文字學習角度,繁體字筆畫繁瑣,不利于初學者快速掌握。易于普及,就是簡體字歷史性的積極作用。那么,它的歷史作用也是階段式的嗎?
漢字必須進化,以更加適應當下不斷發展的世界。全民識字率問題基本解決,我們應當考慮一下針對簡化字對其部分進行優化,使得符合漢字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的規范范疇,恢復漢字之優美。簡體字的推廣如同解決肚子餓,吃飽的問題。現在,吃飽不是問題了,吃好一點就變成需要解決的問題了。退回繁體字,很明確是開歷史**,因噎廢食,不可取;走拉丁拼音化,那是自廢武功,文明的自我**,更不可取。唯有對現有簡體字進行優化才是最佳道路。
學習書法的朋友都有同感,更愿意寫繁體字,因為更加飽滿勻稱。為何不愿意寫簡體字,簡體字的缺點正是繁體字的優點,簡體字顯干癟,結構失勢。這就是為什么采用簡體字幾十年仍有大量匾額、題字等仍使用繁體字書寫,實在是美的追求和顯示文化內涵的自然流露。無可否認,這是繁體字的魅力的內生力的彰顯。
我們現在書寫的簡體字作為第一批簡化字(俗稱“一簡”)具有法律約束,保證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全國推行。有學生的家里必有一本《新華字典》,就是這種國家標準的刊行版。其實歷史上民間自創簡體字也是歷史悠久,目的在于方便書寫,提高效率。我們現在的簡體字不僅快速消滅了文盲而且切實提高了書寫效率,實在是功在千秋的好事一樁。“二簡”之短命和撤回,恰恰說明漢字離開本意的向著實用化、符號化大刀闊斧作極簡化處理,是不符合漢字一般進化規律的,也是行不通的。最適合的調整方向只能是在重效率及實用性與漢字的傳統、訓詁兩方面之間找平衡。
未來進化的方向在哪里?仍舊是文中提到的,針對部分不符合漢字訓詁、不符合約定俗成以及過于“符號”化的簡化字進行優化。既適應漢字在信息世代應用的適應性和適用性,又要堅持漢字內核的特質和延續了數千年來的傳統。如此,我們的漢字將不再是符號,與域外文明走出與眾不同的路線,而是包含了中華文化、中華文明信息的載體,東方智慧的標識。
(圖片來自百度搜索,撤除請聯系)
歡迎關注作者,點贊或評論!
本文原作者為陳可欣,轉載請注明:出處!如該文有不妥之處,請聯系站長刪除,謝謝合作~
原創文章,作者:陳可欣,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060837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