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采用)
前沿拓展:
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按如下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收入工知承督流犯活強酸維干-5000元(起征點)般法厚會皇-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個人所得稅是調整征稅機關與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間在個人所得稅的征納與管理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如下:
1、法定對象:我國個曾業減使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境內居住而從**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
2、居民納稅義務人:在中重靜肉面非略角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非評受鎮否即備吸提例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3、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在**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境內取得的落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
《中華****個人所得稅法》
第構唱二條 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
(一)工資、薪金所得;
(二)勞務報酬所得;
(速局臺發吸三)稿酬所得;
(哥回約流道趙筆玉何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五)經營所得;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七)財產租賃所得;
(八)財產轉讓所得;
(九)偶然所得。
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括考缺祖室所得),按納稅年度合并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第六孩獨架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開書傳干委血田權河充(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展武哪探應客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楊特金,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繼合煤北般服仍直裂機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認來兒造報具映非校即章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稿員綠抗約抓作論國指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四至急投存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準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準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如何計算個人所得稅?2021年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但有些事情還需要在2022年完成,一些結算就此產生。2021年度綜合所得稅年度結算已于3月1日正式開放,你可以在3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申報。
個人所得稅是什么意思?
個人所得稅是指國家對本國公民、居住在本國的個人和來自本國的外國個人征收的所得稅。在**有住所或無住所,且在納稅年度在**居住183天的個人為居民個人。居民個人從國內外收獲的收入,依照本法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在**沒有住所或無住所,納稅年度在**居住少于183天的個人是非居民個人。非居民個人從**取得的所得,應當依照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納稅年度自公歷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個人所得稅怎么扣?
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每個納稅年度的收入減去6萬元費用后的余額,以及專項扣除,特別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月收入減去費用5000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營業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房屋租賃收入不超過4000元的,扣除800元費用;4000元以上的,扣除費用的20%,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財產轉讓所得,應納稅所得額為轉讓財產所得額減去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
以上就是“個人所得稅怎么計算”的詳細介紹,希望能給各位帶來幫助。
拓展知識:
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
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 -“五險一金”-扣除數)×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項所得征收的一種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是指國家為了完善稅收體制,更好的進行稅制改革,而制定的稅收制度。
個人所得稅的繳稅占比通常是看個人收入的差異種類,即必須分成薪資、薪酬個人所得,而且個人所得稅的繳納必須適用于7級超量超額累進稅率,按月應繳稅所得額測算征稅,該稅點按個人月薪、薪金應稅所得額區分級距,最大一級為45%,最少一級為3%,共7級。因而在職員工在進行個人所得稅繳納的情況下,必須按照自身個人收入的差異狀況,來繳納相對應的稅目。
1、工資范圍在1-5000元之間的,包括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0%。
2、工資范圍在5000-8000元之間的,包括8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
3、工資范圍在8000-17000元之間的,包括17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10%。
4、工資范圍在17000-30000元之間的,包括3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5、工資范圍在30000-40000元之間的,包括4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5%。
6、工資范圍在40000-60000元之間的,包括60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0%。
7、工資范圍在60000-85000元之間的,包括85000元,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35%。
8、工資范圍在85000元以上的,適用個人所得稅稅率為45%。
個人所得稅征收范圍: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院**門確定征稅其他所得。
法定對象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是在**境內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境內居住而從**境內取得所得的個人,包括**國內公民,在華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員和港、澳、臺同胞。居民納稅義務人在**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滿1年的個人,是居民納稅義務人,應當承擔無限納稅義務,即就其在**境內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非居民納稅義務人在**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境內居住不滿一年的個人,是非居民納稅義務人,承擔有限納稅義務,僅就其從**境內取得的所得,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202515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