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稅收計算表(個人繳稅計算表)
前沿拓展:
個人稅收計算表
一、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
按照規定,個人所得稅以所得人為納稅人,具體是指在我國境內有住所,或者雖無住所而在我國境內居住滿1年,以及在我國境內無住所又不居住或者無住所而在我國境內居住不滿1年,但是有從我國境內取得所得應納稅所得的個人,包括中國公民、個體工商戶、港澳尼踐深保圓宣三靜振胞臺同胞和外籍個人。
按照規定,個人所得稅實行個人申報納稅和代算長亮持劑怎藥認扣代繳相結合的征收管理制度,凡是支付應納稅所得的單位或者個人,即為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
工業企業雖然不是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義務人,但是它是個人所得稅的扣繳義務人,必須按照稅法規定履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稅款的義務。
二.個人所得稅的征稅對象和征稅項目
按照規定,個人還零許所得稅的征稅對象是個人所得,其具體征稅項目一共設有11個,即工資、薪金所得,總齊香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租賃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臨計苗議織引犯雙批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經國務款獨風件院**門確定征稅的其他所得。需要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通常指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偶然所得。
(一)工資、薪金所得
工資、薪金羅女所得是指個人在企業案練見文念沙整市助或其他單位任職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資、薪金、獎金、年終加薪、勞動分紅、津貼、補貼及其他與任職或受雇有關的所得。按照國稅發[1994]089號文件規定,下列不屬于工資算客費思和織新、薪金性質的補貼、津貼或者不屬于納稅人本人工資、薪金所得項目的收入,不征稅:
1.獨生抗子女補貼;
2.執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未納入基本工資總額的補貼、津貼差額和家庭成員的副食補貼;
3.托兒補助費;
4.要是知差旅費津貼、誤餐補注誤完決驗座構書計助(指按**門規定,個人因工季同組九表在城區、郊區工作,不能在工作由單位或返回就餐,確實需要在外餐的,根據實際誤餐頓數,按規定的標準發給的誤餐費,但不包括單位以誤餐補助名義發給職工的補助、津貼)。
對于職工從企業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失急質所得稅。
(二)勞務報酬所得
路雖低花組來志我勞務報酬所得是指個人為企業從事設計、裝潢、安裝、制圖、化驗、測試、醫療、法律、會計、咨詢、講學、**、廣播、審稿、書畫、雕刻、影視、錄音、演出、表演川八變已打鮮大新完、廣告、技術服務、介紹服務、經紀服務、代辦服務以及其他勞務取得的報酬。個人擔任企業董事職務所取得的董事費收入,也屬于勞務報酬性質,按勞務報酬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
區分勞務報酬所得與工資、薪金所得的基本標準是是否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勞務報酬所得是個人**從事某種技藝,**提供某種勞務而取得的報酬,他與支付報酬的單位不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而工資、薪金所得是個人非**勞動,從所在單位領取的報酬,他與支付報酬的單位存在雇傭與被雇傭關系。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勞務報酬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三)特許權使用費所得
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是指個人提供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非專利技術以及其他特許權所取得的所得。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四)利息、股息、紅利所得
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是指個人擁有債權、股權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利息是指購買或者持有各種債券而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是指個人擁有股權而取得的分紅。其中,按照一定的比率派發的每股息金,稱為股息;根據應分配的、超過股息部分的利潤,稱為紅利。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五)財產租賃所得
財產租賃所得是指個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所得。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財產租賃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六)財產轉讓所得
財產轉讓所得是指個人轉讓有價證券、股權、建筑物、土地使用權、機器設備、車船以及其他財產,而取得的所得。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財產轉讓所得,除股票轉讓所得外都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七)偶然所得
偶然所得是指個人得獎、中獎、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質的所得,包括個人參加企業舉辦的有獎銷售等活動所取得的獎金。
對于個人從企業取得的偶然所得,應由企業按規定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八)對企業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
對企業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是指個人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以及轉包、轉租取得的所得,包括承包人、承租人按月或按次從企業取得的工資、薪金性質的所得。在具體計稅過程中,應當區別兩種情況進行處理:
一種是個人承包、承租后,工商登記改為個體工商戶,則對企業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實際上屬于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不應按對企業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而應按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
另一種是個人承包、承租后,工商登記仍為企業,則承包人或承租人按照承包、承租合同(協議)從企業取得的所得,應當按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具體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承包人、承租人對企業經營成果不擁有所有權,僅按合同(協議)規定從企業取得一定所得,則應按工資、薪金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另一種是承包人、承租人按合同(協議)規定向企業交納承包費或承租費后,經營成果歸承包人或承租人所有,則其從企業取得的所得,應按對企業承包、承租所得項目,由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三、企業代扣代數個人所得稅
按照規定,企業作為扣繳義務人,在向個人支付應納稅所得時,不管是采用現金支付、匯撥支付、轉賬支付,或者是以有價證券、實物以及其他方式支付,也不管對方是否是本單位人員,均應按規定代扣其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企業依法履行其代扣代繳稅款義務,個人不得拒絕。如果個人拒絕履行納稅義務,企業應當及時報告稅務機關進行處理,并暫停支付其應納稅所得。否則,個人應繳納的稅款由企業補繳,同時還要就其應扣未扣、應收未收的稅款繳納滯納金或罰款。應補繳的稅款按下列公式計算:
應納稅所得額=(支付的收入額-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1一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按照規定,企業在代扣個人所得稅時,必須向個人開具稅務機關統一印制的代扣代收稅款憑證,并詳細注明個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和身份證或者護照號碼(無上述證件的,可用其他有效證明其身份的證件)等個人資料。對工資、薪金所得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由于納稅人很多,不便一一開具代扣代收稅款憑證的,經主管稅務機關同意,可不開具代扣代手稅款憑證,但應通過一定方式告知納稅人已扣繳稅款。納稅人為持有完稅憑證而向企業索取代扣代收稅款憑證的,企業不得拒絕。企業向納稅人提供非正式扣稅憑證的,納稅人有權拒收。
每月所扣繳的稅款,自行申報納稅人每月應納的稅款,都應當在次月7日之內繳入國庫,并向當地主管稅務機關報送納稅申報表。
四、減免稅政策
按照現行規定,企業在代扣個人所得稅時,下列項目免征個人所得稅:
1.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特殊津貼(指國家對為各項事業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頒發的一項特定津貼,并非泛指國務院批準發放的其他各項補貼、津貼)和國務院規定免稅的補貼、津貼(目前僅限于**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津貼),免征個人所得稅。
2.福利費,即由于某些特定事件或原因而給職工或其家庭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困難,企業從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提留的福利費或者工會經費中支付給職工的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免征個人所得稅。下列收入不屬于免稅的福利費范圍,應當并入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
(1) 從超出國家規定的比例或基數計提的福利費、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個人的各種補貼、補助;
(2)從福利費和工會經費中支付給單位職工的人人有份的補貼;
(3)單位為個人購買汽車、住房、電子計算機等不屬于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性質的支出。
3.按照國家統一規定發給職工的安家費、退職費(指個人符合《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規定的退職條件并按該辦法規定的標準領取的退職費)、退休費,免征稅。
4.企業按照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比例提取并向指定金融機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不計入個人當期的工資、薪金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比例繳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其超過規定的部分應當并入個人當期工資、薪金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個人領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金時免征個人所得稅。
5.按照國稅函發[1997]087號文件規定,對于在征用土地過程中征地單位支付給土地承包人的青苗補償費收入,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按照財稅字[1998]061號文件規定,個人轉讓上市公司股票取得的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另外,按照(94)財稅字第020號文件規定,達到離休、退休年齡,但確因工作需要,適當延長離休退休年齡的高級專家(指享受國家發放的**特殊津貼的專家、學者),其在延長離休退休期間的工資、薪金所得,視同退休工資、離休工資免征個人所得稅。
按照《個人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的規定,下列項目經批準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減征的幅度和期限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決定:
1. 殘疾、孤寡人員和烈屬的所得;
2. 因自然災害造成重大損失的;
3. 其他經國務院**門批準減免的。
國稅函[1999]329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上述經省級****批準可以減征個人所得稅的殘疾、孤寡人員和烈屬的所得僅限于勞動所得,具體所得項目為: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其他所得不能減征個人所得稅。
按照(94)財稅字第020號、國稅函發[1996]417號、國稅發[1997]054號等文件規定,境外人員的下列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
(1)外籍個人以非現金形式或者實報實銷形式取得的合理的住房補貼、伙食補貼、搬遷費、洗衣費,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于住房補貼、伙食補貼、洗衣費,應由納稅人在首次取得上述補貼或上述補貼數額、支付方式發生變化的月份的次月進行工資薪金所得納稅申報時,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上述補貼的有效憑證,由主管稅務機關核準確認免稅。對于搬遷費,應由納稅人提供有效憑證,由主管稅務機關審核認定,就其合理的部分免稅。
(2)外籍個人按合理標準取得的境內、境外出差補貼,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此類補貼,應由納稅人提供出差的交通費、住宿費憑證(復印件)或企業安排出差的有關計劃,由主管稅務機關確認免稅。
(3)外籍個人取得的探親費、語言訓練費、子女教育費等,經當地稅務機關審核批準為合理的部分,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對探親費,應由納稅人提供探親的交通支出憑證(復印件),由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對其實際用于本人探親,且每年探親的次數和支付的標準合理的部分給予免稅。對于語言訓練費和子女教育費,應由納稅人提供在**境內接受上述教育的支出憑證和期限證明材料,由主管稅務機關審核,對其在**境內接受語言培訓以及子女在**境內接受教育取得的語言培訓費和子女教育費補貼,且在合理數額內的部分給予免稅。
第二節 個人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
一.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是個人取得的收入減去稅法規定的扣除項目或者扣除金額后的余額。
個人取得的收入一般都是現金收入。如果個人取得的收入為實物的,應當按所取得實物的憑證上注明的價格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如果無憑證或者憑證上所注明的價格明顯偏低的,由主管稅務機關參照當地的市場價格,核定應納稅所得額。如果個人所得為有價證券,則由主管稅務機關根據票面價值和市場價格確定其應納稅所得額 。
按照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除特殊項目外,都允許從收入中減去稅法規定的扣除項目或者扣除金額,包括為取得收入所支出的必要的成本或費用。具體地,針對不同的應納稅所得項目采用三種不同的扣除方法,即定額、定率和會計核算方法。對于工資、薪金所得和對企業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采用定額扣除方法,即從所取得的收入中減去規定金額的費用,其余額即為應納稅所得額。對于財產轉讓所得采用會計核算辦法扣除有關的成本、費用或規定的必要費用。對于勞務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財產租賃所得,剛采取定額和定率兩種扣除方法。至于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因為不涉及必要費用的支付,所以規定不得扣除任何費用。
二.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會計核算
企業應當在“應交稅金”帳戶下設“應交個人所得稅”明細賬戶,專門用來核算企業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情況。該賬戶的貸方登記企業代扣的個人所得稅情況,借方登記企業代繳的個人所得稅情況,其余額在貸方反映企業已經代扣而尚未向稅務機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情況。
企業按規定代扣個人所得稅時,根據代扣稅款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有關科目
貸: 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實際繳納個人所得稅時,根據實際代繳金額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由于個人所得稅的計稅依據確定方法不同,其稅率按征稅項目分別設置,相應的應納稅額的計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三、工資、薪金所得的計稅方法
在一般情況下,對工資、薪金所得以納稅人每月取得的工資、薪金收入減除800元費用后的余額為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對于在我國境內的工業企業中工作的外籍人員、華僑、**、澳門和**同胞,除了上述800元費用外,還可扣除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工資、薪金所得按照九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見表15-1:
表15-1: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
級數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含稅) 不含稅級距 稅率(%) 速算扣除數
1 不超過500元 不超過475元 5 0
2 超過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過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過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過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過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過20 000元至40 000元的部分 超過16 375元至31 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過40 000元至60 000元的部分 超過31 375元至45 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過60 000元至80 000元的部分 超過45 375元至58 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過80 000元至100 000元的部分 超過58 375元至70 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過100 000元的部分 超過70 375元的部分 45 15375
工資、薪金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額為: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月工資、薪金收入總額-800
全月應納稅所得額=月工資、薪金收入總額-800-3200(適用于外籍人員、華僑、**、澳門和**同胞)
全月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
全月應納稅額=全月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1]宏遠工廠發放4月份工資,職工張某當月工資為2400元,則其應納稅額為:
應納稅所得額=2400-800
=1600元
應納稅額=500×5%+(1600-500)×10%
=135元
或者:
應納稅額=1600×10%-25
=135元
[承例1]外籍專家馬克,月工資**幣6200元。按照規定,對于外籍人員等,除了扣除800元費用外,還應扣除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則其應納稅額為:
應納稅所得額=6200-800-3200
=2200元
應納稅額=2200×15%-125
=205元
企業當月應代扣的個人所得稅款為全部職工當月工資、薪金所得的應納稅額。
宏遠工廠4月份職工工資總額為256 000元,根據計算,應納個人所得稅額為3900元。
在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企業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付工資 256 000
貸: 現金 252 1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3 900
在具體計算應代扣的工資、薪金所得應納稅額時,有如下幾種特殊情況需要進行考慮:
(一)一次領取數月獎金、年終獎金或勞動分紅的應納稅額
按照規定,對于職工一次取得的數月獎金、年終加薪或勞動分紅,可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由于對每月的工資、薪金所得計稅時已經按月扣除了費用,所以對上述獎金、年終加薪或勞動分紅計稅時不再扣除費用,全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如果職工每月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不足800元,也就是說平時每月收入不繳納個人所得稅,則在計算上述獎金、年終加薪或勞動分紅應納稅額時,應當將其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所得扣除800元費用(如外籍專家等還應扣除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其余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
[例2]某工廠發放年終獎金,職工李某應發年終獎12 000元。李某月工資收入1800元左右。
按照規定,對于李某取得的年終獎,可單獨作為一個月工資、薪金所得計算納稅,由于已經按月扣除了費用,所以上述年終獎全額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即:
應納稅所得額=12 000元
應納稅額=12 000×20%-375
=2 025元
則該公司應代扣代繳李某個人所得稅2 025元。
(二)企業為職工(包括其他雇員)負擔個人所得稅稅款
有些企業,為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在勞動合同中就明確規定為職工負擔全部或者部分個人所得稅,其支付給職工的工資、薪金是不含稅的凈所得或者是含部分稅款的所得。比如某企業聘用某人擔任總工程師,合同規定月薪為稅后凈所得5 000元。在這種情況下,在代扣個人所得稅時,首先應當將不含稅收入換算成含稅收入,然后再計算應代扣的個人所得稅。具體又可以分為如下兩種情況:
1.企業為職工負擔全部稅款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支付給職工的是不含稅的凈所得。在計算代扣的個人所得稅時,首先應當將不含稅收入換算成含稅的應納稅所得額,然后再計算應納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不含稅收入額一費用扣除標準-速算扣除數)÷(1-稅率)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應當注意:在上述兩個公式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稅率是指不含稅收入按不含稅級距(見表13-1)對應的稅率,而計算應納稅額公式中的稅率則是按含稅級距對應的稅率,下面通過具體例子加以說明。
[例3]某工業公司聘用王某擔任工程師,合同規定月薪為稅后凈所得8 000元。2月2日企業按規定向王某支付1月份工資8 000元。
由于支付給王某的工資為稅后凈所得,所以應當將不含稅所得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其計算方法為:
應納稅所得額=(8 000-800-375)÷(1-20%)
=8531.25元
在上式中,不含稅收入額為8 000元,查表15-1,其對應的級距為“超過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則其相應的稅率為20%。
根據上述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為:
應納稅額=8531.25×20%-375
=1331.25元
在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對于由企業負擔的個人所得稅應作為企業應付工資,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付工資 9331.25
貸: 現金 8 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1331.25
2.企業為職工負擔部分稅款
企業為職工負擔部分稅款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定額負擔部分稅款,另一是定率負擔部分稅款。所謂定額負擔部分稅款是指企業每月為職工負擔固定金額的稅款;而企業為職工定率負擔部分稅款是指企業為職工負擔一定比例的工資所應納的稅款或者負擔職工工資應納稅款的一定比例。
企業為職工定額負擔部分稅款的,應當將職工的工資、薪金所得換算成應納稅所得額,然后計算應代扣代繳的稅款,其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職工工資+企業負擔的稅款-費用扣除標準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
[例4]某工廠從國外進口設備一套。為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轉,特聘請美國工程師喬治來企業幫助設備的售后服務。合同規定,由企業支付月薪9 000元,并負擔其工資50%的稅款。則在支付工資時,應代扣稅款為:
應納稅所得額=(9 000-800-3200-375×50%)÷(1-20%×50%)
=5347.22元
應納稅額=5347.22×15%
=802.08元
應代扣稅款=802.08×50%
=401.04元
在具體進行會計核算時,應作如下會計分錄:
借:應付工資 9401.04
貸: 現金 8598.96
貸:應交稅金–應交個人所得稅 802.08
(三)對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的計稅方法
按照規定,對實行年薪制的企業經營者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其應納的個人所得稅稅款,可以實行按年計稅,分月預繳的方法,即在企業經營者按月領取基本工資時,減去800元費用按適用稅率計算應納稅額并預繳;年度終了后,企業按規定計算出經營者應當領取的效益工資,然后將基本工資與效益工資合計,計算出平均每月應納稅額,在此基礎上再計算出全年應納稅額,其計算公式為:
月平均應納稅額=[(全年基本工資+效益工資)÷12-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年應納稅額=月平均應納稅額×l2
將全年應納稅額與預繳稅款進行比較,其差額即為應補繳的稅款。
[例6]某工廠實行年薪制,每月發放基本工資2 000元,年度終了后根據公司效益情況計算效益工資。1月末發放1月份基本工資2 000元,其應納稅額為:
應納稅所得額=2 000-800
=1200元
應納稅額=1 200×10%-25
=95元
則每月末企業在發放工資時應代扣代繳廠長個人所得稅95元。
年度終了后,企業計算出廠長當年應得效益工資48 000元,則全年應納稅額為:
月平均應納稅所得額=(2 000×12+48 000)÷12-800
=5 200元
月平均應納稅額=5 200×20%-375
=665元
年應納稅額=665×12
=7 980元
應補繳稅款=7980-95×12
=6 840元
則公司在向工廠支付效益工資時,應代扣代繳稅款6 840元。
在生活當中,往往涉及到梯度計算,比如個人所得稅、月度水電費、運費、銷售梯度提成等問題。
它們的共性在于:數值超過一定值、就會采用不同的計算比例。
這里以個人所得稅為例子,來講解在Excel當中如何實現梯度計算。
個人所得稅速算規則解讀
下圖為個人所得稅月度應繳納稅額速算表,大家比較熟悉。
如果小A當月工資15000元,應納稅是多少?(這里暫不考慮減免、社??圪M等問題)
算法一 最基本的算法:
1、工資15000元,減去起征點5000,也就是說剩余的10000元需要繳稅;
2、10000=3000+7000,3000按3%稅率、7000按10%稅率;
3、所以應納稅額=3000×3%+7000×10%=790元。
算法二 速算扣除數算法:
應納稅額=10000×10%-210=790元。
兩者是完全一致的,只不過速算公式更加快速。
那么速算這個210是怎么來的?
前面說到10000元中3000元按3%扣稅、7000元按10%扣稅,如果10000元全部按10%扣稅,相當于其中的3000元多扣了(10%-3%),即3000*7%=210元;
后面的速算扣除數以此類推…..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還可以采取第三種算法。
算法三 全部按最低稅率計入,超過的補稅點:
10000×3%+7000×7%=790元
解釋:10000元中的7000元應按10%,實按3%,所以應補7%。
明白了基本的邏輯,我們在Excel當中就可以輕易實現梯度計算。
方法一 Vlookup函數
下圖中C2單元格內輸入公式:
=IF(B2<5000,0,VLOOKUP(B2-5000,{0,0.03;3001,0.1;12001,0.2;25001,0.25;35001,0.3;55001,0.35;80001,0.45},2,1)*(B2-5000)-VLOOKUP(B2-5000,{0,0;3001,210;12001,1410;25001,2660;35001,4410;55001,7160;80001,15160},2,1))
公式看起來又臭又長,但基本原理還是【速算扣除數算法】,利用Vlookup模糊匹配功能找到工資對應的稅率與速算扣除數在進行計算。
公式中間構建了匹配數組,所以公式看起來很長,你也可以直接建立參數表,供匹配使用。
=IF(B6<5000,0,(B6-5000)*VLOOKUP(B6-5000,F:H,2,1)-VLOOKUP(B6-5000,F:H,3,1))
這樣更好理解一點。
方法二 MAX函數
C2單元格輸入公式:
=MAX((B2-5000)*{3,10,20,25,30,35,45}%-{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
這種算法頗有一種無賴的感覺。
算法原理是不管收入金額是多少,全部按照7個等級的稅率算一遍速算,在7個結果中取最大的值,即為應扣個人所得稅。
這里可能有小伙伴會比較疑惑,為何最大的一定是正確值。
這里我們舉個例子,以10000元為計算標準,應交稅790元,在7個區間內的確為最大值。
稅率低可以理解,稅率高的時候,扣除數也高,所以高稅率計算的稅額不會高于正確稅率的稅額。
方法三 SUMPRODUCT函數
C2單元格輸入公式:
=SUMPRODUCT(TEXT(B2-5000-{0,3000,12000,25000,35000,55000,80000},"0;!0;0")*{0.03,0.07,0.1,0.05,0.05,0.05,0.1})
SUMPRODUCT函數返回乘積和,TEXT(,"0;!0,0")返回一個大于等于0的數,舉個例子:
TEXT(10000-{0,3000,12000,25000,35000,55000,80000}返回{10000,7000,0,0,0,0,0};
稅額計算公式為:10000×3%+7000×7%(7000元本應按稅率10%,但是前面按3%算的,所以應補7%),算法原理同上面的【算法三 全部按最低稅率計入,超過的補稅點】。
方法四 IF函數
IF函數多層嵌套,這里一共嵌套了7個IF函數。
編寫公式的時候,及時利用Alt+Enter換行展示,看清來清晰明了,不至于把自己繞暈了^_^
方法五 IFS函數
IFS函數是2019版本及以上才有的功能,最多可實現127個條件的判斷。
語法:IFS(條件1,值1,條件2,值2,條件3,值3……)
相較于IF函數,省去了多層嵌套,大大優化了公式的編寫。
小結
以上就是關于Excel中梯度計算的一些方法,了解算法的基本原理、結合函數作用,我們就可以用不同公式的去實現。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30510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