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于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晉朝那些事兒,魏晉女子行禮方式?
一:嵇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雙膝跪下,
第3步:頭伏地一段時間,仍舉手齊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舉手齊眉
第5步:雙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
二:叩首禮(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單膝跪下,
第3步:頭觸地。手放于兩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復齊眉
第5步:單膝起,仍舉手齊眉
第6步:手放下拜(若要重復叩首的話,仍跪著但直起上身,手復齊眉,是為興。再頭觸地,手放于兩旁,是為拜。這樣來回重復,就看幾拜了)
三:頓首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于地,低頭
第3步:頓首
第4步:雙膝起
四:空手禮
第1步:雙膝跪下
第2步:手交疊放于地,頭碰手(但不要碰上)
第3步:雙膝起
五: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眉
第2步:莊重緩慢的鞠躬45度同時兩臂自眉下移至胸部。
補充:還有微微的作揖禮
第1步:舉手齊胸
第2步:微微鞠躬
六:頷首禮(答禮,用于受禮者對施禮者的答謝)
平時起立而不是坐著的時候,叉手于腹部,微微的鞠躬頷首
七:拱手禮
只舉手齊胸一下,上身不動
八:萬福禮
第1步:舉手齊胸,但在左胸側
第2步:右腳后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并低頭
補充:后來的萬福,就像現在常看到的一樣
第1步:雙手輕輕搭于左胯處
第2步:右腳后支
第3步:莊重緩慢的屈膝并低頭
第4步:微微屈膝并低頭,口道“某某萬福”
魏晉時期人們的基本行為禮儀是怎樣的?
禮儀?或許正規場合還需要正襟危坐,但魏晉的禮儀,經常就是沒有禮儀。這和那個時期的士風有直接關系。
談魏晉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恐怕是清談,但那并不是魏晉的真正士風。嚴格地說,魏晉的士風分為若干個階段。首先是魏國的建安七子時期,這幫人秉承漢時的知識分子傳統,積極評議政治,對當時以刑名之學治國的**大加指責,因此很不得統治者喜愛。曹**殺孔融,司馬昭殺嵇康,知識分子的聲音就被壓下去了。迫于朝廷的高壓政策,魏晉的知識分子只能以存身為先,而偏偏又碰上了戰亂的年代,人命如朝露,他們只能藏起苦悶的心情,選擇乖張的行徑和與現實無涉的清談,作為人生的寄托。這種情況下,談禮儀就顯得多少有些虛偽了。
說他們乖張是有理由的。比如阮籍:
籍嫂嘗歸寧,籍相見與別。或譏之,籍曰:“禮豈為我設邪!”鄰家**有美色,當壚沽酒。籍嘗詣飲,醉,便臥其側。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籍不識其父兄,徑往哭之,盡哀而還。其外坦蕩而內淳至,皆此類也。先是不避男女大防,又直入陌生人家喪禮大哭,要換成后世理學的孝子賢孫看來,行跡近似于瘋子。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放浪不羈并沒有讓**的夫家暴跳如雷;去見嫂嫂話別的舉動,最多也就是被譏諷一下而已。可見那時候,人們對這種虛禮遠沒有后世那么看重。
晉以后是門閥的時代,加上經歷戰亂,王權并不非常強大。士族階層擁有很大的權利。在衣食無憂的經濟優勢下,士子們的貴族精神被大大地激發出來。雖不像魏時士子那樣放浪形骸,但和后世相比,兩晉士子們可能是最不講究繁文縟節的一代知識分子,飄逸而隨興是他們的特征。比如下面這段出自《世說新語 任誕四十九》: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于岸上過,王在船中,便令人與相聞,云:‘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這是說的東晉的事情。桓伊那時已是桓溫大將軍帳下重臣,初為司馬,后拜淮南太守,王子猷叫人上去攔下他,要他吹奏一曲,一點沒客氣;桓伊也痛快得很,下車就獻曲。三曲奏罷,兩人也不搭話,回頭就走。要按明清兩代的觀點,就算是你是王羲之的兒子,這么讓人上去攔著朝廷大員停下來吹笛子,怎么著也要辦一個不敬朝廷命官的罪名;便是以布衣之禮結交,也得上來問個家世寒暄一下。但他們就這么理所當然地“客主不交一言”,會罷而去。在東晉,這就是平常的事情,而且按《世說新語》的記述,這種情況絕非個案。在他們身上,才能真正看到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千古之后,我們再也不曾見到魏晉士子的風采。
關于晉國的兩個典故?
城狐社鼠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一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你看行嗎?”
謝鯤想了一想,搖著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貍,恐怕把城墻弄壞;要用火熏**老鼠,或用水灌**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貍、社廟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里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草木皆兵的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率領90萬兵馬,南下攻伐東晉。東晉王朝任命謝石為大將,謝玄為先鋒,率領8萬精兵迎戰。
秦軍前鋒苻融攻占壽陽(今安徽壽縣)后,苻豎親自率領八千名騎兵抵達這座城池。他聽信苻融的判斷,認為晉兵不堪一擊,只要他的后續大軍一到,一定可大獲全勝。于是,他派一個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謝石勸降。
朱序原是東晉官員,他見到謝石后,報告了秦軍的布防情況,并建議晉軍在前秦后續大軍未到達之前襲擊洛澗(今安徽淮南東洛河)。謝石聽從他的建議,出兵偷襲秦營,結果大勝。晉兵乘勝向壽陽進軍。
苻堅得知洛澗兵敗,晉兵正向壽陽而來,大驚失色,馬上和苻融登上壽陽城頭,親自觀察淝水對岸晉軍動靜。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是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細看去,那里桅桿林立,戰船密布,晉兵持刀執戟,陣容甚為齊整。他不禁暗暗稱贊晉兵布防有序,訓練有素。
接著,苻堅又向北望去。那里橫著八公山,山上有八座連綿起伏的峰巒,地勢非常險要。晉兵的大本營便駐扎在八公山下。隨著一陣西北風呼嘯而過,山上晃動的草木,就像無數士兵在運動。苻堅頓時面如土色,驚恐地回過頭來對苻融說:晉兵是一支勁敵,怎么能說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堅中謝玄的計,下令將軍隊稍向后退,讓晉兵渡過淝水決戰。結果,秦兵在后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大敗北歸。
這一戰,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為什么感覺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層大規模出現違反禮制人倫的事件?
魏晉南北朝是什么時代。魏晉是三國之后曹**建立的魏國,三國結束之后進入兩晉時代,這個時期相對南北朝時期還好一些,畢竟政權還在漢族人手里,只是匈奴滅晉后,進入了南北朝時期,這是漢族**最黑暗的歷史。
南北朝(420年—589年)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
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北朝(439年 —581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里,有三十多個朝代更迭,這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其中五胡十六國是其中的代表。
你說的違反禮制人倫,在我看來就是沒有人性。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五胡亂華”,在這期間羌,氐,鮮卑,匈奴,羯,這五個少數民族幾乎將北方漢族**屠戮殆盡,大家熟知“兩腳羊”嗎?這就是發生在這個時期的事,這些游牧民族作戰不帶糧食,而是帶著大批**,餓了就吃他們。這部分歷史不能多說了不然可能會被限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我最敬佩的冉閔發布“殺胡令”,拯救了北方漢族**。
司馬炎為何將天下交給傻兒子?
在**歷朝歷代當中,開國皇帝大多數都是有著許多過人之處,但是凡事也有例外,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就算不上是那么的英明神武。他的成功是建立在父輩積累的基礎之上的,也正是如此在司馬炎身上,看到的更多地是二三代皇帝的身影,而非開國皇帝的影子。
沒有經歷過“創業”之苦的司馬炎,在他在位的時候,雖然也取得了太康盛世的功業,但是后世對他的評價更多地是負面的,特別是他晚年荒廢朝政,堅持傳位給傻兒子司馬衷這兩件事。
關于司馬衷的“傻”,最出名的當屬那個“何不食肉糜”的典故。據《晉書·惠帝紀》載:“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天下百姓正遭遇到饑荒的困擾,司馬衷在面對這樣的災難之時,給出的回答居然是:“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么不去吃肉呢”。荒唐、無知至此,絕非是合格的皇位繼承人。其實司馬炎又何嘗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傻”,不適合成為儲君,也曾多次動了改立其他皇子為太子的念頭,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仍然讓這個傻兒子繼位。
司馬炎之所以放棄改立其他皇子,依然將江山交給司馬衷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其一:千年傳統“嫡長子繼承制”。
在古代封建社會當中,皇位的傳遞有著一個鐵一般的法則,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司馬衷,作為司馬炎與皇后楊艷的二兒子,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無奈其當真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的大哥也就是原本的嫡長子司馬軌很早便去世了,司馬衷就這樣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司馬炎的嫡長子。西晉建立不久之后,司馬炎便將司馬衷立為皇太子,成為了帝國未來的繼承人。
其二:太子妃賈南風協助通過考驗。
當初司馬炎立司馬衷為太子的時候,司馬衷不過是個8、9歲的孩子,也正是如此,司馬炎并沒有發現司馬衷的智商問題。隨著司馬衷一天天的長大,司馬炎也發現了司馬衷的智商遠不及同齡孩子,便開始考慮要不要將帝國交給這個“傻兒子”。
但是一方面是考慮到“嫡長子繼承制”,另一方面自己也比較疼愛這個兒子。于是司馬炎決定給司馬衷一個機會,他令人出了幾道問題來測試司馬衷的思維能力。司馬衷拿到試題之后,當然是無法作答,就把這試題給了當時的太子妃賈南風。賈南風當即請來幾位有學問的老先生為司馬衷解答難題。
三天之后,司馬衷拿著這份別人幫忙解答的**交給了司馬炎,司馬炎看后覺得自己的兒子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愚笨,只要**一下還是可擔大業的。遂停止了改立太子的想法,不久之后司馬炎病逝,這個傻太子在老婆的幫助下成功的繼承了皇位。
原創文章,作者:小編,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2951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