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利率計算器(貸款年化利率計算器)
前沿拓展:
年化利率計算器
每月公布的是月結算利率=年化利率/12,日利率=年化利率/365
日計息,不是日結算
結算應該是月復利或年復利
**賬戶是日計息月復利,換算很麻煩,比如某公司的目前利率是5%的復利,換成年的話相當于5%多點的單利。比如,100萬第二年有105萬,合同上有保底利率,比如2.5%,1.75%,一般按保底算,比如某公司2016年出的新產品,**叫某賬戶A,執行利率是6.8%,2017年出新產品,叫某賬戶B,執行利率6.8%,但是一般會把某賬戶A下調利率,4%或3.5%,未來肯定不會給這么高,所以最好按保底算
日計息:按照你的保單賬戶金額每天都給你算利息。
月結算:每個月給你結算一次。這個時候所算的利息就進入到你的賬戶了!
年付利:第二個月計算利息時的本金為上個月的本金+上個月利息!也就是每個月的利息加到第二個月的本金里面開始計算第二個月的利息!
日計息其實就是復利概念。
與銀行做對比,銀行的存款除了活期外其它均按照年利息計算,即一年存滿后得到的利息,每**的本金不變。例:你存1000元,年利息是3%,到期后你的利息是30元,但要一年存滿。
保險的日計息是把利息放到每日結算,這樣你的本金會逐漸增加,比如:本金1000元,日利息為a,你的第二天本金就變成了1000+1000*a,第三天的本金就變成了1000+1000*a+(1000+1000*a)*a,以此類推。利用復利計算器可以算出你的本金在365天后的實際利息。
我們通常在保險公司聽到的年化利率實際上就是把日利息按照365天進行了推算(需要復利進行計算,絕對不是把日利息*365)。
重點在下面:
保險公司的復利只有在該產品很多年以后才能顯示出威力,越復利越會利息高。
一般在銷售過程中容易把日利息和年利息概念混淆。
在計算過程將預期值算的比較樂觀,得到的收益大。
保險產品盡量還是選擇保障,純收益的話不如選擇專門的金融理財產品
原標題:“低利率”宣傳夸大其詞、偷獲個人隱私 ……專家教你避開貸款這些坑
模糊利率計算方式“低利率”宣傳夸大其詞
3月31日,****銀行發布2021年第3號公告,針對從事貸款業務的機構范圍、貸款產品在營銷中利率的表述方式等做出了具體規范。央行出臺這個公告主要有哪些考慮?目前具體存在哪些問題?
記者發現,許多App在宣傳借錢功能時,會用“日利息”的概念替代銀行計息通常使用的年化利率。有的App就使用“1000元借1天的利息”這樣的計算方式,來模糊用戶實際借款的利率水平。
這些借貸平臺給出的利率究竟是低還是高呢?仔細計算一下就會發現:銀行年利率一年按照360天計,這家宣稱“1000元用一天,最低僅需0.2元”的網絡借貸平臺的利率,經過換算,就是0.0002*360=0.072。這樣的年利率已經高達7.2%左右。要知道,目前正規銀行的消費貸、信用貸等的年利率普遍在5.22%到5.88%左右,在優惠期間利率還有機會打折。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 田軒:消費者其實可能金融知識并不完全具備,一些宣傳,一些包裝,讓你感覺,給你個錯覺說,這個利息好像其實并沒有多少錢,一天可能也就花兩三塊錢,三四塊錢。但其實如果我們用金融的(知識),嘗試把它年化(利率計算出來)的話,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例,所以可能會,第一誘導這些年輕人超前消費,不太切實際地超前消費,第二可能會讓他們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比如連續貸款、以貸養貸的一些情況。
在****銀行發布2021年第3號公告中,針對利率的方式特別指出,“應當以明顯的方式向借款人展示年化利率,并在簽訂貸款合同時載明,也可以根據需要同時展示日利率、月利率等信息,但不應比年化利率更明顯。”專家建議,如果用戶確實需要使用這些App的借錢功能,也要在借錢的時候,事先算清楚實際的年化利率水平,衡量自身的還款能力。
開通App借錢功能 上傳個人信息需謹慎
我們想要在各類App上開通借錢功能,App就會引導用戶額外提供更多個人信息。但其實,按照國家規定,我們日常使用App完成美化圖片、觀看視頻等基本功能,一般只需要簡單注冊賬號即可,不需要提供過多個人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用戶開通借錢功能的過程中,哪怕沒有實際向借貸平臺借錢,也有可能會給我們自己帶來風險。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用戶想要獲取準確的借款額度,首先就需要進行一系列認證,要完成包括上傳身份證、面部識別、個人征信授權等步驟。而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印發的《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當中要求,我們使用App看視頻、美化照片等基本功能時,簡單注冊賬號就可以,不需要在App當中過多提供個人信息。
因此,如果日常使用App時,出現向用戶索取手機號碼、上傳身份證、進行人臉識別等信息,用戶就要注意,這已經超出了普通的App功能使用、網絡消費或瀏覽網頁的需要,開始觸及個人信息安全。
****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在數字化時代,企業克敵制勝的法寶就是大數據,大數據說白了(某種程度上)就是千家萬戶每個消費者的個人隱私信息,所以它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通過App獲取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的機會。
網絡安全專家 裴智勇:(借款前)都會以對你個人進行信用評估的方式,將你的手機,借用各種各樣的索(要)權(限),搜集大量的手機權限。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我們是以大量出賣個人信息或者出賣自己手機上大量的隱私信息為交換條件,來換取那么十幾塊或者幾十塊錢的優惠。
頻繁查詢 導致用戶征信記錄受損
即使沒有混淆App上基本功能與借貸功能的區別,用戶進行獲取借款額度的**作,其實也有可能損害自己的征信記錄。由于要控制借貸風險,這些App會要求用戶同意授權查詢自己的征信記錄。如果多次進行類似**作,用戶個人征信記錄就會悄然發生變化。
根據央行征信中心相關提示,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個人的征信報告多次被查詢,可能說明信息主體向很多銀行申請過貸款或申請過信用卡但均未成功。那么銀行有理由推測該用戶財務狀況不佳,還款能力堪憂,這樣的信息對后續申請其他相關金融服務,可能會產生不利影響。
某中介交易部門負責人:我們在幫助客戶辦理按揭貸款的當中,銀行會查看借款人的征信記錄,銀行也表示,如果借款人的征信記錄一定時間內超過銀行確定的查詢次數,會據此推測借款人曾向多家機構申請過貸款,可能存在財務狀況問題,在買房首付款方面存在壓力,也會將這個因素納入到是否批貸的考慮當中,我們也遇到有客戶因為這方面的原因被拒絕貸款的例子。
這也就是說,用戶使用App上“快速審核、快速到賬”的借錢功能,貌似快速借錢一時爽,但后續對征信產生的影響可能就是因小失大。
****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俊海:我認為這個問題將來一定要解決,也就是平臺要索取消費者大量的信息,一定要恪守合法、必要、正當、公平、合理、保密、安全、知情、同意的基本原則。
來源:央視**客戶端
拓展知識:
年化利率計算器
以貸款總額 10000,年限1年,名義年利率5%,手續費為300的情況 學稅速達->真實年化利率計算器:
等額本息——利息總支出:272.89元 真實年化:10.7285%
等額本金——利息總支出:270.83元 真實年化:10.7716%
等本等息——利息總支出:500.04元 真實年化:14.8895%
先息后本——利息總支出:500.04元 真實年化:8.1342%
砍頭息——利息總支出:500.04元 真實年化:15.6797%
年化利率計算器
利息收益計算公式
1年利息=本金x年化
例:貸款本金為1萬,年化5%
1年利息=10000×5%=500元
本回答被網友采納
年化利率計算器
宋聰聰律師
擅長:婚姻家庭
咨詢律師
張保剛律師
擅長:公司法務
咨詢律師
劉勇律師
擅長:損害賠償
咨詢律師
王莉律師
擅長:勞動工傷
咨詢律師
陳娜律師
擅長:稅務合規
咨詢律師
朱哲雨律師
擅長:合同**
咨詢律師
李昌鎖律師
擅長:經濟**
咨詢律師
李金杏律師
擅長:債權債務
咨詢律師
查
看
更
多
官方電話
在線客服
官方服務
官方網站電話咨詢
年化利率計算器
20萬年利率5%怎么算利息
詳情
官方服務
官方網站康波小秘書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1549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