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慶閱兵(2014年國慶閱兵仙桃籍)
前沿拓展:
2014年國慶閱兵
不閱兵 我國是5年一小慶 10年一大慶 所以每隔10年閱兵一次 上次是2009 下次應該是2019
為紀念1789年7月14日巴黎**攻占巴士底獄,打開了法國大革命的大門,1880年的6月,法國議會正式通過法令,將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并于每年7月14日舉辦盛大的閱兵式。
法國閱兵的標志地—凱旋門
凱旋門,位于巴黎12條大道的匯集點。從上空鳥瞰,凱旋門宛如12片花瓣所包裹住的花蕊,是12個星座所襯托出的明月。它是為紀念拿破侖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大敗奧俄聯軍而興建。可以說它建立的本身就代表著成功。巴黎凱旋門是歐洲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坐落于巴黎最著名的街道—香榭麗舍大街。它的存在為代表著浮華與浪漫的香榭麗舍大街注入了一股莊嚴肅穆的民族血液。
1806年興建的凱旋門,在經歷了數多波折后,于1836年7月30日建成。砌于其身的戰役浮雕,展現了拿破侖的戰功,也書寫了法蘭西民族輝煌榮光的歷史。更使人震撼與肅然起敬的是,在面向香榭麗舍大街的門楣上有兩個花飾浮雕,右為“志愿軍出發遠征”,左為“拿破侖凱旋歸來”。站在凱旋門之下,空氣中都凝注著從200年前滾滾而來的榮耀,**彌散。而這個高大雄偉的建筑也改變了巴黎街道的走向,在19世紀中葉,環繞凱旋門一周修建了一個圓形廣場及12條道路,呈放射狀,就像明星發出燦爛光芒,因此這個廣場又叫明星廣場。
跨過凱旋門的高盧雄雞
以凱旋門為起點的法國閱兵很有看頭,受閱部隊既展示了法國最先進的裝備力量,同時還有穿著中世紀法軍服裝的方隊。通常在上午9時30分各方隊列隊完畢后,總統在騎兵方隊的簇擁下,到達戴高樂廣場,穿過凱旋門,對部隊進行檢閱。爾后,總統登上凱旋門對面的檢閱臺,閱兵部隊進行分列式。
法國閱兵的特色
空軍打頭 與**的空軍方陣最后經過紅場的閱兵程序不同,法國閱兵以空軍機群飛抵凱旋門上空展開,9架戰機編隊在空中噴出藍白紅三色煙幕,形成一面巨大的法國國旗。
多國參與 每年國慶閱兵,法國都會邀請外國軍隊參加。2000年,法國是歐盟主席團,閱兵式的第一方陣就由歐盟各國派出的小分隊組成。閱兵開始時,不僅奏法國國歌,還奏響了被稱為歐盟“盟歌”的《歡樂頌》。2008年7月14日,更是創造了法國國慶閱兵的許多“首次”。**維和部隊首次參加閱兵,米格戰機也首次飛臨巴黎,使不少人感到意外。在2009年7月14日,法國的國慶閱兵方隊中,400名印度陸海空三軍士兵身穿具有印度特色的軍服,伴隨著印度軍樂,從凱旋門出發,列隊行進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
“斧頭兵”挺立排頭 如若說法國閱兵最引人注目之處,應當是閱兵式的領頭羊,被稱為“斧頭兵”的外籍軍團。自1880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正式被確立時起,外籍軍團的工兵就成為了國慶閱兵式上的先鋒方陣。外籍軍團在閱兵式上打頭陣,源于1863年的法墨戰爭。1863年4月30日,法國上尉讓·丹茹奉命帶領第三外籍軍團的63名工兵到前方探路。途經墨西哥的卡梅倫莊園時,突遇敵方2000人的襲擊。最終,雖然法國士兵因寡不敵眾而戰敗,但是外籍軍團頑強奮戰、寧**不屈的精神令墨西哥人折服。后者做出讓步,允許最后剩下的兩名法國士兵將丹茹上尉的遺體運回祖國。為歌頌工兵們誓**效忠的精神,“斧頭兵”與軍樂隊享有一項特權,即在行軍和閱兵式上走在軍團的最前方。
“斧頭兵”可以算是法國外籍軍團的形象化昵稱,是由外國志愿兵組成的陸軍正規部隊,擁有和正規軍同樣的裝備,是136個國家和地區約8000名志愿者組成的各具特色卻又團結一致的獨特隊伍。可以說,外籍軍團也是一個不可**的民族大熔爐,在這里,不同國家的士兵混編在一起。“軍隊就是祖國”是外籍軍團的格言,士兵們只效忠于軍團,而法語作為惟一的軍用語言無疑是士兵們團結合作、效忠軍團的堅韌紐帶。“保留傳統,傳承歷史”是外籍軍團工兵的座右銘。今天,外籍軍團作為法國特種部隊,與**軍、北約軍隊一起,在一些戰亂、沖突地區執行維和任務,尤其參與了2011年利比亞戰爭中設置禁飛區的任務。而工兵隊作為法國特種部隊中的先遣軍,對現代外籍軍團的發展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
凱旋門以及香榭麗舍大街
歷史上著名的閱兵式
巴黎解放閱兵 1944年6月6日,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德軍節節敗退。8月19日,法國抵抗力量在巴黎舉行**,與德軍進行巷戰。24日,盟軍自由法國的第2裝甲師—勒克萊爾師向巴黎發起進攻。25日凌晨,盟軍開始進入巴黎,此時街道上仍然潛伏著尚未肅清的德軍狙擊手,市中心不時有激烈的坦克戰斗。但是,當太陽穿過濃霧,巴黎迎來曙光時,按捺不住內心激動的巴黎市民揮舞著旗幟聚集在街道上,不斷向天空拋灑花朵與旗幟,并且將同伴們也拋向天空。人們爭相爬上汽車,踩在汽車頂上歡呼。法國藝術史上具有特別重要地位的蒙巴蒂斯街也一片喧囂。有人朝天鳴槍,有人大聲歡呼,有人拼命吹著口哨,有**下了激動的淚水,還有人向盟軍士兵拋去飛吻,并打開香檳,香檳的泡沫通過裝甲車的頂蓋,一直淋到了里面的士兵身上。這個時候,個人的私欲被忽視了,民族的嫌隙也消失了蹤影,人們不顧性別種族,相識一笑,只為慶祝解放與勝利。27日,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來到巴黎,與戴高樂會面。兩人經過會商后決定,**第28步兵師可以在經過巴黎時先進行閱兵,再奔赴前線,這在政治上幫助戴高樂穩定了局勢,為其成為法國領導人奠定了基礎。29日,**第28步兵師和法國部隊的混編方陣進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巴黎市民再度涌到香榭麗舍大街上,對著士兵們歡呼雀躍。在這個史詩般的閱兵式上,戴高樂發表了那段讓整個巴黎重生的講話,他動情地歡呼:“巴黎憤怒了!巴黎被摧毀了!巴黎殉難了!但是巴黎被解放了!巴黎是被它自己解放的,它的**在法國軍隊的幫助下,在全法國、戰斗的法國、惟一的法國、真正的法國、永遠的法國的幫助下,解放了它!……所有法蘭西的兒女們要手拉手地、如同兄弟姐妹一樣向著法蘭西的目標前進。法國萬歲!”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閱兵 1989年7月14日,正值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日,法軍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100多臺裝甲車、2000名士兵、80架戰機接受了檢閱。30位外國元首以及數千位外國來賓,同50多萬法國觀眾一起目睹了這次盛況。民眾對閱兵式的洋溢熱情和對法國的衷情熱愛,在這人潮人海的喧囂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當天晚上,在《馬賽曲》的樂曲聲中,2萬支焰火發射至空中,4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演員參加了在協和廣場舉辦的大型演出。無論何時,法國閱兵式,都包容地向全世界的**敞開著它的懷抱,這不光是莊嚴肅穆的閱兵,同時也是精彩絢爛的全球聚會。
一戰百年閱兵 2014年7月14日,法國巴黎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百年紀念活動的第一個**。全球約80個直接或間接參與一戰的國家代表出席閱兵式,并有一戰72個參戰國派出儀仗兵參加此次閱兵式,日本自衛隊也參與其中,同時這也是**首次參加法國閱兵式。法國總統奧朗德在國慶節之際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香榭麗舍大街上,將出現全球半數國家的代表。”此年也是法國空軍成立100周年和陸軍航空兵成立60周年,共有近4000人參與了閱兵儀式,出動了241匹軍馬、76只軍犬、285輛軍車、90架來自法國和外國部隊的飛機。作為當天國慶日閱兵的結束節目,來自近80個國家的300余名青年共同在協和廣場放飛了和平鴿,讓年輕人譜寫出一曲“放飛和平,世界大同”的樂曲,成為法國國慶閱兵一道生動而又亮麗的風景線。
法國閱兵式中的斧頭兵
法國國慶閱兵的意義
彰顯民族精神 法國國慶閱兵追根溯源,是對1789年勇敢地攻破了巴士底獄大門、鋪就法國大革命道路的革命烈士的祭奠。一年一度的法國軍隊閱兵正是對民族精神的彰顯,展示了法國國家精神的堅韌與不屈,展示了民族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傳承軍隊文化 閱兵是軍事文化要素的綜合集成,任何一種儀式,如果追根溯源,都有其最初用途與實用價值。法國閱兵將這一特點表現得尤為明顯,無論是法蘭克騎兵的盛裝舞步,還是凱旋門的方隊集結,都折射出法國軍隊對其輝煌軍事歷史的肯定與傳承,也在向世人展示法軍的陽剛之美。法國經常邀請外國軍隊參加閱兵,也體現了法國文化的包容性,反映了法國浪漫自由的民族特色。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外交手段。它有利于傳播法國的優秀民族精神,也有利于法國更好地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展示大國形象 通過國慶閱兵,可以集中展示法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充分彰顯法國軍隊有效履行歷史使命的能力,進一步樹立軍隊威武與文明的良好形象,對于揚國威軍威,振奮軍心士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年年歲歲,法國的巴黎,都會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穿過凱旋門,他們走過香榭麗舍大街,他們用整齊劃一的步伐刻下歷史,邁向未來。這就是法國國慶閱兵。
版權聲明:本文刊載于《軍事文摘》雜志2015年第7期,作者:張雪。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轉自《軍事文摘》”。
拓展知識:
2014年國慶閱兵
一共進行過了14次閱兵。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
1次;1950—1959
每年都舉行了閱兵,共10次;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
各1次
2014年國慶閱兵
1949年開國大典的閱兵1次;1950至1959
每年都舉行了閱兵共10次;1984年國慶35周年閱兵1次、1999年國慶50周年閱兵1次、2009年國慶1次,60周年閱兵1次。一共進行過了14次閱兵。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1449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