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筆架山景區介紹)
前沿拓展:
筆架山
筆架山風景區距葫蘆島20多公里,面臨遼東灣,毗鄰錦州港,總面積8平方公里,以筆架山和天橋為主,是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
筆架山是近海中的連陸小島,因其狀似筆架,而稱筆架山。小島南北長1120米,東西寬220米,海拔78.3米,面積為1.2平方公里。筆架山距海岸1620米,其間有一條潮汐沖擊而成的連接海島與陸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稱“天橋”,也叫“神路”。
游玩貼士
1、去筆架山島爬山,就要穿旅游鞋可平底鞋了,這樣在觀光景點的時候就不會因為腳不舒服而影響心情了。
2、山島入口處有筆架山的導游圖,可以分析好上山旅游的路線,但18點之前必須下山。
3、在山島吃小海鮮,品種很多,但是要吃新鮮的。
(4)在島上購物,可以買筆架山的紀念品,筆架山全圖扇子、珍珠項鏈、貝殼制成的小烏龜等,這些都很便宜;還可以在山上的游樂園里玩,只有一個項目 射擊氣球。
瀘州合江有一座山,今天被人叫作筆架山,然而筆架山并非它最早的名稱,清代時因當時人見其三峰聳立,形如筆架,清代后得名為筆架山。實則讓這座山失去了它本有的魅力和神秘。
今天江陽沽酒客就來給大家講一講筆架山的前世今生,其來歷不可小覷,實則是它人文之根源,應該好好發掘,讓其發揚光大。
此山山高698米,在蜀中群山中實在算不得多高。但是古人劉禹錫曾經說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這座山因為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寓居過,而讓人充滿了想象。
早在北宋時期,大詩人蘇東坡就慕名而來尋訪真人,更寫下《過安樂山,聞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篆符,云,此山乃張道陵所寓,二首》:
其一
天師化去知何在,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滿山秋葉豈能神。
其二
真人已不**,外慕墮空虛。猶馀好名意,滿樹寫天書。
據說,這座山上有一座似冬青又不是冬青的樹葉,當年張天師用它畫‘符箓’,上告蒼天祈福黎民安康,下安百姓萬事順意,并且教化百姓心存善意努力向上。每一片葉子都書寫不同,還加了官府的印信文書。
關于張道陵今天知道的人不多,這里簡單普及一下,天師本是太學書生,博通《五經》,晚年嘆息“此無益于壽命“”,于是學長生不老術,由于家貧無法煉就"黃帝九鼎丹",而治生營田牧畜,又非其所長,在聽說蜀人多醇厚易教化,且多名山后,于是與**入蜀。
這才跟四川結下不解之緣。
忽有天人傳授給張道陵治病之道,于是蜀中的百姓‘翕然’安定,奉事之以為師。后來,張道陵修煉得道成仙,白晝飛**界。而這座筆架山,因為張天師的寓居而被稱作安樂山,才是實至名歸。
此山峰矗立,東西狹長,從長江邊眺望,如石筍直插天際;從赤水河畔仰視,則是筆架橫亙河岸。特別是雨后初晴或云霧彌漫時,山上云遮霧繞,時聚時散,故有"筆架連云"之稱,為合**景之一。
當年,蘇東坡游歷蜀中名山,也是因為被張天師在此的傳說而吸引,有人說東坡就是有調侃張天師的意思,我倒是覺得這是見仁見智的事情,其實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蘇東坡是希望大家破除膚淺的迷信,而是明白道家真正的信仰,明白道的真理比那些玄幻無邊的事情要好得多。
而且蘇東坡雖然大才,不是也有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的笑談嘛。前人被后人說,后人捧都是常事,相信天師和**都無所謂了。再加上,黃老之道和佛子之言,我看蘇東坡對佛道的研究還是對自身身份提升和精神追求,更多是一種時尚和文化需求。你別把這個東西當得太高級,曲高和寡的事情不好。
最好的狀態就是販夫走卒可以接近,文人墨客也可以談,而此地就是如此。
當然,安樂山后來又叫少岷山,合江出了個文化人曾嶼先生,也給合江和瀘州的人**了大貢獻,他在明朝的時候跟大才子楊慎相交甚篤,二人惺惺惜惺惺,倒是很給瀘州的名勝做了一些傳播,可惜今天安樂山也不叫,少岷山也少有提,當然筆架山也是不錯,關鍵我們要把這些人文歷史好好挖掘,并且把它們好好展示給大眾,要有自信,自信的基礎就是踏踏實實的做好挖掘整理工作,并且重視起來。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848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