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gdp省份排名2021年(2021年全國省份gdp排行榜)
前沿拓展:
巨變,正在我們的身邊悄然發生!
過去十年,我們見證了**經濟突飛猛進,GDP總量邁過百萬億大關,人均GDP超過1.2萬美元,躋身前列。過去十年,我們也親歷了**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網民人數突破10億人大關,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與此同時,區域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的省市逆勢崛起,站上浪潮之巔,但也有的省市不幸掉隊,成為“時代的眼淚”。
過去十年,**城市格局究竟發生了怎樣的大洗牌?誰又是**進步最快的省份?隨著多個省市近日相繼召開“**這十年”系列主題**發布會,這個**呼之欲出。
01
城市實力就是經濟實力
沒有什么能比經濟指標更能衡量一個地區的實力了。
通過對比過去十年(2012年-2021年)的GDP數據可以發現:**、貴州、云南,這三個省份的增幅一騎絕塵,過去十年,它們的GDP總量增長了將近2倍;巧合的是,這三個增速最快的省份都在西部地區。
(數據來源:各省市統計年鑒)
縱觀“增幅冠軍”**的GDP構成,第三產業是對其經濟增長貢獻率最高的產業,從2012年起占比就未跌破過54%,2015更是高達58.2%,其中旅游業功不可沒,對**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率達三成。雖說,**GDP增長展現出喜人的勁頭,但放在全國來看,GDP總量還是偏弱,甚至不足經濟大省廣東的1/60。
(數據來源:公開數據)
而貴州的逆襲,一是抓住了國家幫扶的機會,二是撞上了產業的風口。過去十年,貴州收到來自**的轉移支付超過2萬億元;另一方面,近幾年貴州新能源產業增長也突飛猛進,此外,貴州還緊抓“東數西算”新機遇,成為全球大數據基礎服務基地。
要知道,“東數西算”是繼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之后的又一國家級特大工程,對我國數據經濟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也將是西部一些省份逆天改命的機會。
而像廣東、江蘇、北京、上海,這樣的強省強市,雖然GDP增幅并不突出,但也基本能跑贏全國大盤。
反觀GDP增幅倒數前三名,則全被東北包攬。黑龍江過去十年的增速更是只有9%,遼寧和吉林也只有11%,幾乎停滯不前。經濟失速、產業衰退,成為這十年來貼在東北身上的標簽。
東北是**的大糧倉、重工業基地和面向東北亞的重要窗口。跟很多大城市相比,東北中心城市的各種自然資源、產業基礎,甚至科技實力并不落后,但是因為一些沉重的包袱,牢牢地束縛了東北經濟的發展。
如果從GDP總量排名來看,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廣東、江蘇、山東這三省仍然牢牢占據前三位置。雖然排名未發生變化,但三者之間差距卻肉眼可見地拉大。
目前廣東是唯一一個GDP邁過12萬億的省份。如果把廣東省看成一個經濟體參與世界排名,它的GDP已經超過韓國,挺進世界前十,能夠打敗96%的國家和地區。而早在2012年,廣東和江蘇、山東之間的差距還只有3000億和7000億,但到了2021年,差距已經擴大到了8000億和41274億。也就是說,廣東與山東之間足足相差了一個河北省。
與此同時,浙江和山東之間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目前相差不足1萬億元,前者趕超后者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浙江省在新一輪經濟規劃和發展目標中提出,到2027年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萬億,相當于要完成5萬億的增長目標,比過去十年的增量還要高。而山東今年5月宣布,5年后人均GDP要提升到11萬元。按照山東現有人口10169萬人的體量計算,通過人均反推,5年后GDP總值為11萬億左右。
就算山東省這個5年目標是截至到2026年的話,到2027年它的經濟總量也就勉強在12萬億左右,即和浙江省相當。但是,浙江在其他經濟核心指標方面毫不遜色于山東,這也是浙江省喊出12萬億目標的底氣所在,超越山東也可能是遲早的事。
從排名變化來看,過去十年,重慶是進步最快的省份,從2012年的23名上升到2012年的16名,進步了7名;同時重慶也是繼四川之后,第二個GDP超越遼寧的西部省份。
不幸的是,遼寧也是排名下滑最快的省份,足足下滑十名,差點掉出前20。而排名出現下滑的省份中,除了廣西外,其他全部來自北方,包括河北(-6)、內蒙古(-6)、天津(-4)、黑龍江(-8)以及吉林(-4)。
這也就引發了另一個關注的焦點——經濟重心轉移,南北差距取代東西差距。
長期以來,以胡煥庸線為標志,東西差距始終是我國區域經濟面臨的重大課題。
但隨著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推進,東西差距呈現收縮之勢。與此同時,南北差距則不斷擴大,“南北差距”取代“東西差距”正在變成現實。
數據顯示,1978年,南北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分別為53.7%、46.3%,差距僅為7.5個百分點。到了2020年,南方經濟比重上升到64.8%,北方進一步降低到35.2%, 差距擴大到29個百分點,達到歷史之最。
南北差距擴大,是自然地理、氣候環境、產業轉型、人口流動、營商環境差異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基于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和人口流動的現實,未來南方差距擴大勢頭或會有所收縮,但短期難以逆轉。
02
“中三省”令人意外
人口的變化不僅僅是人口數量的增減,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蘊藏的區域發展潛力的變化。
過去十年,**人口的流向如何?哪些城市在虹吸,哪些城市在流失?我們通過收集過去十年來31省市的主要人口數據,試圖編織“**人口變化趨勢”。
而這組數據,也透露出**人口的大變遷。
從十年變化趨勢來看,大部分省份人口都在增加,只有8個省份人口呈現收縮之勢。廣東、山東、河南這三個省份,依舊是**人口大省。而自2008年超越河南以來,廣東已經連續14年蟬聯“人口第一大省”。
分區域來看,過去十年,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人口進一步集聚。2021年,東部地區人口占39.93%,中部地區占25.83%,西部地區占27.12%,東北地區占6.98%。與十年前相比,東部地區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上升0.22個百分點,東北地區下降1.20個百分點。
地區間的人口差距明顯拉大。
如果從常住人口增量來看,廣東省和浙江省無疑是最大的贏家。過去十年,廣東常住人口足足增加了2090萬,體量相當于整個北京市的人口。浙江增加的人口也在千萬級以上,并且人口增長后勁完全不亞于廣東,十年增幅在19%以上。
而在人口收縮的8省中,東北三省又毫無懸念統統上榜,并且是人口減量最大的三個省份。近幾年,東北人口已經是老生常態的話題,大家見怪不怪。但是,在這些習以為常中,天津似乎成為一個“意外”。
過去十年,天津常住人口減少5萬,是四大直轄市中,唯一一個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的地區,也是人口收縮省市中唯一一個經濟發達地區。雖然“5萬”這個數字看起來并不多,放在1373萬的人口總量中也剛夠得上零頭,但對于天津這樣一個沿海發達省份來說,似乎顯得很“刺眼”。
其實這從天津的GDP就能看出端倪。
2021年,天津GDP為1.57萬億,在全國排名下滑4位至24名,在它前面的是新疆,后面的是黑龍江。而且天津GDP增長乏力,過去十年的增幅遠不及一些西部省份,工業生產總值甚至倒退至2010年水平。即使放到城市間進行對比,天津目前也已經跌出了全國前十。
要知道,早在十年前,天津在全國GDP五十強城市中還能排到第五,GDP體量直逼深圳和廣州。要吸引人口回流,天津必須在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方面下苦功夫。
實際上,常住人口增幅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人口自然增長(出生人口-**亡人口),一個是人口機械增長,而后者才能真實地反映一個地區對人口的吸引力。
比如表面看起來,山東是一個大贏家,通過“虹吸”各地人口晉升為全世界罕見的一億人口大省。但剔除十年人口自然增長的555萬,山東竟然是人口凈流出的。換句話說,山東過去十年的常住人口增量主要靠新生人口推動的。
而這樣的一幕還發生在多個省市身上。
在常住人口增量中,還只有8個省份出現下滑,但到了人口機械增量這一欄,已經增長到了16個,這還是在缺少海南、**、新疆、云南四個省份的數據上得出的結果。
除了東北三省外,中部省份的人口流失也不容樂觀。湖北、安徽、江西和湖南這四個省份人口流失了將近1000萬。很難想象,這個數據幾乎和東北三省流失的人口相當。
而這些省份流失的人口大部分流向了廣東、江浙一帶。畢竟,經濟的風向就是人口的流向。
好在很多人口流失省份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峻性,在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變得更加敏銳了。例如山東正通過經濟轉型促進形成“經濟發展—人口集聚”的良性循環,并利用城市新戰略來提升自身吸引力,進而增強區域人口的粘性與活力。
03
城鎮化率還有提升空間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城鎮化率。
過去十年,我國的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已經顯著高于56%的世界平均水平。但跟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有大約20%的提升空間。
這意味著,我們雖然告別了城鎮化高速增長時期,但未來增長空間仍然可觀。更直白來說,這可能就是未來不小的住房增量空間。
不過具體到不同的省市,還是存在一些顯著的差別。
比如從數據來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江蘇、遼寧、浙江、重慶八個省份城鎮化率都已經超過了70%。與十年前相比,省市數量增加了一倍多。
在這八個省份中,上海、北京、天津都超過了80%。其中,上海的城鎮化率為89.3%,北京的城鎮化率為87.5%,天津也達到了84.88%。按照**城鎮化率的天花板可能在85%左右測算,這三個直轄市的增長空間非常有限。
一般來講,當一個地區的城鎮化率低于30%的時候,城鎮化增長較慢;高于70%的時候,城鎮化增速也較慢;而處于城鎮化率30%到70%區間的時候,一般增速要更快。
照此計算,我國仍有不少省份處于城鎮化率高速增長期。
在這些省份中,一些人口大省人口總量大,農村人口總量較高,未來城鎮化潛力很大,比如河南、安徽、四川、湖南、廣西。總體來說,人口密集、城鎮化率又比較低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黃淮海平原和西南地區。
而反過來,城鎮化又是拉動消費、投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引擎,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經濟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推動力量。
高盛投資管理部就曾預估,城鎮化率每提高1%,就會帶動**GDP 1年內增長0.8%,5年內增長3.5%。這與近期一個關于**城鎮化和經濟增速的學術研究不謀而合:即**城鎮化率每提高1%,GDP長期將增長4.8%。
總之,十年發展,十年巨變。
過去十年,不同省市的興衰沉浮成為這個時代最生動的注腳,有的省市一路高歌、有的省市逆襲翻盤、也有的省市停滯不前……下一個十年,相同的一幕又將在哪些省市上演,我們拭目以待。
前瞻經濟學人APP 產業觀察組
更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
【1】《2022-2027年**數字經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前瞻產業研究院
【2】《2021年**31省市及300城市經濟發展主要數據對比分析》,前瞻產業研究院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業大數據、產業研究、政策研究、產業鏈咨詢、產業圖譜、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指南、IPO募投可研、IPO業務與技術撰寫、IPO工作底稿咨詢等解決方案。
參考資料:
【1】《最新數據出爐!山東,會成為下一個東北嗎?》 黃漢城財經
【2】《**城市GDP增速十年競賽,誰嚴重掉隊?》吳曉波頻道
【3】《浙江省的GDP目標要趕超山東省,難度大嗎?》Data居士
拓展知識:
全國gdp省份排名2021年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2021年是我國經濟全面復蘇的一年,內外需的強勁反彈,帶動經濟高速向上,取得成果不少。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1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2021年**經濟成績單后,各地亦陸續發布了去年GDP數據。
從已經公開的信息看,地方經濟整體正穩定恢復。尤其廣東已一省之力GDP總量可闖入“世界前十”,另有多個省份GDP數據在過去一年里突破重要關口。
湖北增速領跑,11省份跑贏全國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1143670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1%,完成了全年6%以上的經濟發展預期目標;兩年平均增長5.1%。
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查閱各地官方公布的信息發現,截至1月22日中午,已有28省份完整或部分公布2021年經濟數據。其中,11省市去年GDP增速超過全國水平。
受**沖擊最嚴重的湖北繼續“跑步”復蘇,全年GDP增速達到12.9%,居全國第一。海南亦跑出兩位數增長,以11.2%的增速緊隨其后。山西增長9.1%,暫列第三。
截至目前,去年GDP增速跑贏全國的省份還有:江西(8.8%)、江蘇(8.6%)、北京(8.5%)、浙江(8.5%)、山東(8.3%)、安徽(8.3%)、重慶(8.3%)、四川(8.2%)。上海、貴州均增長8.1%,與全國水平持平。
從兩年平均增速來看,截至目前增長最快的前三名是海南(7.3%),山西、貴州(均為6.3%)。湖北兩年平均增長3.3%,但逐季提升。
廣東總量破12萬億,超部分發達國家
從經濟總量看,廣東(12.4萬億元)、江蘇(11.6萬億元)前兩名的地位依然穩固。其中,廣東成為全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GDP12萬億大省。
12.4萬億元相當于什么水平?按年平均匯率折算,廣東省去年GDP總量約1.92萬億美元。這一數字放在2020年可以排到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的前十位,且高于前十名中的意大利(1.89萬億美元)、加拿大(1.64萬億美元)、韓國(1.64萬億美元)等發達國家,堪稱“富可敵國”。
廣東和江蘇是去年全國僅有的兩個GDP總量超10萬億元省份。其后,山東(8.3萬億元)、浙江(7.35萬億元)亦自成一檔,且分別首次突破8萬億、7萬億關口。截至目前,已公布數據省份中GDP總量超過5萬億元大關的還有河南(5.89萬億元)、四川(5.39萬億元)、湖北(5萬億元),四川、湖北均首次進入“5萬億俱樂部”。
2021年,在總量上實現重要突破的還有上海和北京。滬京兩地全年GDP總量均首次突破4萬億元大關,前者更達到4.3萬億元,是**頭兩個GDP4萬億之城。
此外,山西去年GDP總量首次突破2萬億大關,甘肅則首次登上萬億臺階。但在已公布數據省份中,海南、寧夏、青海、**四地GDP總量仍低于1萬億元。
應對沖擊,各地經濟顯韌性
多地GDP突破重要關口背后,顯現出**經濟的強大韌性。
在受**沖擊最嚴重的湖北省,該省統計局局長朱慧介紹,2021年,湖北41個工業行業中39個行業實現正增長,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8%;全年施工項目個數增長30.6%,新開工項目增長54.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4%;市場主體總量突破600萬戶……一系列指標充分表明湖北省經濟韌性較強,在疫后重振中取得決定性成果,總量排位回歸第七,發展重回“主賽道”。
廣東GDP總量已連續30年余年全國領跑。廣東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說,盡管2020年和2021年不同程度地受到**肺炎**沖擊,廣東充分發揮產業體系較為齊全優勢,產業鏈彰顯韌性,保持了經濟穩定增長,其中有廣東經濟市場化程度高、改革開放創新成分高的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優勢。
“我們看到了數據背后的經濟邏輯,經濟增長的邏輯,最重要的是廣東經濟的韌性形成的穩定性。”楊新洪說。
疫后重振,量變背后有新路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疫后重振不只是量變,更走出了新路。
例如,海南經濟增速全國名列前茅,就離不開自貿港建設紅利。在此背景下,旅游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熱帶高效農業等“3+1”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形成,服務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5.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82.5%,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消費潛力也得到持續釋放。首屆消博會成功舉辦,離島免稅銷售額突破600億元,網絡零售額快速增長,即使剔除離島免稅這個政策性消費熱點,海南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也達到15.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
數字經濟加快領跑,則讓經濟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如浙江省統計局介紹,2021年,預計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4.9%,比上年加快2.0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為11.0%。規模以上工業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新興產業、人工智能、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均比上年加快并遠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顯著拉抬工業生產增速。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2
因為2022年春節較早,所以2021年度的各省市GDP戰績的發布要比往年更早,所以截止目前已有過半省區市的成績已經揭曉,我們就先睹為快吧,來看看已經出爐的這些地區的年度成績如何。
2021年是經濟全面復蘇的一年,內外需的強勁反彈,帶動經濟高速向上,取得成果不少。全國GDP總值超過114萬億元,在全球經濟總量上的比重再次提升。各地區的.話整體復蘇明顯,但因為產業結構和經濟活力的不同,在上升趨勢上還是有差異的。
煤炭生產省GDP飆升
首先比較矚目的是幾個能源生產省的高速飆升,這和2021年產能擴張太快相關,煤炭等能源緊缺,導致價格暴漲。山西、內蒙古等省區在為全國各省抓緊生產、貢獻能源的同時,在經濟總量上也為自身拉升了許多。
山西省的年度GDP名義增幅竟然能高達28%,如果和實際增速9.1%比較就能發現平減指數超高呀,這就是價格帶動的表征。同樣內蒙古也是如此,同比名義增幅也有18%以上,兩省的總值都突破了2萬億元。
沿海各大省重現高增長
其次就是2021年對于沿海地區的各經濟大省來說也是充滿了機遇,外貿、內需的強勁復蘇,讓它們的產能擴張速度加快。從增長率比較來看,2021年是沿海各經濟大省整體增幅不遜于中西部地區的一年,這是多年未見的現象了。
雖然廣東省增長稍慢于全國,但以它龐大的體量有12.3%的增幅也可以接受了,增量超過了1.3萬億元。而蘇魯浙三省都要在13%以上,四大省整體的話是要快于全國的,可能還能稍快于中西部的整體增長率。
四大省體量龐大,有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也帶動了全國經濟不少。
中西部地區整體放緩
相比往年,在2021年中西部各省明顯有些放緩了,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其實也并沒有那么悲觀。
首先是因為沿海各大省的超常發揮拉高了全國整體增速;其次中西部諸省市在**期間受到沖擊較小,2020年的GDP受損偏小,所以基數原因導致2021年的增速就走低一些。
但中西部內部互相比較的話,差異還是不小的。首先是河南省因為災情、**的連續影響,其年度名義增長僅只有7.1%,GDP總值近5.9萬億元,不但被浙江省甩開了,而且還被四川省迫近了一千多億元。
其次西南諸省市明顯有所減速,四川、重慶都不算太快,像貴州等前幾年都是高歌猛進,在2021年的名義增幅還不到10%。所以它的總值被山西、內蒙古反超了,排名下滑到第22位。
但也有發揮非常出色的,除了山西省飆升之外,江西也表現非常優秀。在2021年接近了3萬億元,名義增長15.3,成功甩開了重慶市的追逐。江西省在近些年來的經濟表現讓人刮目相看,阿卡林省總算是迎來了春天。
截止目前,只剩下幾個省市尚未公布數據了,可能還要等一周左右才能全部出爐了,但剩下的懸念已經不多了。福建省應該是難超湖北省了,后者在2021年強勢反彈,已經突破了5萬億元,應該能夠回歸全國第七。
也就是河北省和北京市哪個會更高了,河北是公布的實際增速并不快,就看是否能夠通過PPI拉升一些平減指數,提高名義增速了。
28省份2021年GDP數據公布3
廣東省統計局1月2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24369.67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截至目前,廣東成為國內唯一一個GDP超12萬億元的省份,連續33年居全國第一。折合美元測算,2021年,廣東省GDP約為1.92萬億美元,這一數值或超過韓國、加拿大,與意大利僅有一步之遙。
繼2021年全國經濟成績單公布之后,各省份也陸續亮出年度答卷。不少省份都有驚艷表現,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的交織背景下,**經濟彰顯實力和韌性。
廣東超韓國、加拿大
1月20日,廣東省宣布,2021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2.4萬億元、同比增長8%。折合美元測算,2021年,廣東省GDP約為1.92萬億美元,超過韓國、加拿大,與意大利僅有一步之遙。
圖片來源:廣東省統計局
根據韓國**此前發布的《2022年經濟政策方向》,預計2021年該國GDP增速為4%,將達到1.7萬億美元。另有權威機構預測,加拿大2021年經濟增速預期5.4%,或將達到1.73萬億美元。意大利工業協會預測,意大利2021年GDP可能增長6.4%。全年GDP總量約為2.01萬億美元。
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廣東進出口延續兩位數增長。202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8.27萬億元,同比增長16.7%。其中,出口5.05萬億元,增長16.2%;進口3.22萬億元,增長17.4%。
當天出爐的廣東省**工作報告指出,廣東處在內外循環交匯點,擁有完備的產業體系、較強的創新實力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擁有1500多萬市場主體、7000萬勞動者、1.27億常住人口共同形成的市場紅利,擁有“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疊加利好,這是廣東奮進新征程的優勢所在、信心所在、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廣東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經濟發展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需要持續攻堅,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還需加大力度解決,城鄉發展差距依然較大。
廣東省提出,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31省份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這些省份也有新突破
作為第二經濟大省的江蘇,也在不斷縮小跟廣東的差距。2021年,江蘇GDP邁上11萬億元新臺階,達到11.63萬億元,增長8.6%,增速快于廣東。
數據顯示,2020年,江蘇GDP和廣東的差距為8000億左右,2021年差距縮小為7700億左右。外貿增速成為江蘇經濟發展的突出亮點。江蘇2021年外貿進出口值首破5萬億元,同比增長17.1%。
上海、北京GDP也雙雙突破4萬億。日前,北京宣布,北京2021年GDP達到40269.6億元,增長8.5%。上海也宣布,2021年GDP突破4萬億元大關,達到4.32萬億元,增長8.1%。其中,北京GDP在2007年突破萬億元大關后,分別用6年和5年時間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而突破4萬億元只用了3年時間。
北京市**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北京經濟結構和質量持續優化提升,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保持全國第一。北京著力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高精尖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加強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布局,北京成為全國半導體領域最重要的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區。實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方案,首店經濟發展勢頭強勁,網上零售額增長超過20%。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湖北也迎來強勢復蘇。2020年,受到**沖擊最嚴重的湖北,GDP下降5.0%。數據顯示,2021年湖北GDP增長12.9%,總量邁上5萬億元臺階,達到50012.94億元,實現歷史性跨越,排名重回全國第7位。其中,武 漢城市圈經濟總量跨越3萬億,達到3.01萬億元,位居全國省域城市圈前列。湖北2022年設定了7%左右的增長目標,并強調堅定不移鞏固回穩向好態勢。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101485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