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地圖(番禺地圖全圖大圖)
前沿拓展:
主要文獻: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
原創撰文、加工制圖、編輯排版:臺長 史太郎
文獻提供:文史博主@省城風物、@DEMONVAN-pmm (@廣州的歷史脈絡 亦給予幫助)
此帖篇幅較長,有勞你慢慢閱讀。
▲如今的新造鎮行政區域。(原圖為《番禺區地圖》,來源:廣東政務服務網)
▲上圖顯示番禺縣治在新造。從縣府遷出廣州,到南遷市橋之前,番禺縣曾在新造建設新的縣署,要將新造建設為新的番禺縣縣城。(翻攝1938年《最新廣東省明細大地圖》,攝于2012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圖說廣府:廣州老地圖展》展覽現場。)
新造
曾是番禺縣**所在地
大家都知道吧
(→不知道沒關系,點這兒馬上知道←)
不過
新造番禺縣府
是什么樣子?
如今幾乎沒有
實景實物可見
(因為被日軍炸沒了)
留下的舊照也極少
▲這款新造番禺縣府的舊照,曾見于番禺日報社主編的《番禺百年圖鑒》,其實照片最原始出處,是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文獻提供:@DEMONVAN-pmm)
感謝廣州文史愛好者 @DEMONVAN-pmm @省城風物
(還有@廣州的歷史脈絡 提供資料但沒使用)
從他們各自搜集得來
并分享的歷史資料中
我們終于看得見更多
新造番禺縣府舊照片
↓↓↓
▲拍攝時,縣府正門頂部有疑似是建筑棚架的東西,新樓落成,新鮮滾熱辣。(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側面看,畫面中有水面,不知道是江面還是池塘?(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換一個角度看新造的縣府。圖中的江面,應該今新造鎮中心對出的珠江后航道瀝滘水道。畫面中,在江的對岸不遠處出現山峰,會否就是深井、長洲一帶的山丘?(文獻提供:@DEMONVAN-pmm,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
當年文獻介紹
這個縣府合署
“由萬興公司承辦,建筑費五萬二千元,計分兩座,后座為各局,
前座為縣**,俯瞰大江,局面堂皇。”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新造的新縣署
建設費用
主要來自變賣
廣州的舊縣署所得
↓↓↓
▲賣了舊縣署,才有錢建新縣署,以前的公家真窮。(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
舊縣署已賣
新縣署未建
番禺縣**
于1932年7月24日
暫借旁邊的
番禺學宮辦公
直至1933年遷往新造
▲番禺學宮在哪里?就是農講所地鐵站出來的農講所咯!
不過
新造舊縣府
超短命
1933年1月落成
(廣州海珠橋也是這一年通車)
1938年11月被炸毀
(侵華日軍炸的)
存在不足6年
據說原址
就在和平路
廣東糧油倉庫一帶
↓↓↓
▲百度地圖截圖
?當年的文獻
提供了一些
新造舊縣府選址
的蛛絲馬跡
↓↓↓
▲關于新造番禺縣署選址的記載。(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
“新造禮園鄉外之荒崗”“背鄉臨?!?/strong>
而且山崗的南部貼近鄉村
和如今廣東糧油倉庫位置
是否吻合?自行對照吧
除了縣府主樓
一些相關建筑和市政配套
亦在新造建起來
例如
縣看守所
↓↓↓
▲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文獻提供:@省城風物)記載:“監獄由合益公司承辦,建筑費七萬五千八百九十元,分作二層,為十字形,可容四百余人,中有碉樓高聳。可以遠眺?!保ㄎ墨I提供:@DEMONVAN-pmm,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
縣兵營
↓↓↓
▲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記載:“縣兵營亦由合益公司承辦,建筑費二萬五千七百元,分為三座,成一品字形,約可容三百人。”(文獻提供:@省城風物)
官員住宅和職員宿舍
↓↓↓
▲(文獻提供:@DEMONVAN-pmm,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文獻提供:@省城風物)記載:“宿舍縣長住宅及職員宿舍,現已定期開頭建筑,預算工程約九萬五千元。”顯示宿舍似乎未能與縣府大樓同時落成。直至兩年后刊印的《番禺縣政紀要》,才見到宿舍
當然也新建
馬路和公路
↓↓↓
▲馬路,就是市鎮城區內部的道路。(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公路,就是溝通各市鎮鄉之間的道路。(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后來《番禺縣政紀要》
回顧了新造
開辟馬路的過程
↓↓↓
“新造為縣屬市鎮之一,商店約二百余間,惟街道異常狹窄,交通極形不變,民國二十一年十月間,始行開辟馬路,全路約長二千二百尺,分為和平路,新華路,工程費約三萬七千余元,廿二年三月間已全路完成。”
▲1935年前后,番禺縣已經在部分市鎮內建成了一批馬路。(文獻提供:@DEMONVAN-pmm,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
↑↑↑
細看上文有點意思
1935年
新造成為“番禺縣城”兩年了
但建造的馬路里程
還不如縣里的其它市鎮
似顯示
新造雖為縣城,但旺極有限
↓↓↓
▲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原圖提供:@DEMONVAN-pmm↑↑↑
上表顯示抗戰前番禺縣
馬路最多的市鎮是市橋
(↑“本縣最繁盛之市鎮,店戶數千”*↑)
其次是東圃
(↑“禺東重要市鎮,商業頗為繁盛”*↑)
然后才是縣城新造
緊隨其后是
沙河
(↑“縣市交通要道”*↑)
新洲
(↑“店戶雖不多,而商業頗繁盛”*↑)
*上段括號內引用文字的文獻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文獻提供:@DEMONVAN-pmm
馬路是一個側影
反應當時的新造
并非番禺縣最旺的市鎮
事實上
當年市橋已經
建起體育場了
(還是縣庫撥款的)
而
縣城新造
卻由于缺錢
而未能建設
體育場和中山公園
↓↓↓
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原圖提供:@DEMONVAN-pmm
文獻文字摘錄:
“查新造為縣治中心,對于全縣軍民聯合運動及公共娛樂,亟應籌建相當場所,以資興奮,擬俟將來財力稍舒時,開辟運動場一所,中山公園一所。”
市橋不是縣城
卻旺絕全番禺
這不難理解
因為歷史上
市橋是
番禺縣沙灣司的中心
↓↓↓
▲舊沙灣司管轄范圍,以今番禺區中部的山脈為界,以南屬于沙灣司。司域跨越沙灣水道,涵蓋大片沙田,范圍遠至靈山島尖。(圖片來源:清末民初《番禺縣續志》)
↑↑↑
沙灣司又是
全番禺縣最有錢的司
(其它三個司:茭塘司、鹿步司、慕德里司)
有南部大片沙田滋養
(沙田在欖核魚窩頭東涌靈山一帶)
田產豐富、物阜人豐
決定了
市橋想窮都難
當年的文章
都寫明了
市橋
是全番禺最富庶的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文獻文字摘錄:
“市橋則于全縣中最稱富庶,且前亦曾有徙治于是之議者;東圃則為全縣之中點,水陸交通,均稱便利;高塘扼北路之要沖,為粵漢鐵路之所經;是皆有足取者。顧何以舍是三者而獨取新造?”
↑↑↑
富庶到被提名角逐
番禺縣新縣城
(結果在抗戰勝利后夢想成真)
反觀新造
雖然歷史上
曾是茭塘司的駐地
在行政區劃上
沙灣司的市橋
鹿步司的東圃、慕德里司的高塘
平起平坐
↓↓↓
▲舊茭塘司管轄范圍,以今番禺區中部的山脈為界,以北至珠江前航道的范圍,均屬于茭塘司。司域跨越珠江前后航道,涵蓋今海珠區全部、番禺區北部和東部、荔灣區芳村花地河以東,以及黃埔區的深井、長洲。(圖片來源:清同治十年《番禺續志》)
但在民國番禺縣官眼中
新造只是個
“一極平淡之鄉村”
▲1870年代的新造照片(圖片來源:新浪微博@小巴拉蓋)
和上一代“縣城”
省城廣州相比
更有天壤之別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文獻文字摘錄:
“由一極絢爛之都會,而徙于一極平淡之鄉村,此固與前大異其趣,要亦勢之所不得不然?!薄?strong>向以縣治附麗于廣州之故,**設于是,學校設于是,舉一縣之財力才力,集注于是;而于其所固有之本業,卻莫之顧;斯其結果,不特地力無由開發,社會無由進步。”
而且
番禺縣的地理中心
也不是新造
而是東圃
(東圃也是原番禺縣鹿步司的駐地)
↓↓↓
▲東圃圩鄰近棠下、車陂,過去曾是番禺縣鹿步司的駐地。(圖片來源:清末民初《番禺縣續志》)
當時珠江以北的
大片區域仍屬番禺縣
東圃剛好在
番禺縣南北的中間
↓↓↓
▲出處:1935年10月《番禺縣政紀要》創刊號,原圖提供:@DEMONVAN-pmm
↑↑↑
從東圃出發
來往廣州、禺北等地
陸路可達
反觀新造
除了去市橋不用坐船
去廣州、東圃、禺北等地
都要走水路
所以考慮
統領全縣+來往省城
的方便程度
新造的優勢
又不及東圃
那為何番禺縣
仍是選擇了
富裕不及市橋
便利不如東圃
的新造
作為新縣城呢
?
原因之①是
廣州市建市后
迅速向東擴界
禺東首當其沖
(禺東:舊番禺縣的東部,包括今越秀區東部、天河區、黃埔區的大部分,亦即原番禺縣鹿步司的范圍)
▲1930年《廣州市區域》,紅**域就是當時廣州市的范圍。東部界線已到達車陂。(由新浪微博網友@肥臏 供圖)
番禺縣預見
東圃極可能
劃入廣州市
↓↓↓
▲翻攝1950年**的《廣州市地形圖》,攝于2012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圖說廣府:廣州老地圖展》展覽現場
↑↑↑
瞧上圖
廣州市界已向東漫過棠下和車陂緊貼著東圃蛇行
在新造縣署落成時
番禺縣就明言
對東圃不放心
覺得它遲早會變成
廣州市的一部分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文獻文字摘錄:
“高塘偏于禺北,市橋偏于禺南,幾于各處極端,其間相去甚遠;而東西之相距,亦復失其均宜。東圃雖至適中,因密邇省會,將來有劃入市區只可能。而新造雖與省會隔一衣帶水,但與東圃相距至近,去市橋亦不遠,禺北似稍有阻隔,然視在市橋,則固有間矣?!?/p>
盡管番禺縣
早有思想準備
會失去東圃
但當廣州市
真的要吞下東圃
番禺縣還是
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
向省里告狀撒嬌
▲1947年10月23日《越華報》以《東圃宜歸番禺 在此設立縣治》為標題,報道廣州市與番禺縣互爭東圃墟一案。(圖片來源:公眾號“廣州舊聞”)
沒想到廣東省
還真的把
東圃判給了番禺縣
不過番禺縣治
沒有真的遷過去
東圃最終也劃歸廣州市
→詳情點此看“廣州舊聞”的原帖←
(番禺縣放棄在東圃設縣治,縣治定在市橋。之后,番禺縣將接壤廣州市域的城外近郊陸續劃入廣州市,至1958年,番禺縣放棄了珠江以北的全部地方,將全縣三分之二的地域劃入了廣州市。1975年,番禺縣劃歸廣州市管轄,成為廣州市的郊縣,是番禺縣接受廣州市領導的開端。而歷史上,番禺縣長期歸廣州府管轄,但廣州府與廣州市不同,兩者并無直接關系。)
與遲早都會失去的東圃相比
與廣州如隔“萬水千山”的
新造就安全多了
↓↓↓
番禺縣治定于新造
原因之②
也是考慮到
禺南
對整個番禺縣和廣州城
都很重要
如上文所述
禺南
坐擁地利
農漁商俱旺
相比禺北和禺東
禺南無疑是
當時番禺縣內
最有銀的地方
只要番禺縣
控制好禺南
就等于保障了自己的錢袋
▲1940年代《廣州市附近圖》局部,原圖由@省城風物 提供。
新造地處禺南
又地處珠江口之內
不遠處就有
沙路炮臺和長洲炮臺
這兩座守衛
廣州城水路安全的設施
相當有安全感
↓↓↓
▲清代《廣州口圖上》局部
▲沙路炮臺(拍攝及照片提供:康師傅@南國古韻)
相比起市橋
地處珠江口外圍邊緣
從虎門直入市橋水道
幾乎無遮無掩
往外就只有
虎門的炮臺
抵擋堅船利炮
新造能受益于
省城水口炮臺的照顧
無疑更安全
↓↓↓
▲當年市橋仍不是番禺縣城,**級別較低;不像西南邊的順德縣城大良,設有炮臺守衛。(清代《廣州口圖上》局部)
當年的文獻指
番禺縣選址新造時
確實考慮到
省城廣州的**情況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文獻文字摘錄:
“形勢險要,易于控制番禺形勢,以禺南為最重要,蓋以其地當獅子洋之沖,一面則沙田密布,富有天然之利;一面則港汊紛岐,易于叢奸。既須以政治力量促進地利之開發,尤須以武裝設備防盜匪之竄擾?!?strong>新造一地,系局獅子洋之上游,四面策應,最為便利。且就省防而言,廣州三面皆受番禺屏蔽,若番禺地方不靖,則廣州治安,將亦為止動搖?!?strong>建治于此,則與沙路長洲,互為呼應,不啻即為廣州增厚一重保障也?!?/p>
反正總體意思是
番禺縣搬到新造
一方面
更易于獲取禺南的優質資源
另一方面
也與不斷擴張的廣州市
保持著
“你就是過不來,但我又能看見你”
的曖昧距離
番禺縣遷出它成長
2000多年的出生地
↓↓↓
廣州城
(注:其實番禺縣建縣以來,歷史上曾不下一次遷出廣州城。甚至被并入南??h直接消失,也是曾有的。但明清以來,番禺縣大部分時間都固定在廣州城內。)
傷心總是難免的
社會上甚至出現悲觀論調
說
番禺脫離廣州再難以繁榮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文獻文字摘錄:
“昔以其縣治所在之廣州,為全省政治中樞之所寄,人物薈萃,稱為首善之區,于是言廣東文化者,率以番禺為代表,而言番禺文化者,又率以廣州為代表?!薄坝幸煞r代,祗可于過去歷史中求之。一若番禺之地位,純以廣州而見重;廣州不可復合,繁榮將難再見也者。而還顧本身,番禺向固徒恃廣州為之撐持門面,舉凡一切新建設,鄉村實空無所有;方諸臨近各縣,誠多減色。因廣州之脫離,而興禺衰落之感,固亦難怪。”
番禺縣遷出廣州
確實是心不甘情不愿
但遷到新造
卻很符合當年的廣東政局要求
▲陳濟棠(網絡圖片)
話說
經歷過清末民初的動蕩后
1929-1936年間
陳濟棠掌握廣東軍政大權
開啟近代廣東的
一個黃金穩定時期
*當時陳濟棠大規模搞工業建設,同時以番禺縣為模范縣,廣泛推行包括農業、教育在內的鄉村建設運動*
(*此小段參考《番禺歷史文化概論》,朱光文、劉志偉編著)
在這樣的大背景底下
番禺縣遷到新造
并決定大干一場
也就不難理解了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
當時番禺縣認為:
縣**搬來新造
依托黃金水道
新造
肯定能搞起來
甚至喊出了
“建設模范的新番禺”口號
↓↓↓
▲文獻提供:@省城風物,出處:1933年1月22日《番禺縣新府落成紀念刊》
▲當時的番禺縣長嚴博球,廣東德慶人,于1931年8月至1934年5月期間擔任番禺縣縣長。
可惜
新造的“縣城之命”
相當短暫
在侵華日軍的轟炸下
新縣城還未成形
建設便化為烏有
抗戰勝利后
番禺縣
沒有回到新造
而是進一步遠離廣州
南遷到市橋
并維持至今
↓↓↓
不過
新造沒有
被歷史遺忘
如今
新造再次迎來了
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
廣州醫科大學
思科(廣州)智慧城
廣州國際創新城
……
紛紛與新造的名字一起
見諸報端
▲思科(廣州)智慧城效果圖(網絡圖片)
期待
新造的未來
一定會更好
?。?!
(本帖完)
編輯責任說明
本帖引用和組織了大量文史愛好者提供的資料,但礙于臺長水平有限,在未麻煩他人指教的情況下,只能利用到這個水平、并寫成這個樣子。帖子定有不少錯漏,僅反映臺長的個人水平。帖中錯處與文獻提供者無關。特此說明。
鄉下臺
加多兩句
太久沒做歷史帖,因為不擅長這種題材,也太花精神時間。這張貼就從7月做到現在,遠遠超出我的預算。所以做完了,我也松一口氣。謹以此作為“鄉下臺臺慶9周年”的禮物,送個大家!
拓展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九賢互聯網實用分享網編輯,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uuuxu.com/20221027483717.html